摘要:“她怎么一个人带孩子?”——地铁里,这句小声嘀咕像根刺,扎得人耳朵疼。
“她怎么一个人带孩子?”——地铁里,这句小声嘀咕像根刺,扎得人耳朵疼。
可转头一看,那位妈妈正低头给孩子擦鼻涕,动作麻利,像早就习惯了这种打量。
别急着同情,也别急着批判。
单亲妈妈变多,不是悲剧开场,而是很多人主动选的剧本。
民政局数据摆在那儿:离婚登记量连年走高,七成由女方提出。
不是冲动,是算账——算的是尊严、安全感和后半辈子能不能喘口气。
家暴、丧偶式育儿、重男轻女……这些词听着像旧社会,可直到现在,还有人半夜被“你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骂醒。
以前忍,是因为离了活不了;现在敢离,是因为钱包里真有工资卡。
写字楼里坐着的白领、直播间卖货的姐姐、甚至楼下摆摊卖煎饼的阿姨,都能靠自己把房贷和奶粉钱一起挣出来。
有人酸:“女权闹的吧?”其实挺逗的——争取不挨打、不伺候巨婴,这也算闹?
不过是把“人”字写正了。
当然,日子不是爽文。
孩子发烧要请假,领导脸色比体温计还冷;幼儿园群里的“爸爸作业”永远没人接龙;最怕的是长辈一句“为了孩子忍忍”。
可忍到最后,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可能是“妈妈别哭”。
好在缝隙里总有光。
社区开了免费晚托班,阿姨们边织毛衣边帮忙看娃;公司偷偷把哺乳室改成小隔间,虽然挤,但总比厕所隔间强;有些城市给单亲家庭发补贴,钱不多,够买两罐奶粉,却够让人知道:不是一个人在硬扛。
说到底,单亲妈妈不是洪水猛兽,只是把“凑合过”三个字撕了。
她们没空演苦情戏,忙着在菜市场砍价、在家长会坐第一排、在孩子睡着后加班。
下次再听见“她怎么一个人带孩子”,别急着唏嘘。
也许人家只是选了条难走却不必低头的路。
来源:悦品诗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