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总统李在明自大选候选人时期起,便持续关注知识产权问题。专家们认为,李在明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非常高,甚至在竞选纲领中就包含了防止技术掠夺的“韩国型发现制度”。
韩国总统李在明自大选候选人时期起,便持续关注知识产权问题。专家们认为,李在明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非常高,甚至在竞选纲领中就包含了防止技术掠夺的“韩国型发现制度”。
近日,记者在每日经济新闻中心采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长李光炯、金&张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人白万基、首尔大学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教授郑相朝,以及韩国知识产权记者协会会长卢成烈(音)。他们一致表示:“李在明总统对知识产权问题极为关心,这将成为扩大韩国知识产权基础的绝佳时机。”各界对此充满期待。
李光炯表示:“韩国频繁出现技术掠夺问题,李在明对此高度关注。希望借此机会,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系统性整顿。”他强调,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保障,即便再优秀的研发(R&D),若无法确保知识产权,也将毫无意义。他补充道:“在半导体、生物等全球性竞争领域,知识产权比任何因素都更为重要。除了努力研发,更要注重成果的保护。”
郑相朝教授指出:“我们通常将发明家爱迪生视为发明王,实际上他更是一位专利王和专利企业家。他在发明的同时,还多次卷入专利诉讼,为了捍卫自己的专利权益努力不懈。”据统计,仅在美国,爱迪生就拥有1093项专利,若加上全球范围,其专利总数达到2332项。
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发明的背后,都有专利作为支撑。真正被称为“发明之父”的,并不是最早发明某项技术的人,而是第一个成功申请专利的人。因此,专家们一致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知识产权竞争力,就无法在全球技术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想成为知识产权强国,除了国内制度完善,也需要政府的外交努力。白万基代理人表示:“韩国应当跻身世界知识产权五强之列。”自2007年起,韩国与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共同成立了“IP5协作体”,在改善国际专利环境方面展开合作。这五个国家负责全球约85%的专利申请,是国际专利体系的核心力量。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韩国在国际专利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仍显不足。白代理人建议:“韩国应更多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活动,并以培养出未来10至20年内担任秘书长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拓展国际影响力。”他指出,引领国际专利标准,是迈向知识产权强国乃至霸权国家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国家应着眼长远,从制度层面培养具备国际领导力的人才,并给予充分支持。
知识产权也有望成为国家未来的战略资产。尤其在K-POP等韩国文化内容备受全球欢迎的背景下,若能加以有效利用,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卢成烈会长表示:“知识产权最初起源于对实物的保护,但如今正越来越多地转向无形资产。”他认为,金九先生提出的“文化强国”梦想,正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战略化实现。
为实现上述目标,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也需要提升普通市民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公众越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市场上知识产权的价值也就越高。
郑教授指出:“虽然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已经开始像半导体产业一样创造收益,但对外国著作权制度的关注仍然不足。”他举例说明,若希望通过内容出口赚取利润,必须了解并申请外国专利。然而由于制度理解不足,往往即使产品出口成功,收益却非常有限。例如,白海娜作家的《云朵面包》被改编为音乐剧和动画片,出口至法国等国家,但白作家实际获得的收益却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对此,郑教授强调:“在出口过程中忽视海外著作权制度是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往往会遭受损失。因此,作家、律师及企业都有必要提前制定保护方案。”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应当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素养”。卢协会会长表示:“对于出生于70至80年代的人来说,‘发明’这个词曾经十分熟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发明仿佛变成了一个陈旧的概念。”他呼吁,应当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理解发明及知识财产的重要性,并探讨将优秀成果“英雄化”的传播策略。
知识产权不仅关乎企业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谁能更好地保护并运用知识产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每一位公民,都应共同努力,构建起一个全面理解、尊重并践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生态体系。
来源:观律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