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几个月,它一边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敲定石油开发协议,一边来往东京和华盛顿探讨数字货币的合作,还在军事技术层面不断向北约靠近。
巴基斯坦最近的一连串动作,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短短几个月,它一边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敲定石油开发协议,一边来往东京和华盛顿探讨数字货币的合作,还在军事技术层面不断向北约靠近。
这样看来,它似乎想在三个关键方向上逐步与中国拉开距离。
无数网友不禁发出疑问:这个曾被称作“巴铁”的国家,会不会走上印度的老路子,逐渐转向西方,把中国视作对手?
这两个月,巴基斯坦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里。一个过去被认为“离不开中国”的国家,突然开始在几个方向上大动作不断,和美国、日本都走得更近,给人一种要“另起炉灶”的感觉。
8月10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又一次飞往美国,这已经是不到两个月里的第二次。
要知道,美巴关系在过去几年一直紧张,但现在,穆尼尔不仅和美军高层会晤,还在佛罗里达参加美方司令的退役仪式,场面相当热络。
不仅如此,就在穆尼尔两次访美的同一时期,特朗普直接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美巴达成了石油开发协议。
对两国来说,这都无疑是个大动作。
巴基斯坦本身资源有限,而能源问题又是它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美国伸手进来,不光是帮忙开发石油,还顺带把贸易、矿产合作都拉上了台面。
这对于外汇储备捉襟见肘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外长达尔也已经表态,说双方很快会敲定更大的贸易协议。看得出,美国不只是在军事上重新靠近巴基斯坦,经济上也在加码。
事实上,早在今年六月份,巴基斯坦官员就在与美国数字资产顾问的对话中,谈到比特币、区块链的合作。
巴方甚至放出话来,说要搞“战略比特币储备”,还专门划拨 2000 兆瓦电力,用于支持比特币挖矿和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拉上了日本公司,准备在今年试点央行数字货币。日本不仅帮他们开发数字货币系统,还帮着解决他们网络、电力不稳定情况下的支付问题。
巴基斯坦也立下目标:让更多商家用上数字支付,让侨汇不再靠现金走私袋子,而是直接通过正规渠道回流。换句话说,他们正想进一步跨进数字经济时代。
把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一个趋势:巴基斯坦好像开始不再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只篮子里,而是想同时在军事、能源、金融科技这些关键领域找新的伙伴。
这是不是意味着,巴基斯坦会慢慢走上另一条“印度式”的道路?
如果把巴基斯坦最近的动作放到更长的时间轴上看,其实并不算新鲜。这个国家的外交风格,一直就是在中美之间反复,试图两边都不彻底得罪,又能从两边各捞点好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拉拢巴基斯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提供了不少军事援助。
到八十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美国更是把巴基斯坦当作前线盟友,光是军援就超过30亿美元,巴方的F-16战机,就是在这段时期拿到的。
可一旦涉及核武器研发,美国立刻变脸,制裁、停援,毫不留情。于是巴基斯坦始终觉得:美国能给你东西,但也能随时抽走。
这份不安,让巴基斯坦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七十年代,它在中美破冰中扮演过“牵线人”的角色,基辛格秘密访华,正是巴基斯坦帮忙安排的。
此后几十年,中国逐渐成了巴基斯坦最稳的伙伴:从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到常规武器合作,再到核电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基本从未缺席。
尤其是2015年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规划投资高达620亿美元,这让中巴友谊更上一层楼。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发起阿富汗战争,巴基斯坦再次成为关键支点,换来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
即便后来美巴关系因无人机袭击、击毙本·拉登等事件跌到冰点,巴方遇到外汇危机时,还是要靠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点头,才能拿到救命的贷款。说白了,美国像是它不得不保持的“另一个保险”。
印度就完全不同,它虽然口头上也说过“不结盟”,但实际上,冷战时它靠近苏联,拿到了大批军工支持;冷战结束后,它慢慢向美国倾斜。
尤其是近二十年,光是美印贸易额,从2000年的140亿美元,涨到2024年的1280亿美元,几乎翻了九倍。再加上庞大的市场和IT产业,印度自然成了西方重点拉拢的对象。
巴基斯坦的情况则复杂得多。它的经济规模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常年不足,2022年就差点破产,不得不多次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救助。
在这种情况下,它没法像印度一样,堂而皇之地制定一个长期战略,而是更多依赖眼前的选择:哪边能给钱、给资源,就先靠过去。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巴基斯坦一方面继续和中国保持中巴走廊项目,另一方面又在军事、能源、数字经济上和美国、日本加紧互动。
表面看,有点像当年印度逐渐靠拢西方的过程,但底层逻辑完全不一样。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巴基斯坦会与西方渐行渐近,成为“下一个印度”。
那么,在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上,巴基斯坦会成为“下一个印度”吗?
巴基斯坦在外交上常常给人一种“脚踩两条船”的感觉,时而向美国示好,时而又亲近中国。
但真要说它会彻底转身,和中国翻脸,这其实很难。原因很简单:两国关系早已不是一句“朋友”能概括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瓜达尔港:过去,它只是一个小渔港,渔船密密麻麻停在滩涂上,货物全靠人力搬运。
中国企业进来建设之后,万吨级货轮能稳稳靠岸,2024年上半年港口吞吐量已经接近60万吨。
更关键的是,港口周边还建起了工业园,许多原来靠打鱼糊口的村民如今变成了工厂工人,工资翻了好几倍。这种改善,是靠长期合作才能实现的,不是拉拢一下、签个短期合同就能解决的。
电力问题也是一样。巴基斯坦的电荒由来已久,夏天动辄每天停电十几个小时,工厂只能停摆。中国帮助建设的萨希瓦尔电站投运后,填补了巴基斯坦1/4以上的电力缺口。
过去“缺电一族”的困境大大缓解,小商贩也能安安心心开空调做生意,这对普通人来说,比任何外交辞令都重要。
再把视野拉大一点,到今年年初,中巴经济走廊已经落地了多个重点项目,直接创造了二十多万个就业岗位。
要知道,巴基斯坦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也就这个数,这等于是中国帮它填平了一个年度的缺口。
并且中国的项目多半是能长期发展的产业,比如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机、K-8教练机等,不但装备了巴基斯坦空军,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今年8月,光是苏丹递来的军工订单就让巴基斯坦赚到15亿美元外汇,对长期外汇紧张的巴基斯坦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造血”。
除了经济合作,关键时刻的金融支持同样说明问题。2023年,巴基斯坦外汇储备跌到危险线,连进口石油都快没钱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拖拖拉拉,中国却直接拿出80亿美元紧急援助,让巴避免了债务违约。
这种不拖泥带水的支持,美国从来没有过。也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在一些重要议题上从不含糊,总是坚定站在中国一边。
拿印度来对比,就更容易看清。印度表面上说“不结盟”,但骨子里始终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
从刻意制造边境摩擦到加入“四方安全对话”,再到配合美国搞“印太战略”,印度的目标就是借助外部力量压制中国,好让自己在南亚乃至全球争得更高的地位。
它之所以有底气这么做,全仰仗于它的市场庞大、产业多元,西方愿意扶持它。
而巴基斯坦没有这样的底气。2024年它的GDP只有3800多亿美元,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顶多支撑几个月的进口。
它和美国、日本的合作更多是临时补缺,比如能源投资、数字货币实验,说到底是“救急”,而不是能托底的战略选择。
所以,巴基斯坦在外交上也许会和其他国家打打交道,偶尔靠近美国或日本,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托住它民生和经济的,是与中国长期稳定的合作,这一点,它自己心里很清楚。
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可有些纽带并非一时一事能轻易撕开。未来,巴基斯坦会如何在大国之间做选择,或许才是外界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资料:
1.《外交部例行记者会(2025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5年8月12日.
2.《美国将俾路支解放军列为恐怖组织》.新华网.2025年8月12日.
3.《中巴经济走廊十周年成果回顾》.人民日报.2023年12月.
4.《巴基斯坦能源发展报告》.中国能源报.2024年5月.
5.《巴基斯坦纺织业出口数据(2022)》.巴基斯坦国家统计局. 2023年.
6.《印度外商直接投资年报(2022)》.印度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2023年.
7.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2023).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Arms Transfers, 2018–2022. SIPRI Fact Sheet.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23). Pakistan: Request for an Extended Arrangement under the Extended Fund Facility. IMF Country Report.
9. World Bank. (2023). Pakistan Development Update: Restoring Fiscal Sustainabili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0.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2023).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3. Geneva: UNCTAD.
11.Jane’s Defence Weekly. (2022). Pakistan Navy Inducts Chinese-built Type 054A/P Frigate. Jane’s Defence Publications.
12.The Diplomat. (2023). “Pakistan’s Balancing 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plomat, March 15, 2023.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