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阔征程。
播出平台:
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天津新闻》(7:30-8:00)《历史回声》(0:00-1:00)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导言
在天津海河西岸,有一条横跨红桥、南开、和平三区,全长 4086 米、宽 15 米的道路,它是天津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街道,名叫“张自忠路”。张自忠是二战期间牺牲在中国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最高级别将领。
“如果我们不怕死,他们就不敢为所欲为。所以,我想以自己的行动乃至鲜血和生命,激励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海河畔的求学青年到曾主政天津的市长,从长城抗战的大刀勇士到血洒疆场的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用他的“忠义”与“壮烈”诠释了对家国的赤诚。
路名的由来:从租界小路到英雄丰碑
周末的清晨,张自忠路上车水马龙,有很多市民带着孩子在此漫步,蓟州区的刘女士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带孩子来看看张自忠雕像,让他感受下抗战精神,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
鲜为人知的是,1902年,这条路初建时,只是法租界的“河坝路”、日租界的“山口街”,作为海河沿岸码头的配套道路,承担着卸货、运输的功能。当时的它,是列强在天津殖民统治的印记。直到1946年,中国政府收复租界,这条路才有了崭新的名字——张自忠路,成为天津唯一以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
▲1936年,张自忠在天津市长任上的戎装照
“七七事变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北京以他们的名字命名道路;张自忠将军牺牲后被追授上将军衔,是抗战中殉国的最高军衔将领,所以也要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路。北京率先命名张自忠路,天津、武汉等地随后跟进。在天津,这条路连接着象征台儿庄大捷的台儿庄路,周边多伦道、芷江路等也均与抗战相关,用路名铭记历史,既是对胜利的珍惜,更是对英雄的永久怀念。”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详细介绍了这条路名的来由。
当下,位于海河西岸边的张自忠路作为城市主要干道,早已成为天津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条路也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要道,而是一座矗立在城市中的“活态纪念碑”,将英雄故事代代相传。正在晨练的市民刘东是革命烈士后代,她说每次走在这条路上总格外感慨:“张自忠将军是山东老乡,他的血性和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资料图片
从学子到军人:乱世中的报国抉择
1891年,张自忠出生于山东临清一个殷实家庭,排行第五。受孔孟之乡“忠义孝悌”文化的熏陶,他自幼便怀揣着朴素的家国情怀。据张自忠后人李军回忆,张自忠年少时就颇具侠义之气:“我太爷爷和将军是表兄弟,小时候一起出去玩,遇到不平事,哪怕对方比他大、比他壮,将军也敢站出来死磕。他还爱听《岳飞传》《隋唐演义》,‘尽忠报国’的种子早就埋在了心里。”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20岁的张自忠来到天津求学。当时的天津,现代化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新思想、新刊物在此汇聚。张自忠在天津接触到同盟会的进步理念,也深刻目睹了列强侵略下的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后,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尽欺凌,这让他逐渐意识到,单靠法律难以拯救危亡的国家。多年后,张自忠在自传中说到:“辛亥革命后,我在天津肄习法政,当时国际帝国主义,侵华日亟,我在那时就加入了同盟会。自己觉得,要想革命救国,还是到军队里去。”如今,这份由1939 年9月9日经张自忠口述,由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记录、整理而成的张自忠自传依然完好的收藏于重庆北碚图书馆当中。
回到家乡,努力做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1914年,张自忠毅然放弃学业,远赴沈阳新民屯投奔同乡、陆军第20师旅长车震。那时的军营生活异常艰苦,部队需自行种菜、养猪、搞“农垦”,与他同去的5人很快因受不了苦纷纷返乡,唯有张自忠选择坚守。“将军常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认定军营才是报国的战场。” 张自忠的后人李军说。
1917年,车震解甲归田,在其推荐下,张自忠加入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西北军前身),从此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从学员到连长,再到师长,他与士兵同吃高粱饭、同睡大通铺,凭借严明的军纪和身先士卒的作风,成为西北军中的“将才”。冯玉祥初见他时,便赞其“一表人才,注定成大器”。这份从天津求学时埋下的报国理想,终于在军营中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
铁血抗倭:喜峰口成长城保卫战唯一未破关口
1933年,日军侵略的步伐蔓延到山海关,并成功突破,全线向长城推进。长城保卫战由此打响。这也是张自忠来抗日生涯中的重要篇章。
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后,将矛头指向热河及长城沿线,喜峰口作为长城东段关键关隘,成为必争之地。当时张自忠所在的29军,是中原大战后被国民政府收编的“杂牌军”,装备极差——国民政府不给充足军费,士兵们只能背着大刀、穿着破衣,却凭着一股血性坚守前线。《华北之殇:1928-1937》一书的作者、天津文史学者周醉天介绍说:“29军困难到只能练大刀队,还从天津请了韩慕侠这样有名的武术教头,用冷兵器弥补装备差距。”
当年3月,日军第8师团猛攻喜峰口,东北军撤离后,张自忠率38师星夜驰援。他与37师师长冯治安勘察地形后,决定利用日军“白天强攻、夜间松懈”的弱点,发起夜袭。
3月11日夜里,赵登禹旅长率三个团及他的特务营,分三路夜出长城,张自忠则在后方指挥策应:王长海团炸毁日军18门榴弹炮,董升堂团突袭步兵宿营地展开白刃战,李九思团从侧翼牵制——这场战斗,日军伤亡上千人,被迫暂停进攻。
▲张自忠外孙车晴提供的1933年3月12日,喜峰口大捷时的作战地图。
“喜峰口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也催生了《大刀进行曲》这首传世战歌。此后,张自忠又率部与日军展开近20天拉锯战,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守住阵地,让喜峰口成为长城保卫战中唯一未被突破的关口。“古北口、冷口、喜峰口是长城保卫战中三个主要口岸,分别由国军、东北军和西北军29军来守。最后只有29军守住了关口。”周醉天说道。
▲1933年3月15日,29军将领在遵化三屯营前线指挥所的合影,左起:张自忠、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
华北变局:接管京津与七七事变
然而,29军的大刀还在闪着寒光,喜峰口一役的壮烈言犹在耳;转眼之间,一纸名为《塘沽协议》的文件,瞬间让华北的门户洞开。“长城保卫战丢了两个关口,所以才签订了《塘沽协议》。当时东北军在全国是名誉扫地了。西北军29军接替东北军接管了整个华北地区,才进入到北京、天津。”周醉天说道。
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1936年,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察哈尔省主席的张自忠调任天津市市长。
▲1936年6月,就任天津市长。
当时的天津华洋杂处、日寇环伺,《何梅协定》后华北已沦为“半殖民地”。张自忠在夹缝中周旋,一面遵国民政府“拖延时间”的指示,一面暗中备战:将3000名天津保安队武器配齐,把特务营改编为“保安队”:穿警察制服维持治安,战时换军装作战,巧妙避开“天津20公里内不准驻中国军队”的不平等条约。“将军在天津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给国家争取准备时间。”李军说。
▲1936年11月视察天津保安队
任内一年,张自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军务和政务上。“都说成都道60号是将军的故居。我爷爷那时候一直跟着将军做事。我爷爷说其实将军在成都道60号一天都没住过。他就天天住在单位。偶尔去过几次是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家属。”张自忠的后人李军说。
在天津的一年里,张自忠扩建老龙头火车站、推行全市清洁运动、开设劳工子弟学校、颁布《学徒契约》保障底层工人权益……有一次,英租界巡捕毒打人力车夫,张自忠怒而下令:“所有人力车夫不得去英租界拉活!”最终英租界交通瘫痪,不得不赔偿道歉、惩治凶手;英商抗税,他严令“不纳税就不准开船”,拒绝贿赂,迫使英商缴税,也震慑了其他外商。面对外国列强欺压,张自忠始终坚守民族尊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张自忠奉命留守掩护部队转移。如今,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的特殊账本记载:“7月28日,秘密转移南开大学仪器137箱;7月30日,护送清华教授家属乘英轮南下……”
1937年12月张自忠重新回到部队。此后两年,他转战南北,书写了一段段悲壮战史:1938年2月,张自忠率59军驰援淮河,击退日军第十三师团;3月,一昼夜奔袭180里增援临沂,与有旧怨的庞炳勋摒弃前嫌,血战7天打退日军王牌第五师团,蒋介石赞其“抗战以来克敌制胜之始”;徐州会战中,他率部殿后,掩护几十万大军安全转移;武汉会战期间,在河南潢川与日军第十师团血战12昼夜,即便日军施放毒气、骑兵逼近指挥部,仍坚守不退……据张自忠的外孙车晴讲,在两年零五个月的抗战中,59军阵亡9695人、负伤23588人,伤亡远超军队员额,却始终是抗战前线的“硬骨头”。
▲1936年10月17日,出席南开学校成立32周年的纪念活动。
忠魂永铸:以身殉国与精神传承
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日军集结重兵围攻枣阳,妄图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时任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主动请缨率部北渡襄河截击日军。出征前,他写下两封绝笔信:给部下的信中,他写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私信里,他交代“以后公私均请吾弟负责”,张自忠早已抱定必死决心。
▲张自忠写给众将领的信
▲张自忠写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信
5月15日,张自忠的敌情电报被日军破译,指挥部位置暴露。16日拂晓,日军第39师团主力包围湖北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面对数倍强敌,张自忠先安排外籍顾问、文职人员、重伤员转移,自己则留在前线指挥。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阵地多次易手,他左肩中弹贯穿、右腿被炮弹炸伤,鲜血浸透军装,却仍拒绝撤退。身边仅余数十人时,他率部展开白刃战,仍率部展开白刃战,用刺刀、枪托甚至拳头与敌搏杀。
据日军士兵回忆录记载:“硝烟中,一名中国将军仍在指挥抵抗,背后枪声击中其头部;藤冈一等兵冲上前,举刺刀刺入高大身躯,那身影轰然倒地。”
日军发现他的遗体后,从其口袋中找到刻有“张自忠”的钢笔,时任日军参谋长砖田圣兽曾在天津与张自忠会面,确认身份后,日军列队行军礼、鸣枪致敬。
49岁的张自忠,以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毛泽东主席为其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曾撰文称赞他“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如今,80年过去了,张自忠路依旧车水马龙,将军的雕像矗立在海河之畔,接受着往来行人的敬意。他的故事,藏在路名里、刻在纪念碑上,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正如他在绝笔信中所写:“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份赤诚,永远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1940年4月15日,在老河口出席第五战区军事会议的将领合影,左起:吴仲直、高永年、刘汝明、王鸿韶、郭忏、汤恩伯、孙连仲、李宗仁、张自忠、黄淇翔、韦永成
特别策划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
2025年8月15日起
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
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
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
重温抗战英烈
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
光辉历史
见证古老中国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壮阔征程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