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毛利美的与高毛利华为,如何看待降本增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8 18:10 1

摘要:上周二(8月19日),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直播间,我和胡赛雄老师做了一场连线对谈。

作者:刘欣

上周二(8月19日),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直播间,我和胡赛雄老师做了一场连线对谈。

胡赛雄老师,我闻名已久,却一直未曾谋面——他是华为“蓝血十杰”之一,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编委,曾任华为产品线管理办副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要职,对企业管理与组织变革有着深刻洞察。

近两个小时里,我们讨论了九个话题:定价策略、创新管理、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

而今天,我并不打算一一复述,而是专注于“降本增效”,因为,我和胡老师都惊人地发现,在众多企业中,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中层,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的认知和动作,仍存在不少误区,甚至带有短视或误导性。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再好好聊聊——到底“降本增效”怎么做才有效?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什么?

要有正确的做法,先有正确的认知。

因此,要做对“降本增效”,首先是认知正确。

于是,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降本增效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是缩减成本吗?是人员优化吗?是费用管控吗?是节约开支吗?……

看似都对,但那只是行动,而非核心。

好了,我也不卖关子了,直接给结论。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资源的最优使用”,而非“砍掉支出、盲目裁员、缩减投入”。

在这一点上,我和胡赛雄老师高度一致。

我在《卓越运营》一书中,详细写过美的降本经历的三个阶段,从显性降本,到隐性降本,再到系统降本,从简单压缩看得见的开支,再到减少看不见的内耗,直到提升全价值链的效率,三个阶段的升级,实际就是资源不断得到最优使用。

当然,这里的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人、财、物),也包括无形资源(时间、知识、经验)。

美的:极简主义背后的“高效配置”

进入家电行业的美的,面临的是低毛利、低净利,这造就了企业在运营上的“极简主义”哲学:不只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而是要精简管理、减少内耗,让资源集中在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

例如,内部沟通极致精简,早期将汇报PPT 控制在 10 页以内,今年年初直接要求内部沟通严禁使用 PPT。

“不做为了美化而美化的工作”,避免“虚耗”成为工作负担。

我自己经常说:“美的的极简主义是被逼出来的,行业低毛利,容不得丝毫浪费。如果毛利率有50%,可能不必如此苛刻。”

这听起来略显无情,但正是在这种经营压力下,才倒逼出美的运营能力的极致提升。

比如,优化库存与供应链周转,不仅在工具上比拼内部效率,更注重价值链的整体节奏——通过缩短库存周转天数,实现体内资金的更快释放与再投资,以保证在激烈竞争下的速度和资金效率。

但请注意,节约≠匮乏。

美的这些年,虽然仍在不断进行各种降本动作,比如砍掉低附加值品类、组织扁平化等,但仍保持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每年研发投入高达百亿以上。

我形容现在的美的,就像“骑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管理上“极简”以降本,战略上“强投”以增效。

这是典型的“聚焦而有效”的资源运用。

华为:以“开源”驱动“增效”

胡赛雄老师说,他经历的华为没有低毛利的时候,所以对我所描述的低毛利的家电行业,以及美的等家电企业低毛利的打法,没有太多共鸣。

不过,他基于华为经历所说的“增效”的观点,我倒是非常认同,因为这一点在美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华为,是以“开源”和“增效”作为双轮驱动。

胡赛雄老师引用任正非的观点:企业应像刘翔的身体,通过不断“摄入能量”再“耗散能量”的过程,让自身强健。

“开源”是为了给企业注入新动能,而“增效”则是在扩容后提升效率。

在华为看来,效率提升很大程度来自规模效应——企业做大之后,固定成本被更多业务摊薄,从而提升整体效率。

一个赚不到钱的企业,没有资格真正谈降本;唯有先让业务赚钱、毛利提升,才能在资源配置上真正精耕细作,而不至于陷入“地板价”内卷。

华为在全球推进业务布局,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让研发投入、供应链成本等被更大体量摊薄,而非简单压缩费用。

这样,即便面对巨额投入,投资人也更能看到它是“有效配置”,而非“无谓浪费”

“该花的钱必须花到位”,在核心领域,如 5G 等技术研发,华为持续投入构建技术壁垒,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长期回报。

这种战略型投入,不但不是“成本”,而是厚实的“资产”。

对比启示:资源配置的“度”与“法”

通过美的与华为的对比,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能落地的方法与思考方式:

清晰识别“真实冗余” VS. “必要投入”

美的通过组织、流程、汇报层级的精简,削减“为了流程而流程”的形式主义。

华为通过聚焦核心战略领域,加大关键投入,进行压强式的饱和攻击。

流程效率与战略投入并重

美的运用“管理减法”,剔除内耗与冗余,释放组织轻量化的活力;

华为通过“核心投入的坚持”,以长期视角驱动能力提升,防止“节约带来的能力倒退”。

加大规模体量,提高成本分摊效率

华为和美的都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边际成本快速递减”,在这一点上,二者是有相同之处的。

文化塑造,让“降本增效”成为常态

美的强调“简”,让“简洁即文化、简单即效率”深入人心,降本增效成为常态。

华为强调“开源”,用技术、能力留住增长空间,将“增效”视作战略持续演进的一部分。

如何落地?六步洞察与建议

基于两家企业的实操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大落地步骤:

1. 诊断:识别真实成本漏斗

从流程、组织角色、信息流、决策路径、重复审批、报表频度等多个维度,诊断冗余与耗损,明确“浪费在哪里”。

2. 界定“节约”与“匮乏”

避免陷入“所有成本都能砍”的误区,对“核心能力领域”保持底线投入,实现“适度节省、不削弱能力”。

3. 从工作“减法”入手

类似美的,把汇报、审批、会议、文档降到最必要的极简形式,让价值流更顺畅。

4. 从能力“加法”出发

类似华为,“关键投入必到位”:研发、技术平台、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不可因短期节约而缩手。

5. 实现规模降本

与其抠抠搜搜砍费用,不如全力以赴上规模,从而让制造成本、研发投入、品牌投入等,实现“增费不增率”“降率不降费”,扩大规模是最快的降本。

6. 建立文化与制度机制

节省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文化。

建立持续优化机制,让员工参与发现冗余,并受益于削减冗余,让组织在自我“减法—加法”中持续演进。

真正的“降本增效”,是未来可持续竞争力的积蓄

归根结底,不管是美的的“极简主义”、还是华为的“开源增效”,其核心逻辑指向的是:用有限资源撬动更大价值。

这种力量,不是短期应急措施,而是长期竞争力的积蓄。

美的:用“极简方式”强化运营效率,在低毛利环境下倒逼自身成长空间。

华为:用“结构方式”扩展规模与能力,在高毛利条件下实施饱和式攻击。

因此,“降本增效”不该被当作单一的“战术”,而应当是一种持续不断、自上而下、穿透组织的系统思维。

最后,我想说:

无论你是美的的同行,还是来自其他低毛利产业的管理者;

无论你是在传统制造、服务业、还是互联网公司,“降本增效”这件事,若要真正有效,就要跳出“砍成本”的思维局限,转而问自己:我们的资源,是不是准确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美的教会我们,用“减法”剔除虚耗。

华为告诉我们,用“开源”保障能力。

两种路径并不冲突,因为美的也在拓展第二曲线来“开源”,华为也在通过能量耗散做“减法”,关键在于验证“是否是最优配置”

你的企业有在强调“降本增效”吗?

你的那些做法,都真正有效吗?

欢迎在后台留言,提出你的独特见解。

来源:卓越运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