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班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43岁的宗馥莉在沉默一年多后,终于在专访里袒露心迹。从父亲宗庆后2024年离世至今,娃哈哈的风波就没停过——700亿营收的水分、大刀阔斧的改革、家族信托官司,每一件都搅动着舆论。
"接班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43岁的宗馥莉在沉默一年多后,终于在专访里袒露心迹。从父亲宗庆后2024年离世至今,娃哈哈的风波就没停过——700亿营收的水分、大刀阔斧的改革、家族信托官司,每一件都搅动着舆论。
最受争议的是那700亿营收。2023年还在500亿徘徊的娃哈哈,2024年突然暴涨,宗馥莉坦言是"父亲离世带来的关注"。消费者用买单悼念一个时代,但这200亿增量能留多久?毕竟,娃哈哈的王牌还是1996年的AD钙奶、2005年的营养快线,近十年几乎没有叫得响的新品。当元气森林、东方树叶在货架上激战,老配方还能撑多久?
宗馥莉的改革来得又快又猛。撤销企管办、政治部,淘汰年销300万以下的经销商,用KPI取代"大家庭"式管理。老员工怨声载道:"干了二十年不如一张Excel表格";经销商人心惶惶,毕竟娃哈哈的"联销体"曾是它的半壁江山。有人质疑:父亲尸骨未寒就大换血,是改革还是清洗?
更耐人寻味的是宏胜公司的角色。这家宗馥莉一手带大的企业,正不断吸纳娃哈哈的资源,员工和经销商被要求转签合同。当24.6%的员工股份变成"干股",最终持股会只剩宗馥莉一人时,质疑声更响了:这到底是职业化,还是左手倒右手?
面对"私生子女起诉争夺21亿美元信托"的传闻,宗馥莉选择沉默。但公众想知道:继承权的迷雾会不会动摇企业根基?而当农夫山泉市值5000亿港元、蜜雪冰城闯东南亚时,还在用三十年前打法的娃哈哈,又该往哪走?
宗庆后懂江湖规矩,靠人情味凝聚人心;宗馥莉信制度流程,要效率优先。这不仅是管理风格的碰撞,更是两个时代的断层。她坚持"做自己",可市场不会因为"个性"就买单。
货架上的AD钙奶还在,但消费者的选择早已变了。宗馥莉的必答题,答案不在哈佛商学院的教材里,而在每一个拿起或放下娃哈哈的消费者手中。
你觉得,宗馥莉能写出让市场满意的答案吗?娃哈哈该守着老牌子,还是该彻底求变?
来源:茫茫说故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