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医这一最具传统色彩的医疗方式,也正在被重新定义。如果有一天,当你走进医院,第一个迎接你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位虚拟的AI助手,将会是怎样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已在现实中出现。传统中医正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悄然重塑“望闻问切”的内涵。曾经依赖
岐黄“数”语
作者/ IT时报记者 贾天荣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医这一最具传统色彩的医疗方式,也正在被重新定义。如果有一天,当你走进医院,第一个迎接你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位虚拟的AI助手,将会是怎样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已在现实中出现。传统中医正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悄然重塑“望闻问切”的内涵。曾经依赖个人经验的诊疗环节,如今被转化为可视化、可量化的智能结果;曾经耗时的就诊流程,如今变得高效而顺畅;曾经流传于书本与口耳之间的名医智慧,如今通过AI的放大效应,正惠及更多患者。
古老“四诊”与数字化融合“您好,我是AI医生助手,将帮助医生提前收集您的病情信息,请认真回答。”
随着一连串问题的展开——“请问您是初诊还是复诊?”“您哪里不舒服?持续多久了?”“是否有慢性病史?”——患者仅需在手机上花费几分钟,即可完成8至10个关键问答。系统立即生成包含主诉、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内容的完整报告。等到患者真正走进诊室时,医生早已对其病情了然于心。
在龙华医院以及全国数十家医疗机构,这样的“智能问诊”正逐渐普及。它不仅缩短了诊疗流程,更让医生能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聚焦在关键环节上。这背后,是上海国民集团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医疗辅助系统”。借助AI,传统的“望闻问切”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
诊室中,患者抬手置于检测设备上,AI开始采集脉象数据。随后一张舌苔照片被拍下,面部扫描完成,再回答几道体质问题。短短几分钟,传统中医“四诊合参”环节被数字化设备标准化实现。
每一次“把脉”,背后是百万级舌脉数据模型的深度运算与特征分析;每一次“看舌”,AI都能在影像上精准标注出厚薄、颜色、裂纹等指标,生成量化结果与提示信息。
系统随即输出一份结构化诊断报告,包含针对性文字描述、异常标注、体质评估建议,以及从中医知识库中提取的经典医案和专病方剂推荐。医生可一键将结果嵌入病历记录,实现无纸化操作。在医生给出诊断结果后,系统进入“处方助手”模式,依据病情自动调取名医方案等数据,智能生成个性化诊疗建议。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从预问诊到给出诊疗建议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借助大数据,医生既能更快诊断,又可借鉴“名医经验”,提升诊疗质量。
为中医大模型打通“任督二脉”然而,实现这一切并非易事。上海国民集团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培昊向《IT时报》记者透露:“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研发中医大模型的企业,拥有自研的舌脉检测硬件和海量标注数据,涵盖舌象、脉象、医案、古籍、临床指南等多个维度。我们还构建了中医知识图谱,为大模型训练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问题随之而来:如此庞大而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该如何高效建模与训练?
国民健康曾尝试自建计算中心,采购GPU、部署服务器、搭建网络与安全系统。但随着模型需求急速扩张,这条路越走越艰难。“通常我们需要在几周内完成训练并上线,但自建机房往往耗时数月。”章培昊坦言。
转机出现在与上海电信的合作中。针对中医大模型对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传输的高标准要求,上海电信为国民健康量身定制了“弹性算网”方案,以“新型城域网+多云DCI”的架构,打通了中医AI系统的“任督二脉”。
新型城域网如同建在身边的“数字驿站”。国民健康在上传海量古籍与临床病案时,只需就近接入节点,即可快速将数据传送至云端算力平台,实现“家门口上车”般便捷。
多云DCI更像一张覆盖全城的“算力神经网络”。天翼云、阿里云、腾讯云等多元算力资源被统一整合,DCI环网犹如城市的高速地铁,低延迟地连接各大数据中心。临港的超算中心、市区的智算资源,均可通过这一网络“一键调用”。企业无需重新铺设线路,轻点一下,就能调动更高性能的GPU算力,真正实现“全市算力一盘棋”。
面对中医大模型训练中常见的数据“潮汐现象”,弹性算网应对自如:当数据洪峰来临,带宽可在几分钟内扩容至10GB,犹如瞬间拓宽车道,保障洪流畅通无阻;在平稳期则自动收缩至100MB,既满足日常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
让古老医学焕发新生医疗业务往往分秒必争。章培昊表示:“从数据准备到模型上线,我们通常只有几周时间。一个安全、稳定且能够灵活扩展的算力服务,正是我们选择与电信合作的关键原因。”
除了算力,医疗场景更不可或缺的是安全。上海电信通过MPLS-VPN(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络),为传输过程施加多层防护,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堡垒”。
今年初,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国民健康也积极探索接入。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健康AI团队与上海电信技术专家组成“中西医结合”攻坚小组,共同攻克模型参数优化、数据标注与验证等难题。国民健康提供中医专业知识与数据,上海电信则提供算力与网络支持。双方的协同不仅化解了“算力焦虑”,更形成了“技术赋能、生态共生”的合作模式。
如今,国民健康的AI诊疗系统已在包括龙华医院在内的数十家医疗机构落地应用。患者享受到的是完整的“智能诊疗链”:从预问诊、四诊采集,到AI诊断、智能诊疗建议,再到随访管理,形成服务闭环。医生则在大数据和知识库的支持下,能够更高效、更精准地“因人施治”。
中医AI的突破,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让古老医学焕发新生的过程。当AI与算力架构为中医注入新动力,岐黄之术不再只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更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部分。中医AI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