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降雨过后,漪汾苑社区居民赵师傅家的天花板上水渍斑斑,他立即向物业反映。物业检查后认定是防水层改造导致,但改造方不愿承担责任,物业与改造方就此产生矛盾。赵师傅无奈之下,向社区寻求帮助。
一场降雨过后,漪汾苑社区居民赵师傅家的天花板上水渍斑斑,他立即向物业反映。物业检查后认定是防水层改造导致,但改造方不愿承担责任,物业与改造方就此产生矛盾。赵师傅无奈之下,向社区寻求帮助。
让他没想到的是,社区迅速启动“四方融合”机制,召集物业、改造方、网格员与当事人召开现场会。会上,物业通过现场勘查确定漏水点,改造方联系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网格员详细记录各方诉求,社区则居中协调。很快,楼顶防水修复工作顺利完成,赵师傅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地,他感慨道:“从没人管到有人办,这‘四方融合’是真能解决问题。”
面对老旧小区数量多、民生诉求繁杂、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创新运用“警务人员、网格员、物业(业主委员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四方融合”机制,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网格、每一户居民。
从“各自为战”到“四方联动”
“西墙倾斜3厘米,南墙裂缝明显,存在坍塌可能。”在兴华街道千峰北路社区电信小区改造现场,施工方公布的检测结果让居民们忧心忡忡。
社区党委书记第一时间拨通民警、网格员、业委会的电话。1小时后,四方代表准时齐聚小区:民警拉起警戒线,对现场风险进行评估;网格员逐户登记居民诉求;业委会与施工方仔细核对施工图纸;热心居民自发组成临时监督组,全程参与监督。随后,兴华街道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敲定“拆除重砌”的施工方案与细节。施工期间,民警负责维护现场秩序,网格员每日跟进施工进度,业委会协调建材运输事宜,居民监督组则紧盯施工质量。很快,两面崭新的墙体稳稳立起,居民们自发在墙前合影,纷纷称赞:“这墙,砌得好!”
在荔竹社区的“网格驿站”里,民警讲解相关法规、家长作出约束承诺、社区张贴温馨提示,孩子夜间踢球扰民的矛盾被轻松化解;有居民因空调外机噪音难以入眠,街道执法队联合餐饮协会上门督办,物业跟进维修事宜,网格员后续回访居民满意度,仅用一周就帮居民换上了低噪音新机……在兴华街道,“四方融合”机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问题上门”到“主动发现”
“楼下火锅店开业才3天,我们楼的排污管就堵了3次。”漪汾苑社区第七网格员何荣华的民情记录本上,记录了居民对这家新开业火锅店的抱怨。
何荣华带着这些诉求直奔社区。在社区会议室里,网格员逐条念出居民诉求,小区物业播放管道堵塞的监控视频,商户物业出示管道设计图纸,民警则详细讲解相关法规中关于“油污处理责任”的条款。“不是不愿处理,是刚开业没经验。”火锅店老板最终作出承诺,今后将每日请专业公司清运厨余垃圾,绝不向小区管道倾倒油污。
这样的“主动出击”,源于兴华街道对“四方融合”的深耕。目前,兴华街道的1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均已变身“四方融合”工作站:网格员在此坐班,实时收集居民诉求;民警驻点办公,及时处理各类纠纷;物业和居民代表轮流参与议事,共同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以前居民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反映;现在只要走进社区大门,就能见到‘管事的人’。”兴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让每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管,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矛盾激化”到“闭环化解”
“地下室积水快没过脚踝了,满是油污味!”不久前,荔竹社区梅园11号楼居民祁师傅焦急地给网格员打来电话。这栋有40年历史的老楼,地下室被污水浸泡,居民们认定是隔壁餐饮店乱排厨余垃圾所致,而商户却坚称是“管道老化”问题,与自己无关,双方情绪激动,差点动起手来。
网格员第一时间通过综治平台上报相关信息,兴华街道综治中心当即启动“闭环处置”流程:10分钟内,指派社区、物业、执法队联合前往处置;1小时后,维修师傅撬开管道,掏出的油污垃圾让商户哑口无言;3小时后,商户承诺承担全部维修费用,管道疏通工作顺利完成。从问题上报到彻底解决,仅用了5小时。
兴华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打开信息平台,上面清晰记录着每个事件的完整处置流程:“兴华南小区梅园热力管道纠纷,从网格员上报,到民警调解,再到双方签约达成和解,全程仅用72小时。”该中心通过建立“问题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反馈结果—结案归档”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再结合周例会复盘、月考核评先等举措,让“四方力量”既能各负其责,又能协同发力。
截至今年7月,兴华街道通过“四方融合”机制,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4起,其中一般性矛盾纠纷41起,消除安全隐患5处,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满意率提升至98%。从墙体修缮到管道疏通,从噪音治理到邻里和解,“四方融合”就像一颗投入基层治理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让更多居民感受到“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记者 王勇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