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先见丨血压也会“听歌识曲”?新研究发现:这类乐曲能让血压悄悄“踩节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8 20:10 2

摘要:听歌只是放松?最新研究告诉你:血压可能正跟着音乐“同步律动”!在即将启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压对音乐音量的 “敏感度” 远超节奏,尤其是乐句规律、容易预判的乐曲,最能让血压与音乐“合拍”——这种同步甚至可能

听歌只是放松?最新研究告诉你:血压可能正跟着音乐“同步律动”!在即将启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压对音乐音量的 “敏感度” 远超节奏,尤其是乐句规律、容易预判的乐曲,最能让血压与音乐“合拍”——这种同步甚至可能帮身体更好地调节血压。研究团队通过包括92 名受试者的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未来有望为高血压患者定制“专属音乐疗法”,让听音乐从日常放松变成精准医疗手段。

研究背景:音乐不只是“好听”,还可能是心血管的“调节器”

既往有研究发现,某些音乐特性(如音量、节奏)能影响我们的心率、呼吸,甚至血压。但音乐特性是如何实现血压同步化(BP entrainment)的尚不清楚:是快慢不一的节奏,还是时强时弱的音量?

同步化(Entrainment)是指生理节律与外部刺激形成的协同一致状态,可通过“地球移动距离(Earth Mover's Distance, EMD)”进行量化,进而得出音乐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似性度量值。理解血压-音乐同步化机制有望为个性化音乐心血管疗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该研究的目标是搞清楚预期机制(例如我们能预判音乐变化”)和音乐特性(音量、节奏)对血压同步化的影响,以推动音乐在心血管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92位听众 vs 30首钢琴曲,血压全程“打卡”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场特别的“音乐试验”:

➤研究纳入了92名受试者,其中60位女性,32位男性,平均年龄42岁。每个为受试者从30首钢琴曲里随机挑9首聆听,并连续监测血压。该研究使用的30首乐曲,均为钢琴大师传奇演绎的原声录音。研究者通过系统性方法调整了这些乐曲的表现力,以观察其对心血管指标的影响。为保证一致性,在受控的环境中尽可能还原现场演奏效果,采用自动演奏钢琴向受试者播放音乐。

➤通过贝叶斯算法,计算识别乐句弧线边界(phrase arc boundaries),该边界代表音乐表现特征(节奏和音量)所呈现的弧线形变化,并会影像听众的反应。

➤将血压波形插值对齐至音乐的节拍时间点,通过希尔伯特变换计算血压波形的包络线,并将其与节奏和音量对应的乐句弧线输出结果进行对比。

➤将每首乐曲的分析结果与替代数据(基于同批受试者聆听其他曲目的反应生成)进行比较,以计算统计学显著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判断血压反应是受音乐影响,还是源于个体预期生理波动。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血压与音量和节奏的同步化程度,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评估乐句弧线统计数据与同步化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结论:音量比节奏更“懂”血压,规律的音乐与血压更“合拍”

1.血压跟音量更“合拍”,而非节奏

30首乐曲里,有25首对应的血压和音量的同步程度,明显高于其和节奏的同步程度,且曲线差异显著较小(P

2.“好预判”的音乐与血压更“配合”

本研究数据中 “可预测性高的乐曲” 具有以下特征:(1)乐句弧线平均长度较短且标准差较小;(2)乐曲时长较长且乐句弧线数量较多。乐曲可预测性的提升能让听者预判乐句变化,进而增强血压与音乐的同步化。

研究者发现,在所有的30首乐曲中,乐句结构可预测性最强、对血压影响最显著的是英国钢琴家Harold Bauer演奏的、由Franz Liszt根据Franz Schubert《小夜曲》改编的版本。

此外,在血压同步化强度与乐句弧线特征的相关性方面:血压同步化与平均乐句弧线长度和标准差的平均r=0.57 和 r=0.65;与乐句弧数量、乐曲时长的平均r=-0.66 和r=-0.57。当节奏弧线与音量弧线的形态高度相似时(图 1c、1d),血压与节奏的同步耦合程度达到峰值(r=0.57)。有关上述相关性的详细数据及可视化结果见图 2。

图1 音量-节奏相似度高低不同的音乐曲目示例,及由此引发的听者生理反应差异

图2 血压-音乐特征同步化与乐句弧线边界统计数据相关性的可视化图表及数值结果。

(注:EMD = 地球移动距离,为相似性度量指标;EMD 值越小,代表相似度/同步化程度越高)

基于研究结果发现,血压反应与乐曲音量的同步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与乐曲节奏的同步化程度。具有可预测性音乐结构的乐曲能实现更强的同步化效果,这一结果支持了预期机制在心血管与音乐的同步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假设。未来研究将针对高血压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进一步探索基于个性化的音乐血压调节方案。

研究者说:音乐疗法是精准医疗的“潜力股”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Elaine Chew 教授表示:“与语言类似,音乐也存在构成情感结构的模式与乐句,而这往往能引发听众的共鸣”。“此前我们的研究已证实呼吸与心率也会受乐句结构影响,本次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该研究提示,可预测性更强的音乐乐句结构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Elaine Chew 教授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点:“纵观历史与不同文化,人类总会随音乐律动,能够让自身行为与外界节奏协调一致,具有生物学与社会学层面优势,正如船员同步划桨。” “要实现这种行为协调,需要能够预判节奏周期的起始与终止。而正是这种预判能力,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肺循环周期。”

最后,Elaine Chew 教授总结:“本研究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可能性——未来我们或可设计能引发特定生理反应的音乐疗法。这种疗法可针对个体量身定制,使音乐更接近成为精准医疗手段。从长远来看,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借助音乐预防心脏病,或延缓、阻断甚至逆转其病程进展。”

信源:ESC官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