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看,胸前就创可贴这么大的伤口。”刚出院的李爷爷(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困扰他多年的冠心病,居然没“开胸破肚”,就靠5厘米的微小切口治好了。
“你看看,胸前就创可贴这么大的伤口。”刚出院的李爷爷(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困扰他多年的冠心病,居然没“开胸破肚”,就靠5厘米的微小切口治好了。
他受益的,正是瑞金医院自2019年起开展的"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CAB)"。这项在跳动的心脏上“穿针引线”的技术,最近已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次开展的医疗新技术。
01
从锯骨开胸到小孔搭桥:
这项技术怎么做?
传统心脏搭桥手术曾是 "让人望而生畏的考验":医生要锯开20-30厘米的胸骨,在心脏停跳后借助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这种“开大刀”的手术,患者术后通常要住院2-3周,不仅要忍受伤口疼痛,还可能出现胸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令患者痛苦不堪。
如今,瑞金医院心脏外科的微创手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与传统手术“敞开胸膛”不同,这项技术手术时,医生仅在患者左胸肋间开一个5-8厘米的切口,长度相当于成年人半个手掌。医生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通过这个小切口完成搭桥,将患者自身的血管精准连接到狭窄的冠状动脉上,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各种风险,患者输血需求大幅减少,住院时间缩至 5-7 天,术后并发症风险明显降低。
“在跳动的心脏上通过小孔搭桥,相当于在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叶片上穿线。” 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裘佳培副主任医师解释,这项技术“造福的是患者,难的是医生。”
02
心脏不停跳下“穿针引线”:
这项技术难在哪里?
在左胸开一个5-8 厘米的切口,医生要在狭小视野里精准缝合血管,每一步都需 "穿针引线" 般的精细 —— 因为切口小,一旦出血无法伸手干预,必须提前预判、步步谨慎,这项技术对医生的技艺考验堪称“外科极限”。
医生首先要突破“视野关”:传统的开胸手术能直接看到心脏全貌,而小切口里的视野被肋骨、肺叶等组织限制,医生需通过专用器械 “拨开” 周围组织,只能看到心脏局部。“就像通过钥匙孔看房间,既要找准‘维修点’又要避开周围血管和神经。”裘佳培介绍。
其次是“稳定关”:这项技术在心脏不停跳下开展,医生需要“临时稳住” 目标血管区域,在跳动的间隙完成缝合,这要求医生对心脏的跳动节奏有精准预判,又要有高超的技艺,缝合时既不能让针线 “跟着心脏跑”,又不能损伤脆弱的血管壁。
第三道是“应急关”:相比于传统开胸手术出血直接止血,小切口里一旦出血就可能因视野受阻导致危险。因此每一步操作都必须“零失误”:从血管分离到吻合,都要提前规划好路径,甚至要预判出血后最快止血的方案。
03
从“能做”到“做好”:
让更多患者受益
这项技术的突破,在于让更多患者"敢做手术"。传统开胸手术对高龄老人、骨质疏松患者或是长期吃激素、胸骨愈合能力差的人风险很高,他们成了这项微创技术的受益者。从2019年首次探索到如今成为技术标杆,目前团队已完成100余例手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年手术量以30%的速度递增,技术日臻成熟,并且覆盖高龄、合并慢性病等复杂病例,适应症不断拓展,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更让人放心的是,这些微创手术的远期效果和传统手术相当。"让患者少受罪,更要让血管长期通畅。" 裘佳培介绍,在心脏外科主任赵强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不断优化手术流程和器械应用,目前已能常规开展从单支到双支,再到三支的血管搭桥。同时创新“杂交手术”技术,巧妙结合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一次住院就能为患者解决多个心血管问题,实现“一站式”治疗。
2025年7月,“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被正式认定为上海首次开展新技术。未来,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将继续在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上下功夫,不断探索更小创伤、更快恢复的手术方式,让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
门诊信息
心脏外科
赵强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国际医疗部: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裘佳培 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周三下午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
来源:健康美容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