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8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老年人开始把中药作为一种日常保养的方式。有人每天一杯养生茶,有人坚持煎煮中药调理体质,还有人常年服用各种中成药。许多人深信,中药喝得久,对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甚至有人说:“我七十多了,全靠中药活着。”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项覆盖全国8省、涉及超过5万名老年人的健康追踪研究发现,常年喝中药的老人到了70岁以后,身体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确实比同龄人更健康,但另一部分人却在慢慢积累风险,直到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才被发现。
这不是个例,而是值得警惕的趋势。
在医院门诊,经常遇到一些坚持长期服用中药的老人。他们中不少人几乎完全依赖中药来“调理”身体。有人长期服用补肾药丸,有人天天喝清热解毒茶,但很少有人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很多人甚至从未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只是听身边人推荐,或者自己在药店随手买。问他们为什么坚持用中药,答案几乎一致:放心,没副作用,是纯天然的。
这种认识,其实并不准确。中药不是不能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特别是到了老年,身体代谢能力下降,长期用药如果没有科学指导,反而容易带来隐患。
一项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使用中药的两类人,健康结局差异显著。那些在医生指导下、周期性服药、定期体检的人,慢病发作更少,自理能力更强。而另一部分人则出现了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下降、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其中不少已发展为慢性损害。
这说明,中药的使用结果,和用药方式密切相关。
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把中药当成了“长期保健品”,而忽视了中药本身也属于药物。
中药并不是完全无毒的。古代中医典籍中就明确提到,药有阴阳,毒有大小。像附子、马钱子、半夏等中药,天然具有一定毒性。哪怕是看起来温和的黄芪、甘草、当归,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也可能引发心律紊乱、水肿、血压波动等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进入体内后,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出。而老年人肝肾功能本就逐年下降,如果再加上常年服用中药,尤其是同时还在吃降压药、降糖药等西药,一旦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肾毒性增强,甚至出现急性损伤。
门诊中,曾有位老人因为长期服用“补肾壮骨”的中药丸,出现了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最后确诊为慢性药物性肾损害。他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是体检时发现了异常。这种“无声的损伤”,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
中药调理不等于长期服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个人体质和当前状态来决定。如果症状已经改善,药物就应当减量或停用。反过来,如果用药时机错误,或者不符合体质,那些看似补益的药,也可能变成负担。
例如,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就该补肾,于是常年服用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胶等药物。但如果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肾虚,或者伴有脾胃虚弱、湿气偏重,这类药物反而会引起腹胀、食欲下降、睡眠紊乱等问题。
中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群中使用,才能发挥真正的调养作用。
如果确实需要中药调理,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疼痛、更年期症状、睡眠障碍等情况,中药在一定阶段内确实能发挥辅助作用。但前提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避免药物之间的冲突。
在那些70岁后身体状况仍然良好的中药使用者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盲目用药的人,而是懂得配合饮食、作息、锻炼来综合调理的人。他们的中药使用是有计划、有监测、有节制的。中药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依赖对象。
真正的健康,不靠一味药撑起来,也不是靠一锅汤熬出来的。它来自于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用药观念,以及对自身健康状态的持续关注。
如果你已经七十岁,或者正在走向老年,这个阶段的身体更需要的是整体平衡,而不是单一依赖。中药可以用,但不能滥用;调理身体可以做,但不能盲信。
别让本该帮助你的药物,悄悄变成伤害你身体的慢性负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合理使用指南(老年篇)》2023年版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Aristolochic Acid and Herbal Remedies Associated with Urothelial Carcinoma》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追踪报告(2024)》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来源:朔州日报健康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