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超现实主义,人们可能会想起上世纪初生于西班牙的大名鼎鼎画家萨瓦尔多·达利,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向人们展现着深刻的自我剖析,他的作品对时尚、艺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说起超现实主义,人们可能会想起上世纪初生于西班牙的大名鼎鼎画家萨瓦尔多·达利,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向人们展现着深刻的自我剖析,他的作品对时尚、艺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萨瓦尔多·达利作品▲
同时代还有一名超现实主义画家,他虽在艺术界内享有名声,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比利时的勒内·马格里特(1898~1967)。
圆顶礼帽、青苹果、云彩和烟斗,看到这些东西,你会想到谁?能出色驾驭它们的人,恐怕非超现实主义大师勒内.马格里特莫属。
勒内·马格里特▲
曾记否?三年前歌手周杰伦在发布的《最伟大的作品》MV中,致敬了马格里特创作的著名自画像《戴黑帽的男人》。
画作画的是戴圆顶礼帽、穿长款大衣、打红色领带,并用一颗青苹果挡住脸部的人,背景是云彩、大海和一堵矮墙。这幅《The Son of Man》是雷尼一幅超现实主义画,画中绅士即是马格里特本人。他用一只青色的苹果挡住他的容貌。据他自己解释,他要与巴黎大多数超现实主义画家相反,藐视用色彩作人物肖像,他只想告诉观众,画上的肖像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市民。既然他从不画别人,画他自己当然也在违避之例。有时,不是让人物背过脸去就是用偶然事物来遮挡。这是他的超现实派肖像画的一大特色。
《戴黑帽的男人》▲
实际上,马格里特创作过多幅有关绿苹果的名画。
比如房间里摆放着巨大绿苹果的《静聆之屋》,以及绿苹果上面写着“再见”字样的《哀伤游戏》等。后者由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歌手保罗.麦卡尼收藏,并成为该乐队唱片公司Apple Corp标志的灵感来源。
《静聆之屋》▲
除了苹果,烟斗也被马格里特“玩”出新境界。
他在经典作品《形象的叛逆》中,只画了一个烟斗,下面有一行文字“这不是一个烟斗”。如何理解这幅画?马格里特自己说:“有名的烟斗啊,人们老是用这个来批评我。然而你能填满我的烟斗吗?你不能,因为画上的只是一种象征,难道不是吗?所以如果我写下‘这是一个烟斗’,这样的话,我就是在说谎了!”
《形象的叛逆》▲
如果听不太懂,不妨去看他的另一幅作品《集体发明物》。
画中空旷海岸边有一条鱼躺在那里,鱼的下半身长着一双女人的长腿,这正是马格里特提倡的“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就像作家彼得.盖伊在《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一书中所说,对于马格里特给观众出的谜题,最好的解答方式就是把它们看成视觉双关语。
《集体发明物》▲
他笔下的东西脱离了我们的平常认知。他习惯将普通且熟悉的物品安置于陌生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怪异的视觉效果。
画作产生怪异的视觉效果▲
艺术界形容马格里特有“对哲学与智力极端着迷”的特质,这也决定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先担任商业插画师,之后涉足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随着搬到巴黎最终转向超现实主义。他擅长将平凡的事物置于非凡的环境中,挑战观众对现实先入为主的看法。如同他的名言,“成为超现实主义者,意味着从你脑海中排除所有你所看到的事物的记忆,并始终寻找从未发生过的事物。”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
但让马格里特真正成名的,是他在《光之帝国》系列中对光影的惊人运用。
“光之帝国”(法语:L’Empire des lumières)是雷尼·马格利特的一系列画作的标题,它们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夜间景观的矛盾形象。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马格利特在27幅作品(17幅油画和10幅水粉画)中探索了这一主题。
《光之帝国》系列▲
在1954年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马格利特的回顾展上,“光之帝国”吸引了专业人士和收藏家们的关注。
观众的热烈反应使马格利特面对一大难题,因为他已承诺把画作卖给三位不同的买家。最后,另一位藏家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最终以100万里拉直接在双年展上买下此画。因此,马格利特又特别创作了另外三幅《光之帝国》,以安抚其他失望的买家。
《光之帝国》系列▲
“光之帝国”是马格利特唯一一次尝试以“系列”模式创作。这些作品随时间而各有不同,却又互相呼应,就如文森‧梵高的星夜和克劳德‧莫奈的睡莲一样。
在《光之帝国》中,一盏街灯照亮了近郊的街景,而一栋临街的房子上层亮起灯光,使画面变得更加明亮。在前景中,泛起涟漪的水洼倒影出这些光源,这是马格利特首次把水的元素融入场景之中。同时,一棵大树向蓝天白云伸展,漆黑的轮廓划破了白昼。
雷尼·马格利特在家中的留影▲
《光之帝国》系列的创作期长达15年之久,每个版本也独一无二。
尺寸有大有小,也有直幅和横幅的构图。部分版本的房子靠后,其他的房子则完全占据前景。而在此作中,马格利特呈现了使这些画作成为非凡杰作的所有元素:细腻的光线和生动逼真的水、直幅构图,以及昼夜之间的鲜明对比。”
这些作品给人一次非凡的观赏体验。它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品的尺幅宏大,而昼夜之间的互动更是引人入胜。马格利特展示了只有在脑海里才能实现的不可思议画面,并质疑我们对所谓现实的感知的超然地位。
雷尼·马格利特《光之帝国》局部▲
他一共画了二十多个不同版本,描绘的都是阳光明媚的天空下,有着树木和房舍等夜间景物,他神奇地将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光影状态融合在一幅画中。而其中一幅《上帝的客厅》则正好将光影调转,阳光普照下的家园背后,换成了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景。真实还是虚幻?
它根本不是房子,而是马格里特想像中的“暗箱”▲
正是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独具匠心的用意。
实际上,《光之帝国》里的房舍,就像烟斗一样,它根本不是房子,而是马格里特想像中的“暗箱”,与夜色共存的灿烂蓝天表明,思想在紧闭的头脑中产生奇怪的光芒,并在密封的窗户后面神秘地发光。马格里特说过,《光之帝国》所表现的是我所想像的,即夜间的风景和我们白天看到的天空,风景让人想起夜晚,天空让人想起白天,我把这种力量称为“诗”。他认为,我们不能害怕日光,因为它几乎总是照亮一个悲惨的世界。
作品所要表达的独具匠心的用意▲
马格里特为何对光影有如此不同寻常的理解?
一种说法是他受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画家约翰.格里姆肖的启发,其以绘画夜晚著称。马格里特在一九三六年曾参加伦敦国际超现实主义展,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多次赴伦敦小住及从事创作,包括英国浪漫主义等绘画风格都对他艺术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另一种说法是可能他作为狂热电影迷的某种映射。《光之帝国》反映了电影的明暗对比,幻影般的光透过黑暗投射出来,人们睁大眼睛做梦。在马格里特早期画作《蓝色电影院》中,就以此形式颂扬了艺术的阳光明媚。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七三年《光之帝国》曾被巧妙地用在电影《驱魔人》的海报上,设计保留了马格里特的路灯和有亮光的窗户,但使它们更加刺眼,又把树木砍成灌木,成为海报中的经典之作,无疑是对他电影情结的致敬。
马格里特为何对光影有如此不同寻常的理解▲
在去年底纽约秋拍上,《光之帝国》以一点二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成交,巩固了马格里特在艺术殿堂的地位。
正如作家杰德.麦肯纳在《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书中所写,马格里特是艺术家,但更像是哲学家,他的这些画作不是梦,它们都是事实。
杰德.麦肯纳著《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水调歌头·超现实意境》——作者
混沌乾坤里,幻梦绘奇章。
超现实派登场,颠覆旧轩昂。
拆解寻常物象,重组时空幻象,妙意韵悠长。
怪诞藏真趣,玄秘引思量。
破藩篱,脱俗套,绽华光。
心游象外,冲破尘世锁愁缰。
跨越阴阳界限,模糊虚实边际,笔底韵流芳。
艺术星辰耀,千古韵悠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