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抗日烽火中的弓仲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07:40 1

摘要: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指导下,弓仲韬建立了台城特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党的漫漫征途,在建党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弓仲韬与李大钊握手的雕像。(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指导下,弓仲韬建立了台城特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党的漫漫征途,在建党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笔者为了撰写《寻找弓仲韬》一书,数次向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请教,并且寻访了弓仲韬生前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素材。其中弓仲韬“机智救亲人”等发生在抗战期间的故事,就是在寻访中偶然听说并在相关档案中得到佐证的。

弓仲韬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用坎坷悲壮的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当年在冀中平原点燃的革命火种,照亮和指引了无数后来的革命者。

■ 月是故乡明

1943年的一个冬日,铅灰色的天穹阴沉沉地压在冀中平原上。

在滹沱河岸边,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瞎眼男人拄着拐杖,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艰难前行。寂寞的冰河,空旷的原野,路上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刺骨的北风呼啸而过。

忽然隐约传来一阵打鼓的声音,还夹杂着阵阵叫好声。

“秋色残凋,金乌萧条——”当听到这句唱词,他一下来了精神。那是熟悉的西河大鼓《灞桥挑袍》唱段。此刻,那鼓书艺人高亢悠扬的唱腔,令他亲切又振奋,浑身上下平添了力量。

循着热闹的声音,他拄着拐杖,慢慢摸索着、小心翼翼地前行。风中雪花飞舞,等他终于来到戏台前,却发现这里已没了鼓书艺人,连听书的人也早已散去。

“哎!你是谁呀?到俺们这干啥?”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时,身后传来一个少年的声音。

“哦,我打问一下,这是到哪儿了?”他问道。

“安平呀!哎,我说你到底是干啥的?”那少年好奇地问。

“安平?安平!”听完少年的话,他激动起来。

“你是要饭的吧?这大雪天街上哪儿有人呀!我这还有半块窝头,给你吧!”少年掏出半块杂和面窝头,大方地塞到瞎子手中。

“谢谢!你是谁家的孩子?天这么冷,怎么不回家?”他问。

“我没家,爹娘都死了。你呢?”少年大大咧咧地答道。

这句话可能触碰到了瞎子的痛处,他喃喃自语道:“家……有吧,也许,已经没了……”

“你这是饿糊涂了,赶快把窝头吃了吧。我先走了!”率真热情的少年走了。没走十几步,迎面碰上妇救会主任弓诚。她和两个妹妹弓蕴武、弓彤轩都是受堂兄弓仲韬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

“柱子,刚才和你说话那人是谁?我怎么没见过?”弓诚警觉地问。

“是个要饭的。”

“要饭的?”弓诚凝视着前面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感觉好像似曾相识,心里一惊,急忙追了过去。

一阵风吹开眼前之人凌乱的长发,露出深陷的眼窝。

弓诚轻声试探着问:“是……仲韬哥吗?”

那人愣住了,声音颤抖着说:“你是……凤书?”

弓诚眼泪夺眶而出:“仲韬哥,真的是你!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柱子大为吃惊,他难以置信地惊呼道:“他就是弓仲韬?”

因党组织遭到破坏,在与上级失去联系大半年后,1937年9月,弓仲韬毅然带领妻女踏上奔赴延安找党的漫漫征程,不料中途遭遇变故,只有女儿一人到了延安。在西安,妻子病故,他也双目失明,无奈地踏上风餐露宿的返乡之旅。

此时遇到亲人,他激动万分:“家里都好吧?你和蕴武、彤轩三姐妹现在做什么呢?”

弓诚说:“家里都好,您放心吧!我做妇救会工作,兼着抗战小学的教员,蕴武在队伍上,彤轩在冀中区党委工作。仲韬哥,你一走几年,一点儿音信也没有,大家都惦记你呢!您知道吗?平民夜校的老正、魏明等,都参加了抗日队伍。您还记得上过台城女子小学的严镜波吗?现在是武强县的县委书记……”

弓仲韬认真听着,频频点头。

此时,弓春台担着两桶水走过来,惊讶地打量着弓仲韬:“这位是……”

弓诚说:“是我仲韬哥回来了!”

看到当年儒雅的弓仲韬变成这般模样,春台大惊。

弓仲韬笑着说:“是春台大哥吧?您好啊!”

弓春台激动地说:“弓先生,您怎么……唉!回来就好啊!当年多亏了先生帮助,俺们一家才没去闯关东,俺那俩儿子也没饿死!他们哥俩都在咱队伍上呢!”

得知弓仲韬回来,弓玉柴等亲属及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

次日,在安平县委会议室内,县委书记张亮组织县委委员开会。弓诚搀扶着弓仲韬进来,大家全体起立鼓掌,张亮激动地说:“老书记,终于把你盼回来了!大家鼓掌,欢迎老书记讲话!”

一阵掌声过后,弓仲韬冲大家深鞠一躬,声音沙哑地说:

“谢谢大家!我在外奔波数载,一刻不敢忘怀责任,亦常思念故里乡亲。无奈今成残废之人,已难堪大用,就简单说几句心中所想。把弓家大院充公吧,我一个孤老头子,有一间小厢房就足够了。现在正是八路军扩军的关键时刻,虽然我只有一女,远在延安,但我的侄子外甥还有好几个,我动员他们全部报名参军。我建议所有的党员干部也都首先动员自己的亲属参军,这种行动上的表率远远大于口头上的宣讲。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啥活儿都愿意干,我希望能尽早为党工作,哪怕到抗战小学教书也行!”

千里寻党不改初心。会议室内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晚,故乡的月亮分外皎洁明亮,抚慰着这个九死一生的老党员。

晚年弓仲韬。高宏然供图

■ 智救两姐妹

返乡后,弓仲韬暂居在老党员弓春生家。身体稍微好些后,他坚持回到自家老宅旁小厢房独住。

虽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但弓仲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参加村里的党员活动,不定期地去县委汇报思想、主动了解外面的情况,还在抗战小学教学。

1944年2月的一天,大雪纷飞。为了找到一份隐藏在夹壁墙中的重要文件,弓彤轩乔装改扮返回台城村父母家中。看到小女儿突然回来,弓玉柴老两口又惊又喜,连忙烧水做饭,想让她在家住一宿再走。弓彤轩稍微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咬咬牙趁着夜色离开了。

她前脚刚走,一队日伪军就向她家扑了过来!

弓玉柴坚持说没见过女儿弓彤轩,被日伪军吊起来毒打。他始终就是一句话:不知道,没看见!

最后,日伪军绑走了他的另外两个女儿弓诚和弓蕴武。

弓玉柴心急如焚,遂去找弓仲韬想办法。

经多方打听,他们盯上了伪军中一个特务长。

很快,在那个特务长回家的路上,出现了一个算命瞎子。特务长起初没在意,后来他的一个同乡(其实是我地下党员)故意跟他说:“那个瞎子算得可准呢!”

过了两天,再经过算命的摊位时,特务长停下脚步说:“你给我算算!”

算命瞎子问了他的生辰八字,又摸了摸他的手掌,然后叹了口气:“哎呀,您这是大富大贵的命啊——哎,可惜了!”

“什么意思?你说明白点!”那特务长说道。

“你出生在孝德之乡,虽自幼家贫,但受乡邻尊重,本有大好前途,可惜入错了行当,若不迷途知返,只怕会自食其果呀!”

那特务长乐了:“您就别跟我装神弄鬼了,弓先生!”

见对方认出了自己,弓仲韬心里一激灵,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我可不是啥先生,一个瞎子,靠算命谋碗饭吃而已。”

“我听过您讲的课,还喝过您家的粥!”那特务长低声说道。

听对方这么说,弓仲韬正色道:“我是看你良心未泯,想让你帮我办件事。”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包银圆,放入特务长的大衣兜里——那是他妻子过去为防盗匪等意外,将多年攒下的私房钱偷偷藏在老宅墙缝中的,妻子去世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弓仲韬。

“弓先生,您这是——”特务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知道弓仲韬跟他张口,一定不是小事。

弓仲韬就把营救两姐妹的事说了,临走前,又说:“乡亲们信得过你!”

不久,经这个特务长帮忙斡旋,弓蕴武、弓诚两姐妹被放了出来。

弓仲韬这次在这名特务长身上“试水”成功,为日后争取他为我党提供更多情报、成为打入敌人内部的一支利剑奠定了基础。

弓蕴武档案。高宏然供图

■ 孙犁笔下的“革命老人”

安平籍著名作家孙犁在作品《种谷的人》中,写过一位“革命老人”——

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抬头告诉我说:事变前那些年,我在这一带做秘密工作,这院子就是我那时候的机关,老人是个高小教员,他倾家荡产来帮助革命。我们在这屋里办过列宁小学,专门招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来上夜校,那些孩子们后来就成了这一带革命的根基,现在革命开花结果了,很多人在地方上负重要的责任……老人后来被捕下狱,受酷刑,双目失明,耳朵受伤,差一点死在狱里。

《种谷的人》发表在1948年的《晋察冀日报》。文中主人公“树人”的原型即为吴立人同志。那么,那位“革命老人”呢?其特点、经历,与弓仲韬极其相似,是否就是原型呢?

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梁凌主编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一书中,有一篇吴立人之子吴淳撰写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中共衡水党史资料第14页载:“弓仲韬于1935年底受地下党吴立人领导,与女儿弓乃如恢复了安平、饶阳党的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吴立人与弓家建立的深厚革命友谊,被孙犁写成小小说《种谷的人》,发表在1948年的《晋察冀日报》。文中主人公“树人”的原型即为吴立人同志。据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弓乃如回忆,父亲1936年1月至8月曾多次到达安平,秘密开展恢复重建安平县党支部的工作;根据原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严镜波(1935年4月任饶阳县委组织委员)在回忆录《我的一百年》第86页写道:“吴立人恢复饶阳县党组织是在1935年4月底。”根据党史资料和一些老同志回忆,七七事变前,吴立人在恢复饶阳县党委后,又多次秘密潜入安平,代表河北地下党组织寻找失联的弓仲韬、弓乃如等中共党员,恢复了安平台城村党支部和县党组织的工作。

去年6月29日,我电话采访了吴立人之子吴淳先生,就孙犁作品《种谷的人》的人物原型进行请教,确认了他在文章中的说法,即那句“在土地革命时期,吴立人与弓家建立的深厚革命友谊,被孙犁写成小小说《种谷的人》”。

以前,我多次读过《种谷的人》,在寻访到西安时,忽然有了新感受。之前,为发现文中的瞎眼老人很像弓仲韬而惊喜,并试图核对文中人物和细节,期待均能找到对应原型。这次走在西安街头,忽然明白了孙犁字里行间的真意——好的作品,不是单纯地复制生活中的素材和人物,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素材取舍,还要知道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这篇《种谷的人》,在作者看似云淡风轻的讲述中,完成了对这位老人精神的颂扬,并以此激励更多人投入斗争中。至于这位“革命老人”与弓仲韬的重合度是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抑或百分之百,可能谁也无法说清,但这并不影响文章的价值和力量。

弓仲韬的一生,坎坷悲壮。在“寻找弓仲韬”的过程中,因权威史料非常少,加之很多说法难以查证或说法不一,曾陷入困顿,也让追寻之旅变得格外艰难,但也更加深刻领悟到,对于纪实文学而言,更需要的是对人物精神内核的发现和提炼。

回到故乡的弓仲韬,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但依然主动参与党的活动,甚至亲自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他当年在冀中平原点燃的革命火种,照亮和指引了无数后来的革命者,他对党的赤胆忠心至今激励着后人。

■ 追寻永不停歇

寻访之旅,艰苦而难忘。曾在凌晨两点推着行李箱独行在异乡街头,曾在荒烟蔓草的原野一次次找寻战斗遗址……也曾困惑迷茫、心力交瘁。正是弓仲韬等感人故事和精神激励我勇敢前行。

2025年春,再一次走进安平县台城村。

阳光下,“仲韬路”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就是从这里告别家乡,外出求学,又经这里返回家乡,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滹沱河畔……他的名字化作丰碑,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他的精神成为航标,引领着今天的人们创造新的荣光。

这是红色的热土。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续写着新时代的新篇章。找到他们、讴歌他们、让弓仲韬等革命前辈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和使命。(高宏然)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