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后期补锌的关键技术措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9 08:10 1

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虽量微但至关重要,其中锌元素更是参与光合作用、酶活性调节及养分代谢的核心元素。水稻中后期(孕穗期至灌浆结实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期锌营养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穗部发育、结实率及籽粒品质。然而,我国南方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虽量微但至关重要,其中锌元素更是参与光合作用、酶活性调节及养分代谢的核心元素。水稻中后期(孕穗期至灌浆结实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期锌营养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穗部发育、结实率及籽粒品质。然而,我国南方酸性红壤、北方石灰性土壤等区域普遍存在有效锌含量偏低的问题,加之长期偏施氮磷钾肥,易导致水稻中后期锌素供应不足,引发“僵苗”“坐蔸”、颖花退化、千粒重下降等现象。因此,科学落实水稻中后期补锌技术,对保障水稻高产优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稻中后期锌素需求的生理基础

水稻中后期对锌的需求呈现“阶段性高峰”特征,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穗部发育调控:孕穗期锌元素参与细胞分裂素合成,直接影响颖花分化数量与发育质量。研究表明,锌缺乏会导致颖花退化率提高15%-20%,有效穗数减少。

- 光合产物转运:灌浆期锌是碳酸酐酶的核心组分,该酶可促进CO₂的固定与转化,同时参与淀粉合成酶的激活,确保光合产物向籽粒高效转运。缺锌时,籽粒淀粉积累量降低,空秕率显著上升。

- 抗逆性提升:锌能增强水稻对高温、干旱及病虫害的抗性。在中后期高温胁迫下,充足的锌可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减少叶绿素降解,延缓功能叶衰老。

此外,水稻中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逐渐下降,而锌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尤其是碱性土壤中易形成难溶态锌),仅依靠土壤基施锌肥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通过叶面补施等方式精准调控。

二、水稻中后期补锌的核心技术措施

(一)科学选择补锌肥料种类

根据水稻中后期吸收特点及土壤条件,需优先选择水溶性好、吸收率高的锌肥品种,常见类型及适用场景如下:

- 硫酸锌(ZnSO₄·7H₂O):含锌量22%-24%,水溶性较强,性价比高,适用于各类土壤。但在碱性土壤中易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沉淀,建议配合酸性助剂使用。

- 螯合态锌肥:如EDTA-锌(含锌14%-16%)、氨基酸螯合锌(含锌10%-12%),具有稳定性高、不易被土壤固定的特点,吸收率较硫酸锌提高30%以上,尤其适合石灰性土壤或连作稻田。

- 复合锌肥:部分叶面肥将锌与氮、磷、钾及硼、钼等元素复配(如“锌硼钾复合液肥”),可兼顾水稻中后期对多种养分的需求,减少单独施肥次数。

需注意避免选用氧化锌等难溶性锌肥,此类肥料在水稻中后期短时间内难以被吸收利用,无法及时缓解缺锌症状。

(二)精准把握补锌时期与次数

水稻中后期补锌需结合生育期关键节点,做到“按需补给、分次实施”:

1. 孕穗期(剑叶露尖至破口前):此期为锌素需求第一个高峰,补锌可促进颖花完全发育,减少退化。建议在剑叶抽出50%时进行第一次补施,此时水稻叶片吸收能力强,养分可快速向穗部转运。

2. 灌浆初期(齐穗后3-5天):此期为第二个需求高峰,补锌可增强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建议在齐穗后及时进行第二次补施,延缓功能叶衰老,提高结实率。

对于土壤严重缺锌(有效锌含量<0.5 mg/kg)或前期未施锌肥的田块,可在灌浆中期增加一次补施,但若植株长势正常,无需过度追肥,避免锌素过量导致毒害(如叶片出现褐色斑点、根系生长受阻)。

(三)优化施肥方法与操作规范

水稻中后期补锌以叶面喷施为主,辅以根际追肥,具体方法如下:

- 叶面喷施:

- 浓度控制:硫酸锌喷施浓度为0.2%-0.3%(即100公斤水加200-300克硫酸锌);螯合态锌肥浓度为0.1%-0.2%,避免浓度过高灼伤叶片。

- 用量与时间:每亩每次喷施药液50-60公斤,选择晴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避开高温强光时段。若喷施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一次,但浓度需减半。

- 喷施部位:重点喷洒剑叶、倒二叶及穗部,叶片背面气孔密集,应确保均匀覆盖,提高吸收效率。

- 根际追肥:

对于根系活力尚可的田块,可结合中后期灌水,每亩追施硫酸锌1-1.5公斤,均匀撒施后轻灌浅水,使锌肥随水渗入根区。但需注意避免在土壤干旱时撒施,以防锌素固定。

此外,可采用“叶面喷施+根际追肥”结合的方式,尤其在土壤缺锌严重的地块,先通过根际追肥改善根区锌供应,再以叶面喷施快速补充,提升补锌效果。

(四)配合其他管理措施提升锌肥利用率

锌肥的吸收利用受水稻长势、土壤环境及栽培措施影响,需通过配套管理协同增效:

- 与其他养分协同施用:

锌与磷存在拮抗作用(过量磷会抑制锌吸收),因此中后期应避免过量施用磷肥。可将锌肥与尿素(0.5%浓度)或磷酸二氢钾(0.2%浓度)混合喷施,尿素可增强叶片对锌的吸附能力,磷酸二氢钾则能促进光合产物转运,二者与锌肥配合使用,可提高整体养分利用率。

- 改善田间水分管理:

水稻中后期保持“干湿交替”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浆期湿润),避免长期深水淹灌。土壤水分适宜时,根系呼吸旺盛,对锌的吸收能力增强;若田间积水,会导致土壤还原性增强,锌易被还原为无效态,降低有效性。

- 结合土壤调理:

对于酸性土壤(pH<5.5),可在前期施用生石灰调节pH至6.0-6.5,减少锌的淋溶损失;碱性土壤(pH>7.5)可配合施用腐殖酸类肥料,通过络合作用活化土壤锌,提升中后期根际锌的有效性。

三、补锌效果的监测与常见问题应对

(一)补锌效果的田间监测

通过“植株形态+生理指标”结合的方式判断补锌效果:

- 形态观察:补锌后7-10天,若剑叶挺拔、叶色浓绿,穗部颖花饱满,无明显退化现象,表明锌素供应充足;若叶片仍发黄、颖花退化较多,需及时补施。

- 生理指标:条件允许时,可测定功能叶锌含量(正常范围为20-50 mg/kg),或通过叶绿素仪(SPAD)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补锌后SPAD值应较对照提高5-8,表明光合功能增强。

(二)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锌肥喷施后叶片灼伤:多因浓度过高或高温时段喷施所致。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降低局部浓度,后续喷施时严格控制浓度,并避开正午高温。

2. 补锌后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土壤磷过量或水分管理不当。需减少磷肥用量,改善田间排水,必要时改用螯合态锌肥,增强锌的有效性。

3. 锌素过量毒害:表现为叶片出现褐色斑点、生长停滞。应停止补锌,通过灌水淋洗土壤,降低锌浓度,并追施适量氮肥缓解毒害。

四、结语

水稻中后期补锌是一项需“精准化、协同化”的技术措施,其核心在于根据土壤锌含量、水稻生育阶段及长势,科学选择肥料类型、把握施用时期、优化操作方法,并配合水分、养分管理等措施,以最大化锌肥利用率。实践表明,合理补锌可使水稻结实率提高5%-10%,千粒重增加1-2克,每亩增产50-80公斤,同时改善籽粒蛋白质与淀粉含量,提升稻米品质。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土壤测土配方技术,实现锌肥施用的“因土因苗”精准调控,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