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精益管控的市场策略。结合精细化测算内部空仓线路资源,定向销售,拓展经济型产品的增收,并凭借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能力,不断提升各行业渗透率,做大业务规模;
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8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8月28日召开业绩说明会,ADIA、Overlook、Point72、Temasek、长江证券、淡水泉、广发基金、广发证券、泓德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前海开源基金、Baron、睿郡资产、润晖投资、易方达基金、银华基金、远致瑞信、个人股东、Citadel、Franklin Templeton、GoldmanSachs、Greenwoods、J.P. Morgan、Millennium、Morgan Stanley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今年上半年顺丰的快递单量一直都表现的不错,公司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做了改善以及对下半年的件量如何展望?
答:今年上半年之所以能持续超预期增长,核心在于对行业趋势与客户需求演进的精准洞察,并基于此,在产品、市场、渠道、管理模式等四方面进行布局
1)持续精进的产品能力。从空网、陆网做多种模式调优与能力建设,以巩固顺丰时效持续领先的护城河;
2)精益管控的市场策略。结合精细化测算内部空仓线路资源,定向销售,拓展经济型产品的增收,并凭借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能力,不断提升各行业渗透率,做大业务规模;
3)核心场景渠道建设与差异化的服务标准升级。今年,我们在CBD办公楼、商超、校园、以及各交通枢纽、医院、网红景区等场景中进行渠道加密布局,加强末端网络覆盖密度,后续也将不断延伸服务场景至管家式服务。
4)激活经营的组织变革与机制。从经营主体到销售、小哥、网点、转运中心、职能等五大关键队伍,通过机制推动组织变革及个人激活,让前线更具经营意识,营造了积极的业务抢收氛围。
展望下半年,顺丰会继续从资源协同、解决方案及差异化服务能力出发,与末端生态网高度协同,聚焦核心品类延伸至行业解决方案,并致力于持续提升客户体验,眼中只有客户、心中只有客户、一切围绕客户,最终实现件量的可持续健康增长。
问:有看到公司二季度收入增加了不少,但是扣非业绩升相对较慢,请具体是什么原因?以及管理层如何展望未来?
答:今年以来,中国快递行业保持较高增速水平,但竞争强度提升。顺丰一方面依托高品质服务与品牌价值,持续增强服务底盘,提升客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在前端采取了更灵活的价格策略,强化客户“物超所值”的感知,并对行业化、国际化策略进行前瞻战略投入,最终带动二季度件量和收入增速均跑赢行业平均。
公司在引入关键增量过程中,为提升客户体验和推动行业化转型进行了投入,导致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这是公司主动采取的“先有后优”策略,即通过扩大规模牵引后续的运营模式革新与效率提升,为明年的结构性降本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公司的实现路径包括
1)行业层面,“反低价内卷”和“快递员保障”有助于行业竞争环境趋稳,与我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基调高度吻合;
2)运营层面,通过拉直线路、减少节点、协同灵活资源等,公司下半年将深化运营模式革新,结构性降本效果预计将在明年逐步显现;
3)业务层面,公司的综合物流布局和资源优势,比如国际、行业解决方案、资源壁垒等,公司多张好牌在手,能更好应对市场波动。
在未来 3~6个月,我们将继续执行主动前瞻性投入策略,拓业务、布资源。我们相信这些投入将转化为公司的沉淀和积累,伴随着行业环境改善,加上公司持续结构性降本和发挥行业化等综合优势,让我们有信心在明年继续交付稳健业绩。
问:行业化转型战略下,公司组织架构、考核机制等如何调整,如何评价行业化转型对公司中长期的影响?未来如何更好的跟踪公司行业化转型的效果?
答:去年,公司确立了从“卖标准产品”向“卖解决方案”的“行业化转型”战略。今年上半年,我们围绕核心行业成立了 7大行业经营部,并聚焦行业场景,端到端构建适配行业特性的运营底盘,支撑规模化增长。
在推进转型过程中,要突破过去卖产品的增长瓶颈,顺丰关注两个底盘
1)产品底盘产品的竞争力和丰富度至关重要。为此,顺丰重新定义了“产品”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标快、特快等标准化服务,一切能快速推广、复制、销售的服务能力组件,只要满足客户需求,都是产品组件化的一部分。例如,近期我们为客户在核心商圈打造的“三定一齐”的服务,已成功在南京某头部商圈落地,未来将满足全网鞋服门店配送需求;
2)销售底盘强大的销售团队是产品价值变现的关键。近日,公司销售团队规模有所扩张,并保障客户接触界面统一、边界定位清晰。SME 客户由区域销售负责;对于 SK 及 K 头部大客户,则由 角行业销售主责,并辅以“B角解决方案+C 角交付运维”团队协同深耕,持续推动头部标杆客户转化。
衡量转型成效,我们关注三个维度
1)深度能否持续开拓头部新标杆客户;
2)广度是否覆盖客户采购物流、生产物流、消费流通、售后物流乃至供应链金融等端到端环节;
3)可复制性能否将头部客户沉淀的能力快速复制至 SME客户,形成可复制的星星之火。
从分析师可追踪的数据看,上半年非标产品的收入贡献度有所提升,且公司物流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20%的行业已包括消费品、汽车、工业设备、通信高科技等行业。未来,我们将持续和各位分享更多的业务进展。
问:降本端公司一直表现的不错,今年在降本端还有哪些其他具体的措施
答:行业竞争度在提升,顺丰始终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行业内卷的政策法规,顺丰对此表示坚决拥护与支持。长期以来顺丰卷的是服务,公司始终专注于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归企业经营本质,如何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实施成本管控,顺丰已形成自身独特的管理理念与系统性举措。
我们坚信网络的顶层设计是物流行业降本的关键,利用顺丰多业态资源互补及协同,坚定推进网络的分层,比如快递与快运网络的精准分层、快递与同城网络的高效协同、快递与城配网络的错位互补,让资源与产品精准匹配,让环节之间的衔接极致高效,不断提升整个网络端到端效益,同时让整个网络更完善,更灵活,更具有弹性;在以客为先的理念下,未来顺丰将是一个多元化的资源生态平台,为不同场景下客户的需求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在科技与模式创新上,我们将持续做更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I的应用已经看到了成效,比如利用 I决策智能体,多场景智能资源排布及调度;此外,我们组建了大型的团队,做 I的技术跟踪和内化研究,我们也相信未来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科技的创新之外,对模式、工艺的创新研究也是我们重要方向。
顺丰将一直坚守“长效降本”与“长期价值”并举的运营理念,坚信成本是靠设计出来的,而设计在于模式的变革、新技术的应用,结构性重构实现增效降本,但降本绝不牺牲资源投入,绝不牺牲客户体验,这是顺丰 32年来一直的追求和理念。
问:贸易形势多变,希望更新下国际化方面的进展,中标项目数量、落地情况、和嘉里的融通等,以及未来如何破局?
答:上半年,在全球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顺丰国际业务韧性比较明显,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 10%,中国 500强中使用顺丰国际服务的占比提升 15个百分点。同时,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与精益运营管理,业绩层面整体显著减亏;若剔除泰国 KEX的亏损和公司并购 KLN相关的融资利息费用的影响,供应链及国际分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 4.3亿元,同比增长 178%。
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在加快,顺丰建设标准化产品和网络能力的同时,持续深化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基于联合销售、资源共建,顺丰和 KLN的融通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例如,在东南亚流向合力制定中越跨境陆运解决方案,支持多行业客户需求落地。下半年,顺丰将围绕行业趋势,深化对亚洲核心市场的服务覆盖,依托差异化、分层化的国际业务策略,进一步强化全球供应链一站式方案的布局。
Q6: 今年以来快运行业竞争加剧,请问公司后续对于快运业务如何展望?
从行业视角来看,上半年国内物流市场保持稳定韧性增长,新质生产力的物流需求正成为重要增长机会点。随着产业升级,客户对大件物流的时效、服务、质量、质价比都有更高的要求。目前看来,全网型快运直营企业的竞争力更优,并且加速向区域快运和专线网络渗透整合,头部集中度提升,对顺丰而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从客户视角来看,虽然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但我们始终把客户放在中心位置,把打造过硬的产品力作为基石。我们通过长期的投入来精益运营,保持产品在时效、质量、服务上的行业领先地位。最终使得上半年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和提升。展望下半年,顺丰快运将坚持做强产品力,减节点、强直发、拓覆盖,牵引优质货源入网,让快运业务的量本利飞轮运行得更加有效。
从竞争视角来看,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质价比需求同样强烈,为客户供应链降本增效才能长期共赢。公司致力于以顺丰快运、顺心捷达进行融通互补,协同形成最佳组合,一起构建出强有力的竞争壁垒。未来我们会继续保持专业化服务优势的同时,为细分市场客户提供更高质价比的物流服务。
顺丰控股主营业务:快递物流综合服务。
顺丰控股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468.58亿元,同比上升9.26%;归母净利润57.38亿元,同比上升19.37%;扣非净利润45.51亿元,同比上升9.72%;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770.08亿元,同比上升11.5%;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5.04亿元,同比上升21.02%;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5.77亿元,同比上升3.46%;负债率51.35%,投资收益10.58亿元,财务费用9.94亿元,毛利率13.22%。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6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53.17。
以下是详细的盈利预测信息: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证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