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食品行业生产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清洗、加工和冷却介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受污染的水。这些水根据来源和性质,被分为“污水”和“废水”两类。虽然两者都含有污染物,但在定义、成分、处理方式和排放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
食品行业污水和废水的区别
在食品行业生产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清洗、加工和冷却介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受污染的水。这些水根据来源和性质,被分为“污水”和“废水”两类。虽然两者都含有污染物,但在定义、成分、处理方式和排放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
定义与来源:从生活到工业的分野
污水:特指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居民日常生活,如厕所排水(含粪便、尿液、卫生纸)、厨房废水(含油脂、食物残渣)、浴室排水(含洗涤剂、肥皂、头发)等。在食品行业中,污水可能包括员工生活区产生的废水,但核心来源仍是生活活动。
废水:范围更广,涵盖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在食品行业中,废水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包括:
原料清洗:清洗蔬菜、水果、肉类、海产品等原料时产生的废水,含泥土、农药残留、微生物等。
加工过程:切割、混合、煮炒、腌制等工序产生的废水,含有机物、油脂、食品添加剂等。
冷却与清洗:热处理后的冷却水、设备容器清洗水,含洗涤剂、食品残渣。
包装环节:清洗包装容器或材料时产生的废水,可能含塑料助剂、油墨等。
成分与特点:从有机物到毒性物质的差异
污水:以有机物和病原体为主,如生活污水中的油脂、食物残渣、洗涤剂等。虽然毒性较低,但有机物含量高,易引发水体黑臭和传染病传播。例如,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爆发。
废水:成分复杂,可能含毒性物质。食品加工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包括:
高浓度有机物:如淀粉废水COD浓度可达8000mg/L以上,含糖类、果胶、果渣等。
油脂与悬浮物:肉类加工废水含动物排泄物、血液、皮毛、油脂等,悬浮物含量高。
化学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料等可能进入废水,增加处理难度。
重金属与盐分:部分加工过程可能引入重金属,如罐头生产中的锡,或腌制过程中的高盐分。
处理方法:从集中处理到分类收集的转变
污水:通常通过市政管网收集,集中处理。常用工艺包括:
物理处理:格栅过滤、沉淀池去除悬浮物。
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降解有机物。
消毒处理:紫外线或氯消毒杀灭病原体。
回用方向: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灌溉、冲厕、工业冷却等。
废水:需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调“源头控制”与“资源回收”。典型流程包括:
预处理:
隔油池:去除乳化状和游离状油脂,防止管道堵塞。
沉砂池:去除颗粒较大的砂子,减少设备磨损。
调节池:均衡水质水量,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
物化处理:
混凝沉淀/气浮:去除悬浮物、胶体及部分有机物。
芬顿氧化:通过羟基自由基降解难降解有机物。
生物处理:
水解酸化: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提高可生化性。
UASB反应器:厌氧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产生沼气回收能源。
生物接触氧化:好氧处理,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有机物。
深度处理:
膜过滤:反渗透(RO)或超滤(UF)去除残留污染物,实现回用。
活性炭吸附:去除色度、异味及微量有机物。
回用方向: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冷却、冲洗,或进一步净化后回用于生产。
排放标准:从统一到行业的严格管控
污水:排放标准相对统一,如生活污水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对COD、BOD5、SS、氨氮等指标有明确规定。
废水:排放标准因行业而异,食品行业废水需满足《食品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 2303-2018)等要求,具体指标包括:
色度:≤15度(稀释倍数)。
悬浮物(SS):≤10mg/L。
pH值:5.6-9.0。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30mg/L。
总磷:≤1mg/L。
总氮:≤15mg/L。
特征污染物:如油脂、重金属等需达到行业特定标准。
共性与差异:科学管理的关键
共性:
有机物污染:两者都含有有机物,需通过生物处理降解。
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处理不当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生态环境。
差异:
病原体 vs. 毒性物质:污水以病原体为主,废水可能含化学毒性物质。
处理主体:污水由市政部门统一处理,废水需企业自行处理或排入工业污水处理厂。
回用方向:污水回用以生活杂用为主,废水回用以工业冷却、冲洗为主。
食品行业的污水与废水,虽仅一字之差,却在来源、成分、处理方式和排放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区分两者,有助于企业科学选择处理工艺,降低环保风险,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食品企业需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通过清洁生产、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水管理体系。
来源:华信博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