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听说李国伟的名字,是从原新都县饮食服务公司王月琪处:“李国伟是‘王大刀’王绍成的徒弟,跟随时间长,比较了解王绍成……”第二次听说,是在原《四川烹饪》总编辑王旭东处,他对新都走出的名厨颇为了解,也提到了李国伟,“他是把川菜带出国门的代表,在川菜对外推广上作
第一次听说李国伟的名字,是从原新都县饮食服务公司王月琪处:“李国伟是‘王大刀’王绍成的徒弟,跟随时间长,比较了解王绍成……”第二次听说,是在原《四川烹饪》总编辑王旭东处,他对新都走出的名厨颇为了解,也提到了李国伟,“他是把川菜带出国门的代表,在川菜对外推广上作了些事。”
与李国伟的见面,在成都科华路一家餐厅里。简单的寒暄后,李国伟说:“我是邛崃人,1985年从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新都,身份证是新都的,符不符合采访要求?”这样直率又真诚的对话,一下就切入到采访的正题。
四个多小时的采访,前辈、权威口中的能干人李国伟,还原为一位从新都走出国门,先后在匈牙利四川饭店、中国驻德国、驻瑞士大使馆、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做主厨的年轻厨师;一位回成都后在知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从事高管后又自己创业、还参与《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纪录片拍摄的中年主厨;一位升到高位之后,又甘心沉淀、半隐退的幕后推手,以自己的方式,为川菜做力所能及的事。
李国伟(右一)在给摄制组介绍他的创意菜品
一
那是1984年,李国伟来到新都实习。当时,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拥有宝光寺和桂湖的新都,加之成都北大门的交通区位,成了全省经济的先发之地。“那个时候,新都的饮食行业很繁华、欣欣向荣,师傅也很好,一点也不保守,知无不言。”李国伟一下被这样的友好氛围吸引了,喜欢上了新都。他因此向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申请分到新都工作。1985年,20岁的他如愿以偿,来到了新都县饮食服务公司,被分配到下属劳动饭店当厨师。
如同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李国伟在这里如鱼得水,迅速成长。“我特别爱动脑子,书上和操作对不上的,就去问老师傅,老师傅之间说的不一样的,就自己综合几方说法,一个一个试,最后找到自己觉得对了的。”这样独立的工作习惯,让李国伟如见风成长的秀竹,很快就冒了出来。
第二年,李国伟就被公司相中,到培训中心兼职做培训老师。李国伟讲课风趣、易懂,赢得了公司和广大学员的高度认可。1988年,23岁的李国伟名噪新都,他不仅红案、白案双修,还特别善于创新,创造了很多现在看来都还前卫的菜肴。
1990年,新都区饮食公司分到一个名额——派一名骨干到匈牙利四川饭店当主厨。青春年少技术过硬,李国伟没有质疑地远赴欧洲。服务期满后,他回到新都,又马不停蹄地带着团队去广东、上海……彼时,厨房承包经营制正如雨后春笋,作为管理者,他要为企业探出新路。
1996年腊月二十九日,李国伟接到顶头上司王月琪的电话,让他立即动身去北京太白楼,出任行政总厨。大年初一,他坐飞机去了北京。 李国伟没带任何人,单枪匹马。第二天一进厨房,就有条不紊地工作就把大家震住了,行政总厨的分,拿满了。此后,太白楼营业额噌噌上升——第一个月收入80万,第二个月就120万,第三个月超过 150 万。此后,太白楼一路长红,成为当年北京火爆的川菜酒楼之一。
二
1995年上半年的一天,李国伟接到通知:四川省外经贸厅将从全省厨师中选拔一人,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省外经贸厅在全省 4 地各选 4 人,一共16 个人同台竞技选拔。
李国伟没有选大菜、硬菜,另辟蹊径,选了做家常菜。一道是金橘粉蒸肉——将红橘上盖去掉,拿出果肉,里面再装上粉蒸肉,橘皮淡淡的甜与肉香融合,口感十分独特。另一道是侧耳根炖鸽子,这是一道创新菜,浓浓的肉香带着别致的清鲜,令考官印象深刻。最终,李国伟胜出。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PK之后,再无消息。繁忙之中,他也无暇多想。1996年9月一天,正在太白楼忙碌的他,接到了外经贸部的电话,让他次月准备出国。
在驻德国大使馆的两年多时间,李国伟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大使馆赞赏,服务到期后,又延长了几个月,最终圆满完成了外派任务。 1998年底,李国伟回到了成都。1999年底,他准备自己开店,又接到了外经贸部的来电,让他次年10月去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工作。“我这下才晓得,外经贸部用人都是提前一年就安排好了”,李国伟说。
2000年10月,李国伟来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工作。一年多后的一天,他又接到了通知,调他去日内瓦为参加WTO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做饭。中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在日内瓦日夜奋战,外交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口味多样,李国伟不仅中餐红白案双全,西餐也功夫不错,豆花与比萨齐飞,加州牛肉面和宫保鸡丁共舞。说起2000年至2001年那段经历,见证中国加入 WTO 的历史时刻,李国伟感慨万千。
三
2002年底,李国伟回到成都。新都区饮食服务公司完成了改制,他的17年工作经历化为一万多元工龄买断费,他的“单位人”生涯结束。
“我从来没想过要跳槽离开单位,期间好多人找我,给我高工资等,我都拒绝了。”回顾从厨 17 年,李国伟说:“我从来没想过个人得失,想的是把事情做好,专注、极致。这也许是我能够在每一个机会来临时,都能抓住,并且产生持续效果的原因吧。”
2003 年 2 月,回国不久的李国伟受邀加入了红杏管理团队。他迅速进入状态,把在大使馆学得的工作经验,用在了红杏。当年,红杏遇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非典疫情,他用预防流行病的国际经验来应对——让客人用热毛巾擦手、消毒,每天晚上对前厅后堂进行消杀。第二件事,是红杏参与了卫生部在成都实施的 HACCP 项目。这是一套要求极高的食品安全标准,成都当时有三家单位参与,其中有两家退出了,留到最后的只有红杏。
在红杏工作的 9 年间,他与管理团队一起完成了公司一套完整的餐饮管理体系建设,在产品创新上,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新菜。李国伟既是一位优秀的厨政总监,也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最高峰时管理员工1600多人。2011年,李国伟离开了红杏,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至今仍浸透在话语里。
2019年,时任蜀宴小调董事长的李国伟接到一个通知——中宣部下属的五洲传播中心计划拍摄一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纪录片 《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以老百姓的视角讲述70年来的巨变,导演团队是英国子午线影视公司团队。
摄制组考察纪录片厨师代表人选时,来到了成都。他们之中,既有纪录片专家,也有烹饪高手——一位法国名厨代表专业评价。面试时,导演问李国伟:“如果你要通过做一道菜,表达中国生日庆典主题,你会怎么做?”这是一道现场发挥题,却也是李国伟曾经思考过的,他沉稳地回答:“我会用一个很大的圆盘,用核桃做出山的样子,代表喜马拉雅山,在山脚留出空白,用食材做出流水造型,象征长江、黄河。与山相对,做一个红红火火的火锅蛋糕,表明祝寿。在盘子主区域,用上东西南北区域出产的食材,再在大盘周围摆上不同年代流行的菜品。这样地理空间和时间长度融于一盘,用菜肴表达全国各地对70年变化的致敬……”他在讲述思路时,导演和其他人都露出会心的笑容,他的设计被相中啦。
经过了一个多月准备,正式开拍。当晚,他的餐厅很热闹,家人朋友、相熟的川菜大师早早地在大厅里围席而坐。后厨却是专注与干练、速度与精准的交汇。徒弟们在迅速完成着手里的工作,李国伟不仅是主厨,还是整个后厨的总指挥。
当年11月12日,李国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的开播仪式,他和其他主创人员一起上台推杆,见证历史。次日,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了这部长56分钟的纪录片,有6分多钟是李国伟和川菜的solo时间。
“我是以个人名义而不是单位身份来参拍的,这次五洲传播中心以个人名义参加活动的只有两人,另一位是香港演员成龙……”李国伟说起往事,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在这次高光亮相后,李国伟以成都美食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常做着推广川菜的事——组织餐厅和厨师出国表演,担任大赛评委、企业顾问,邀请外国人到成都体验,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做客座教授……在他的心中,生而为川菜,是一辈子的事,他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说到新都美食业,李国伟如数家诊,说出了一长串新都的特色小吃,如桂花肉丝、豆腐宴、金银丝面、叶儿粑、香酥鸡、牛肉焦饼等,有好几样获得过内贸部 (今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等称号。他说:“新都餐饮业曾经很红火、很发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都走在全省前列,基础很好。”他曾经想过,号召一些新都出来的厨师,在成都主城区开个“新都小吃店”,把新都美食带出来。虽已年过花甲,但他说:“如果新都需要我帮着做点事,我还是愿意出来,毕竟我还是新都人,对新都有一份情谊在。”
撰文:张红霞 编辑:田道华
来源:四川烹饪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