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文信息:Nathan Lane,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s: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
图片来源:Chatgdp
原文信息:Nathan Lane,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s: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40, Issue 3, August 2025, Pages 1683–1741, https://doi.org/10.1093/qje/qjaf025
01 引言
产业政策能否有效推动经济转型与工业化, 是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长期争论的核心问题。尽管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指出产业政策可能在东亚“奇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因果证据依然有限,尤其是在韩国等国家的经验上存在分歧。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政府的定向干预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技术与市场支持;另一方面,主流经济学界则质疑政策扭曲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如何评估产业政策的真实效果,成为理解发展模式差异与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牛津大学经济学副教授Nathan Lane以韩国在1973-1979年间推行的“重化工业化政策”(HCI drive)为研究背景,探讨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发展与比较优势转型的因果影响。作者结合新整理的1967-1986年行业数据、投入产出表及国际贸易数据,采用动态双重差分方法,比较目标产业与非目标产业在政策前后的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对下游行业的外溢效应。
研究发现,第一,重化工业政策显著促进了目标行业的产出、生产率与出口表现,效果在政策终止后依然持续;第二,该政策推动了韩国在钢铁、造船、电子等新兴领域的动态比较优势形成,使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第三,政策还带动了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显示出产业链网络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些结果表明,短期、定向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带来即时增长,还可能通过学习效应与产业联动机制塑造国家的长期工业化路径。
制度背景与数据
02
2.1
重化工业化政策(HCI drive)
韩国的重化工业化政策(HCI drive)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政治与安全危机。当时,美国“尼克松主义”带来驻韩美军可能撤离的风险,而朝鲜的军事化威胁不断升级。韩国缺乏自主的国防工业,因此 朴正熙政府在1973年启动HCI,以推动军事自给与经济现代化。
政策重点选择了 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电子和石化六大产业。 这些行业既是军事工业所需的关键中间品,又具有规模经济和出口潜力。尽管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质疑韩国不具备比较优势并拒绝贷款,政府仍坚持通过政策扶持来“培育”新优势,部分借鉴了日本的产业发展经验。
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定向信贷、投资激励和贸易便利。政策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水平,企业税负降低,并可免除进口关税。1979年朴正熙遇刺后,HCI政策被终止,韩国转向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这一背景显示,HCI既是一次高度集中和战略性的产业政策试验,也为检验产业政策的因果效果提供了理想情境。
2.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核心数据来自《采矿与制造业调查与普查》(MMS),作者建立了两个面板:1967-1986年的四位数“长面板”和1970-1986年的五位数“短面板”。作者还结合韩国1970年投入产出表衡量产业链暴露,并利用1979年后的工厂微观数据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国际贸易数据通过SITC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匹配,贸易政策数据则来自Luedde-Neurath(1988),涵盖关税与数量限制。
03 识别策略与基准结果
3.1
识别策略
作者通过如下模型进行评估:
其中,为行业发展变量,取值为1表示该行业受到政策扶持,否则取值为0。向量为控制变量,包括1973年以前的行业均值,材料成本、每名工人的工资总额、每家工厂的就业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模型中还包括行业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为误差项。
3.2
数据和模型
3.2.1行业发展影响
如图Ⅱ所示,可得第一,在HCI政策实施之前,目标行业与非目标行业的产出演变趋势相似。第二,自1973年政策介入后,受政策扶持与未受扶持行业产出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并在政策期内不断扩大。第三,这一政策推动的效应并非暂时性的,就实际产出而言,目标行业与非目标行业之间的差距在1979年之后依然持续存在。
此外,如图Ⅲ所示,作者还对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雇佣、工厂数量、产出份额、劳动者份额进行了检验,并得到一致的结果。
3.2.2出口发展影响
如图Ⅲ所示,1973年之后,相比于非目标行业,目标行业的RCA指数(衡量行业的比较优势)、相对出口生产率、获得比较优势的概率、出口份额均显著上升。而且在政策期之后(1979),相关估计值持续上升并高度显著,影响持续且显著。
机制分析与关联影响
04
4.1
机制分析——学习效应
干中学效应,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效应。作者通过如下模型进行评估:
其中,Y表示行业(或工厂)的产品价格、单位成本或全要素生产率;log Experience以截至t时点的实际累计总产出衡量;控制工厂规模(Size),以反映常规的规模效应;并控制投入使用中所包含的技术进步效应X(例如,总投入支出、资本强度)。
如图Ⅴ所示,由交互项系数可得,目标行业的经验越丰富,其产品价格越低、单位成本越低、全要素生产率越高。
4.2
关联影响——上下游的影响
目标行业的规模扩张、生产增加,对上游的供给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下游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中间投入品,从而存在关联影响。作者通过如下模型进行评估:
Y为结果变量,为增加值或产出价格。而一个行业对产业政策的关联暴露程度通过以下公式衡量。
对于行业i,其后向关联度等于其向受政策扶持行业j提供的产出加权总和。权重αᵢⱼ表示i的产出被j使用的价值,占j总产出的比例;对于行业i,其前向关联度等于其从受政策扶持行业j获取的投入加权总和。权重αᵢⱼ表示j的产出销售给i的价值,占i总产出的比例。
如表Ⅶ、表Ⅷ所示,对于增加值来说,下游行业表现出更强的产业发展,相较之下,上游行业的作用似乎更为有限。对于产品价格来说,下游行业和上游行业均受到影响。
05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虽然重化工业政策确实促进了产业发展,但其成本未在本文范围内加以衡量,也未探讨整体经济或资源配置层面的后果,因此结论并非最终答案。未来研究需要通过定量与实证方法进一步评估这些政策的宏观与配置效应。同时,本研究的制度背景表明,成功的产业政策往往取决于官僚体系的执行能力与政治激励的一致性,因此未来应更加关注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条件,以揭示制度与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源:小夭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