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尔兹奖,数学圈里的“诺奖”,四年才发一次,40岁以下才能拿。
菲尔兹奖,数学圈里的“诺奖”,四年才发一次,40岁以下才能拿。
2026年那枚奖章,现在已经被悄悄盯上。
盯它的人里,有个名字最近被反复提起:Hannah Larson。
更重要的,她做的事儿够硬。
她研究的东西叫代数几何,听着玄,其实可以粗暴理解成“给复杂曲面拍X光”。
她最爱拍的那一块,叫模空间——一堆形状在纸面上跳舞,她负责记下舞步。
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导师是大名鼎鼎的Ravi Vakil。
博士论文直接拿下Hertz奖,那可是美国给青年科研人员的硬通货。
2023年,她又把Maryam Mirzakhani新前沿奖抱回家。
这个奖只给女数学家,纪念的是那位早逝的伊朗天才。
现在她在伯克利当助理教授,手里还有Clay Research Fellowship,五年不用愁经费。
时间刚好够她冲到2026年。
竞争对手?Logunov、Tsimerman、Thorne,全是怪物。
但Larson手里有一张王牌:她把经典难题“向量丛在黎曼面上怎么摆”撕开了一个新口子。
同行说,这口子一开,后面能灌水至少十年。
能不能拿奖,就看她能不能在接下来两年再甩出两篇让人无话可说的论文。
数学圈投票不靠粉丝,靠引用。
她每多一次被引用,奖章就离她近一步。
说到底,40岁倒计时已经给她上紧发条。
能不能在deadline前再憋个大招,全看她自己。
2026年,不管她拿不拿,名字都会被写进下一版教材。
读者记住这张脸就行——她可能是很多人这辈子唯一亲眼见证的菲尔兹奖得主。
来源:叶间的聆听者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