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贝鲁特近日上演的"双使节记",生动勾勒出黎巴嫩所处的十字路口。八月下旬,晒成古铜色肌肤系着粉红领带的美国特使汤姆·巴拉克,与总统中东事务副特使摩根·奥塔古斯联袂抵达。他们与黎巴嫩高层官员的会晤突显了华盛顿的立场:黎巴嫩要实现持久稳定,必须强化国家权威并解除真主
贝鲁特近日上演的"双使节记",生动勾勒出黎巴嫩所处的十字路口。八月下旬,晒成古铜色肌肤系着粉红领带的美国特使汤姆·巴拉克,与总统中东事务副特使摩根·奥塔古斯联袂抵达。他们与黎巴嫩高层官员的会晤突显了华盛顿的立场:黎巴嫩要实现持久稳定,必须强化国家权威并解除真主党武装。
数日前,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阿里·拉里贾尼刚刚结束访问,留下同样直白却截然相反的讯息:真主党武装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其对抗以色列"抵抗运动"的必要工具。这两场访问如同作用在这个国家身上的两极磁力。
黎正经受多重灾难的冲击。去年与以色列的毁灭性冲突导致真主党领导层遭重创,其据点也遭受严重破坏。雪上加霜的是战略命脉被切断: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在叙利亚的迅速垮台,斩断了数十年来向伊朗最珍视的地区代理人输送武器和支持的关键陆路通道。在此漩涡中登场的巴拉卡——唐纳德·特朗普的四十年老友、职业商人——充满着骨子里深具特朗普特色的美国战略。
美国提出的方案在从耶路撒冷到贝鲁特的马拉松式会议中被巴拉克强力推进,该方案以激励措施取代意识形态。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分步"计划,旨在解开南黎巴嫩的戈尔迪之结。由前军队总司令约瑟夫·奥恩总统领导的黎巴嫩政府必须采取具体行动,执行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内阁决议——解除真主党武装。随着贝鲁特方面取得进展,预计以色列将作出回应,首先从其仍在黎巴嫩境内占领的五个军事哨所分阶段撤军,并减少在黎巴嫩领土内的例行空袭——尽管2024年11月达成了停火协议,但这些行动至今持续进行。
然而,秉承所谓"交易大师"总统的精神,该战略的核心是买断真主党的抵抗经济,以重建经济取而代之。该计划的重点是在南黎巴嫩拟建的"经济特区"。
认识到真主党的权力既植根于宗教信仰也依赖于庇护网络,该计划旨在用沙特和卡塔尔的投资激增来替代伊朗资金和真主党的影子经济,特别设计为数万名真主党战士提供新生计。巴拉克直白地阐述了这一愿景:"你打算怎么安置他们?夺走武器然后说'顺便祝你们种橄榄树好运'?这行不通。我们必须帮助他们。"
该计划旨在同时实现两个目标:短期内解除该组织的武装,并重构国家治理缺失与经济困境的条件——这些条件正是真主党得以壮大的根源。
这种政治-商业纽带在巴拉克使命中更隐蔽的第二个维度尤为明显:边境与能源业务。黎巴嫩与以色列及近期与叙利亚的海上边界划界工作,是为美欧大型能源公司降低东地中海风险所需的基础法律准备。
正如能源专家所指出的,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不会在毗邻战区的区域进行勘探和开采投资。美国对投资的"开绿灯"取决于稳定、可预测的安全环境——即真主党等非国家行为体无法引发地区冲突的环境。
因此,边界划定、解除武装与(海陆)投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闭环。与叙利亚的稳定边界是大马士革启动海上油气招标的前提,与以色列的稳定边界是黎巴嫩获取急需资本的关键。而要实现双边稳定,必须消除真主党的自治军事能力。巴拉克方案旨在通过全面努力,为该地区建立新型能源驱动型经济奠定政治与安全基础,使黎巴嫩及后阿萨德时代的叙利亚成为合作伙伴。
8月初,黎巴嫩内阁批准了一项由黎军主导的解除武装计划,这是对真主党数十年来运作的"国中之国"空前的挑战。然而,期待其简单屈服是对该组织根本性的误判。
数十年来,真主党不仅是战斗力量,更为黎巴嫩什叶派提供社会服务,传播抵抗以色列侵略、捍卫尊严的强大叙事。美国主导的新提案虽承诺就业与投资,却要求解除该群体视为安全保障和政治话语权的武器。
这种重构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延伸至黎巴嫩南部的整体安全架构。在巴拉克严苛的商业视角下,长期存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被重新定义为失败的投资——这个每年耗资十亿美元的项目,用他的话说,让黎巴嫩"深陷泥潭"。他坚称,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黎巴嫩武装部队。因此,华盛顿支持将UNIFIL任务期限最终延长一年,实际上是为真主党解除武装设定了操作时限。
这种生存恐惧催生了真主党新领导人纳伊姆·卡西姆充满对抗性的言论。他的威胁——"任何想夺走这件武器的人,就是想夺走我们的灵魂……届时世界将见证我们的力量"——以及他将解除武装描绘为屈从于"美以指令"的羞辱性投降,都是直接针对这一支持群体而发。
但金钱万能。美国主导战略的核心推销点是提出一个因黎巴嫩经济崩溃而陷入困境的真主党支持者无法拒绝的提议。其目标类似于恶意收购:买断真主党整个抵抗运动的政治经济体系,并以重建的新市场机制取而代之。海湾国家重新参与为这笔交易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中沙特阿拉伯主导外交攻势。在经历多年受挫性撤离后,利雅得带着"有条件接触"的新政策卷土重来——提供对黎巴嫩生存至关重要的财政支持,但严格以遵循华盛顿领导结束真主党准军事存在为前提条件。
那么,这一切将导向何方?真主党当前面临的军事、政治、地区乃至经济压力的集中程度前所未有。对真主党而言,阻力最小的道路——或许也是确保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牺牲使其获得巨大政治利益的军事分支,来巩固这些既得利益。这条路将迫使真主党最终在其双重身份间做出抉择:放弃革命先锋队的角色,彻底接受其作为强大但常规的议会集团,在国家框架内运作的现实。
然而这项协议的根基十分脆弱。如果承诺的经济援助未能兑现,或者以色列未能履行对等措施,整个计划就可能如卡西姆所言沦为"美以强权指令"。若出现这种情况,什叶派担忧被政治阉割的恐惧将成为现实,而卡西姆关于武力对抗解除武装的威胁恐将自我应验。
诚然,汤姆·巴拉克斡旋的协议为结束数十年冲突提供了潜在路径,但部分观点认为,这种方式并非真诚解决问题之举,而是基于过早胜利感的强加行为。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政治研究所杰出研究员、英国《金融时报》特约编辑金·加塔斯指出,认为真主党会轻易屈服的想法"实在荒谬"。加塔斯强调,真主党具有跨国属性,其最终忠诚对象并非黎巴嫩国家而是伊朗最高领袖,这使得纯粹的国家级解决方案变得异常复杂。
巴拉克本人就体现了这种外部强加的、自上而下的压迫感。他对黎巴嫩记者提出争议性的警告,要求他们"举止文明"而非"兽性大发",此举被众多人士视为极具侮辱性。这种态度与黎巴嫩学者胡萨姆·马塔尔的批评不谋而合,他将该计划定性为"彻底征服"的企图,而非对黎巴嫩主权的尊重。
美国主导的解除真主党武装计划,其核心在于要求这个曾遭边缘化、如今手握大权的群体,用代表其身份与安全的武装力量去换取一个承诺。这个承诺究竟被视为机遇还是陷阱,将成为决定黎巴嫩走向初步和平还是陷入新内战的关键因素。
来源:沙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