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普和科创服务 10余位院士专家走进重庆

摘要:12月18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近日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学校、院所、高新企业等,通过调研座谈、科普报告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和科创服务。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12月18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近日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学校、院所、高新企业等,通过调研座谈、科普报告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和科创服务。

据了解,活动期间,3场院士科普报告同步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信和以《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为题在重庆大学作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在鲁能巴蜀中学作了题为《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的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走进南开中学校作了题为《分子改变世界》的科普报告。

包信和院士从“碳中和”相关概念谈起,详细讲解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技术和负碳技术在“碳中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阐释了实现“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和必然途径。

包信和院士。主办方供图

他认为,“双碳”目标下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是新兴产业的机遇,并从可再生能源之新型太阳能电池、氢能和流程工业低碳以及CO₂处理的基本概念与思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今能源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通向未来“碳中和”的创新之路进行了展望。

张培震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地震动力学家,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鲁能巴蜀中学,他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讲起,带领同学们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并从中科学地了解地震。

张培震院士。主办方供图

地震预报是著名的世界难题,它究竟难在哪里?对此,张培震院士表示,概括来说,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科学的希望是在年轻人的身上!”他还鼓励同学们要保持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南开中学,田禾院士从古今对化学元素的认知、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分子与材料的变革等方面,为同学们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现场,他从中国古代青铜器说起,讲到青铜中的铜和锡,然后通过古代陶器的烧制、唐三彩的诞生以及现代半导体的发展,讲到硅发挥的重要作用,再讲到“可上九天,下五洋”的钛合金,深入浅出,带领大家认识了化学视角下不一样的人类文明进程。

田禾院士。主办方供图

“想学好化学这门学科,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呢?”在互动提问环节,一名学生问道。对此,田禾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说:“首先要对化学有真兴趣,方能坚持下去;其次,化学是实验里的学科,需要学会仔细观察,最后,要勤做笔记,尤其是实验笔记,一定要如实记录每一次实验过程。”

据悉,在渝期间,院士专家一行还前往明月湖实验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金凤实验室等地开展调研,积极为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