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与行动守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尊严——专访江苏省肢残人协会副主席郑硕 | 链筑无障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13:45 1

摘要: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预防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全面完成《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蓓 见习记者 陈炳衡 北京报道

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预防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全面完成《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九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

同时,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两周年,据此《华夏时报》对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肢残人协会副主席郑硕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详细内容:

《华夏时报》:我们常将“预防残疾”和“推广无障碍”视为两个领域,在您看来,它们之间最深层次的联系是什么?

郑硕:在我多年的助残经历中,深切体会到预防残疾与推广无障碍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以重度脊髓损伤的朋友为例,预防意味着我们要加强交通安全、劳动防护,避免严重意外的发生;而对已经受伤的朋友,无障碍设施——比如一条顺畅的坡道、一台合适的轮椅——就是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桥梁。

再比如聋人朋友,早期通过基因筛查、噪声防护等手段可以有效预防部分听力损失。但一旦听力障碍发生,信息无障碍就显得至关重要。字幕、手语翻译、视觉提示系统等,不仅能让他们平等获取信息,也体现出社会的包容与尊重。

我们不能只强调预防而忽视现存残疾人的现实困境,缺乏支持与无障碍的环境,再好的预防也不能带回他们已经失去的功能;反过来,如果只做无障碍而不推动预防,社会将永远处于被动应对、不断补救的状态。

这正是“社会模型”所强调的:残疾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环境与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帮助脊髓损伤者进行矫形手术、提供就业支持,还是为听障人士开通沟通的绿色通道,都需要我们同时发力——既要减少损伤的发生,也要切实消除参与的障碍。

愿我们共同努力,以行动传递温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华夏时报》:您认为在当前社会,哪些创新的、跨领域的预防措施最值得被推广?这些措施如何间接为无障碍环境“减负”?

郑硕:首先是工作场所的主动安全设计。很多脊髓损伤来自工伤或交通事故,如果能广泛采用智能预警、符合人体工学的设备,就能大幅降低高风险作业带来的终身伤害。其次是老年病早期干预和全面心理健康支持,这对预防功能退化、减轻抑郁致残非常重要。再者,像针对DMD这样的遗传性疾病,推进基因筛查和早期康复介入,能显著延缓病情发展,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

这些预防措施其实都是在为无障碍环境“减负”。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因早期干预避免了重度听力损失,那么他未来对字幕、手语翻译等服务的依赖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工作场所普遍落实人体工学和安全设计,那么因工脊髓损伤的人数下降,社会对无障碍坡道、升降设备的需求压力也随之缓解。

同样,我们帮助DMD孩子通过矫形手术和康复训练延缓瘫痪进程,不仅是在延缓疾病,也是在延缓他们对高强度无障碍支持的需求时间点。这是一种更积极,也更根本的“减压”。

预防,本质上是在问题发生之前铺好路。它和无障碍建设不是二选一,而是一体两面——我们既要为已经残疾的群体打造畅通无阻的今日,也要用创新的预防为他们、更为整个社会减轻明天的负担。

《华夏时报》:无障碍环境常常被误认为只服务于残障群体。但我们看到,良好的无障碍设计(如平滑的坡道、清晰的指示、语音播报)其实惠及孕妇、儿童、提重物者等更广泛的群体。您能否分享一个案例,说明优秀的无障碍设计如何体现了“通用设计”理念?

郑硕:无障碍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属,它本质上是“通用设计”,蕴含着对所有人出行安全与尊严的关切。比如我们市地铁站入口无障碍坡道,最初大家可能只注意到为轮椅使用者修建的平缓坡道。但正是这些坡道,不仅让脊髓损伤的朋友能独立通行,也方便了妈妈推婴儿车、旅客拖行李箱,甚至避免了老人因台阶造成的跌倒风险。这是一种“隐形”的预防,预防了可能发生的临时性损伤。

同样,那里的所有电梯和闸机都配备了清晰的视觉指示和同步语音播报。这套系统原本是为听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信息支持,但它同样帮助了在嘈杂环境中看不清指示牌的旅客、对界面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甚至暂时分心的普通人,预防了误乘和迷路,间接减少了因混乱导致的碰撞或摔倒。

徐州地铁在建设时设置了无障碍洗手间和休息室。这些空间不仅宽敞、有扶手和呼叫铃,方便轮椅转换和休息,其实也极大方便了骨折康复者、孕妇或带多个孩子的家庭。一个好的无障碍设计,是从源头上预防二次伤害和消除参与障碍的暖心之举。它用一份投入,服务了多元人群,也让我们的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安全、友善。

真正优秀的无障碍环境,正是这样,它安静地融入生活,守护着每一个人,无论它是永久性残疾,还是只是面临一刻的不便。

2024年8月7日,郑硕带领徐州肢残人赴江西赣州参加第五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 受访者供图

《华夏时报》:要实现“预防”与“无障碍”的有机结合,您认为在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和社会宣传这三个层面,最迫切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郑硕:首先在政策层面,最迫切的是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比如,交通管理部门推行更严格的安全标准,预防脊髓损伤;卫健系统扩大新生儿筛查,及早干预DMD和听障;而民政、残联则需同步完善无障碍服务网络。更重要的是,应尝试将“残疾预防成效”纳入城市建设和公共项目的评估体系——例如,评估一个新区规划是否合理,不仅要看建了多少坡道,还要看它是否通过科学设计减少了事故高风险点,从源头降低了伤害发生。

城市规划层面,必须强调“通用设计”的前置性。这意味着,在人行道铺设盲道的同时,也要优化照明和人车分流,预防视障者磕碰摔伤;新建场馆不仅要有无障碍入口,也应在设计阶段就避免造成噪声过载、缓解听障者的信息焦虑。一个规划优秀的城市,本质上是一个既能预防伤害、又能包容所有人的城市。

最后是社会宣传。我们要积极讲述“预防”与“无障碍”不是割裂的。比如,推广公共场所的清晰字幕和语音播报,既服务了听障群体,也帮助了老年人、外来旅客预防信息遗漏和走失风险。

说到底,这条路的核心是转变观念:一座城市的美好,不只在于它为已经发生的残疾提供了多少支持,更在于它为防止下一个家庭遭遇不幸,默默做了多少努力。而这,需要我们将关爱融入规划、将预防纳入评估,用制度与行动守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尊严。

《华夏时报》:科技(如AI、物联网、辅助器具)在同时推动预防残疾和无障碍生活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您如何看待科技的角色?

郑硕:从预防角度看,科技是强大的“守护者”。比如,通过AI分析遗传数据,我们可以更早预警DMD等罕见病,为家庭提供干预指导;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安装在老年人家中,能及时发现跌倒风险,预防髋部骨折等导致失能的事故;高精度的车辆主动安全系统,更能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脊髓损伤。这些都是在悲剧发生前筑起的“科技堤坝”。

在无障碍生活方面,科技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脊髓损伤的朋友,智能家居让他们通过语音或眼动控制家电,重获生活自主权;为听障人士开发的实时字幕APP和AI手语翻译,极大地消除了沟通壁垒;而视障朋友借助语音导航和图像识别软件,也能更安全地外出通行。

但我们必须警惕,科技不能变成冷冰冰的工具,更不能制造“用得起”和“用不起”“会用”与“不会用”的新鸿沟。许多DMD孩子家庭、老年残障者可能面临经济或学习障碍。因此,在推广辅助科技时,一定要配套提供购买补贴、技能培训和长期的人文支持。最终,科技的目的是连接人心,而不是替代人的温暖。我们不能让一个盲人拿着最先进的电子眼镜,却依然感到孤立无援。

真正的包容,是让科技成为每个人都能用得上的“桥梁”,并且这座桥,始终带着社会的温度。

《华夏时报》:您认为,当一个社会真正成功地将预防残疾与无障碍推广深度融合后,会是怎样一幅图景?

郑硕:如果我们的社会真正将预防与无障碍深度融合,那将会是一幅充满尊严、安全与希望的画面。那将是一个更安全的社会。道路上智能系统大幅减少交通事故,从源头预防了脊髓损伤;新生儿筛查和基因干预让DMD孩子们得以更早获得康复支持,延缓肌肉萎缩;工作场所的普适设计让工伤致残率显著下降。预防成为沉默的守护者,默默规避了无数不幸。

那将是一个更包容的社会。坐轮椅的朋友可以借助无障碍公交和坡道,自由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听障人士在车站、医院通过实时字幕和手语视频无障碍获取信息;视障者借助语音导航从容出行。无障碍不再是一种“特殊配置”,而是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自然融入每个角落、每项服务。

2025年8月23日,郑硕组织听障人在徐州地标钟鼓楼开展彭城七里无障碍文旅体验活动。 受访者供图

最重要的是,那是一个每个人都不掉队的社会。人们不再将残疾单纯视为个人的不幸,而是理解这是社会需要共同回应的一种人类境况。一个DMD孩子不仅可以享受矫形手术和康复服务,也能在无缝衔接的无障碍环境中学、就业、社交,拥有完整的人生体验。

对我而言,那幅理想的图景并不遥远:它始于严格的预防政策,成于无处不在的包容设计,最终实现于每个个体被尊重、被支持、有希望的生活之中。那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个不再需要强调“他们”,而自然包容“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