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面向未来:保险业服务文物交流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洛阳博物馆举办。活动汇聚文博机构、博物馆界、高校专家学者及保险行业代表近百人,共话文物保险创新实践与文物事业协同发展。活动上,“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文物安全与保险服务的结合迈上
8月28日,“面向未来:保险业服务文物交流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洛阳博物馆举办。活动汇聚文博机构、博物馆界、高校专家学者及保险行业代表近百人,共话文物保险创新实践与文物事业协同发展。活动上,“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文物安全与保险服务的结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此次研讨活动以“文物保险创新实践”“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风险防控”为核心议题,围绕“文物保险与文物事业的协同发展策略”“文物保险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可移动文物保险的风险防控与创新路径”“不可移动文物的长效保护与保险机制构建”四大主题,汇聚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保险行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文物保险在文物保护、修复、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文物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探索如何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幕式上,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赵古山在致辞中强调,保险业参与标志着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防御的变革。需重构风险管理范式:通过智能监测和数字化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化,推动“防重于赔”理念;构建政府、市场与科技三方协同生态,推广试点至中小博物馆,探索数字化版权保险等新路径。
洛阳市文物局二级调研员郭志红在致辞中指出,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9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和60余万件可移动文物,面临高频展览风险。保险业应提供金融保障,创新契合文物特性的产品,以“保险之盾”护航文物活化利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保管专委会原秘书长刘恩迪回顾40年文博经验,表示保险机制已常态化,助力文物安全流转。未来合作将更紧密,推动文化传播“国宝辉光耀寰宇”。
博物馆头条主编折彦龙以“5511”框架分析保险赋能现象。当前文物保险的发展逻辑在于需求扩容(对象拓展、跨境展览)与供给瓶颈(估价缺失、资金有限)并存。破局需依赖三方合力:政策端的完善评估标准、扩大专项基金;险企端的深化“科技+服务”降本增效,开发场景化产品;社会端的吸引公益资本,构建“保险+公益”生态。
活动主旨报告环节,4位文物领域资深专家围绕文物保护、藏品管理、预防性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论述。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原院长史家珍做题为《一个考古人认识的博物馆之都—洛阳》的发言,史院长提出“大博物馆观”,将洛阳全域视为整体保护系统。史家珍以龙门石窟为例,强调科技手段结合考古研究,实现抢救性修复与活态化传播,推动文旅融合。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做题为《首都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实施中的风险管控》的发言,谭馆长系统阐述临时展览风险管控:借展环节建立文物“身份档案”;环境监控用恒温展柜和24小时监测;运输环节严控保单生效。谭晓玲呼吁保险公司开发专项险种,利用物联网联动费率定价,共建风险数据库。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做题为《文物建筑维护修缮中的预防性保护理念——以广州陈家祠为例》的发言,黄馆长以陈家祠为例,展示预防性保护创新:通过北斗监测沉降、白蚁传感节点等,实现风险早识别。黄海妍建议保险业开发不可移动文物专项险,依托数据建立动态保费模型。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做题为《从藏品属性到藏品管理》的发言,张院长分析藏品管理矛盾:文物属性兼具稀缺性与市场化需求;管理需破解真伪辨识、制度张力(如外借周期限制)、安全效率平衡难题。
此次活动是保险与文物领域的首次深度对话,通过剖析文物保险的创新案例、破解市场痛点,活动一方面为保险企业提供了文物领域的需求画像,推动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另一方面也为文物机构普及了风险管理知识,提升其利用保险工具保障文物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未来,随着文物交流事业的国际化、常态化发展,保险业或将在文物跨境运输保险、文物修复责任保险、数字化文物版权保险等领域进一步探索,而本次活动形成的共识与建议,将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文物在安全保障下实现更广泛的文明传播与传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