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与“新风尚”——栾川县基层高效能治理观察(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15:13 1

摘要:在栾川,移风易俗的戏曲,让群众掌声不断;“评理团”让邻里矛盾轻松化解;“积分超市”把好人好事变成看得见的奖励。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李秀一 李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在栾川,移风易俗的戏曲,让群众掌声不断;“评理团”让邻里矛盾轻松化解;“积分超市”把好人好事变成看得见的奖励。

在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中,栾川把培育文明乡风当作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用党建引领治理,不仅让产业兴、百姓富,更让民风越来越淳,乡村越来越和美。

基层治理,向善而行。栾川的山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文明蝶变。

党建引领 给乡风文明“搭好台”

栾川乡养子沟村紧挨着景区,过去却“守着绿水青山,端不稳旅游饭碗”,民宿乱糟糟,村民服务意识也不强。

这几年,村党支部把发展目标细化成一件件实事——民宿升级、技能培训、诚信经营,每项任务都分到党员头上。

党员带头规范服务、试水直播带货,不光让98家民宿评上星级、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更让“诚信经营”成了大家的自觉。

现在的养子沟村是“康养旅游示范村”,文明新风随着旅游发展浸润到每家每户。

整体搬迁的白土镇马庵社区,曾面临“人入新居心难融”的治理难题。

社区党支部想出了一招:“折股量化+善治积分。”把爱党护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这些好行为都变成积分,跟集体分红挂钩——五星家庭每年多拿1股,积分还能在“积分超市”换生活用品。

这一下,大家更愿意议事了,也更愿意互相帮忙。社区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五星”支部,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从点到面,栾川把好做法固化成长效机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35人,其中34人已当上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员先锋行动”推动百名干部进千户、万名党员联万家,解决群众难题2300多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8个……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直接决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栾川“选强带头人、建强党组织、激活全要素”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了乡风文明的坚强堡垒。

治理创新 把陈规陋习“破除了”

移风易俗,思想引领很关键,痛点在于,如何为“破旧”提供可操作的“立新”路径。

栾川县将治理创新嵌入乡风文明建设各环节,用“评理团”解纠纷、用“积分制”促自觉、用“大食堂”管习俗,让老规矩改出新味道,让新风尚有了硬支撑。

“这30棵树到底归谁,大家都说说!”在合峪镇柳坪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强把老党员、乡贤和明白人请到一块,评理说事。

一条原则:三方到场、近亲回避、大家评议。

“评理团”让僵持几个月的纠纷顺利化解。“评理团”成立至今,已成功调解20多起矛盾。

在栾川,这样的评理组织处处可见。

栾川县建起185个“乡里中心”,培育各类自治组织2297个,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推广“圆桌会”“网格评理”,请老党员、乡贤一起来议事评理,邻里越来越和睦。

狮子庙镇农民陈涛的手机里,有个“道德积分”小程序。孝顺老人加5分,乱扔垃圾扣3分,做志愿服务加10分……积分不仅能换洗衣液、食用油,还能换“乡村游体验券”。

“现在谁积分低,出门都不好意思!”陈涛笑着说。

全县176个“积分超市”把善行义举变成分值,用“德”换“得”,让好事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红白事大操大办,曾是很多村的老大难。

栾川建起了30个“乡村大食堂”,明确办事标准,既方便群众,又杜绝浪费。

“以前结个婚要花十几万元,现在有大食堂标准餐,邻里帮忙还不用单独请客,省心又省钱!”陶湾镇农民杜松建说。

数据表明,2024年以来,栾川县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了40%,“低价彩礼”“厚养薄葬”真正成了新风俗。

文化滋养 让文明乡风“活起来”

文明要扎根,离不开文化;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

栾川把文化和产业拧成一股绳,用戏曲传新风、用非遗兴技艺、用产业富口袋,让文明在文化滋养和经济发展中自然生长。

“原来觉得彩礼少没面子,看了戏才明白,踏实过日子才最实在!”在秋扒乡小河村,戏曲《彩礼风波》用乡音乡情讲移风易俗,台下观众李红伟的话引起一片赞同。

这是栾川县“伊水栾宣”宣讲团的一次日常活动。

宣讲团把理论、新风编进戏曲、书画、征文里,让群众乐意看、听得进、受教育。

从4月开始,栾川“文明实践乡村行”办到了每个乡镇,文艺演出中穿插微宣讲,还配上消防演练、义诊义剪,既宣传了文明,又服务了百姓。

在合峪镇蕙兰产业园,“兰花课堂”每月开讲,种植大户手把手教技术。现在,3000多户农户靠兰花致富,户均年增收10万元。

“以前农闲就打牌,现在比谁家兰花好、谁更愿意分享技术。”种植户李雷说。

非遗传承也让文明更有味道。

非遗传承人肖金琼在直播间展示山漆技艺,民宿管家张杏巧做竹编工艺品,养子沟景区办起剪纸、刺绣展演……

“非遗+景区”“非遗+民宿”的模式,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栾川县98家文化合作社、203个农家书屋常态活动,农民丰收节、蕙兰文化节年年办,文明乡风在文化中生根发芽。

服务暖心 把文明共识“聚起来”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有温度的服务,才能滋养出文明的土壤。

栾川县紧扣“一老一小一青壮”的需求,用精准服务温暖人心、凝聚共识,让文明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清晨五点,赤土店镇的大食堂里,200多位老人正在吃热乎早餐。

这个工业镇70%的人住在镇区,养老曾经是个难题。

赤土店镇党委整合5个村(社区)的资源,建起区域养老中心,用“公益+市场”模式办食堂。5块钱一餐,加上定期体检,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

“以前没事就闲扯,现在能吃饭、能聊天、能听戏,日子有滋有味!”78岁的王古栾大爷笑着说。

在栾川县,2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与文明每天都在互动。

狮子庙镇西羊道村,大学生志愿者辅导留守儿童;白土镇马庵社区,老党员在红色小游园讲革命故事;栾川乡养子沟村,年轻民宿主直播卖特产……

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栾川探索“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养老”“文明实践+培训”等多种模式,真正让群众得实惠、有获得感。

走在栾川,文明新风像夏天的凉风,吹进每个角落。农家书屋飘着书香,文化社里满是笑声,喜事简办更显温情。

行走栾川,始于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创新的文明实践,让高效能治理与文明乡风同频共振,实现了从“老规矩”到“新风尚”、从“仓廪实”到“精神足”的华丽转身,这正是栾川山乡蝶变最有力的脉动。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