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甩脸,一睁眼,短短数秒,三张脸谱接连切换,华服瞬间化作素衣,引得观众惊呼连连。浙江婺剧团的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再一次以其唯美的表演,打动了胜利剧院在场的600余名观众,也再次为胜利剧院满场演出记录画上了浓浓的一笔。
一甩脸,一睁眼,短短数秒,三张脸谱接连切换,华服瞬间化作素衣,引得观众惊呼连连。浙江婺剧团的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再一次以其唯美的表演,打动了胜利剧院在场的600余名观众,也再次为胜利剧院满场演出记录画上了浓浓的一笔。
《三打白骨精》在胜利剧院等场馆大受欢迎的背后,是浙江戏剧扎根本土文化,不断吸收持续创新的缩影。在浙江,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正重回戏院,寻找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
《三打白骨精》靠什么赢得喝彩
随着幕布第三次合拢,杨霞云这才回到后台休息,“现场的观众太热情了,我们谢幕三次,才算稍稍满足大家的期待。”坐在椅子上,杨霞云一边卸妆一边说。
《三打白骨精》是浙江婺剧团创作的传统剧目,作为主演之一的杨霞云,14岁就进入浙江婺剧团。她每天都在刻苦练习,跌扑滚翻的毯子功、刀枪剑戟的把子功,每一样都精通。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苦练积淀,让杨霞云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获得了突破的底气——当扎实的基本功遇见跨界创新的胆识,白骨精的“衣袂翻飞间变脸”才真正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
基本功扎实是基础,吸收其他地方戏的经验和技术让剧变得好看,则是赢得观众的核心。回忆起《三打白骨精》中这一“吸睛”桥段的设计过程,她记忆犹新。“变脸借鉴了川剧的表演形式,这放在白骨精这个角色身上很适合。在首演之前的排练中,我突发奇想,如果衣服也能随之发生变化,是不是更有冲击力?”
在改良了演出服装后,杨霞云饰演的白骨精,通过变脸,配合服装的瞬间更替,将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态具象化,既吸引人眼球,又交代了角色变化多端的特点,暗合其“妖、人、魔”三重身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剧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孙悟空化身成小蜜蜂盘旋舞台。此前,这个道具是用鱼线牵引着玩具小蜜蜂实现的,但时常会因为反光而出戏。经过讨论和实践后,婺剧团最终决定让无人机穿着珍珠棉、纱布等轻质材料制作的蜜蜂戏服扮演小蜜蜂一角,演出后,效果很好,配合着无人机发出的嗡嗡声,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优秀的戏曲才能吸引观众,仅今年上半年,胜利剧院就邀请众多剧团上演了超百场经典剧目,其中包括杭州越剧院的《五女拜寿》,绍剧团的《相国志》等名剧。场场叫座的背后是剧院选剧的眼光。
老戏院如何留住老戏迷
作为杭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剧院之一,拥有91年厚重历史的胜利剧院承载着几代杭州人的文化记忆。2023年底,这座文化地标在完成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其改造策略彰显出独特的人文关怀:既完整保留了具有历史韵味的传统装修风格,又通过将过道改造为直线的方式显著提升了老年观众群体的观演便利性。这种兼顾历史传承与适老化改造的理念,使胜利剧院在当代剧院普遍追求年轻化的潮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定位。
胜利剧院对老年观众的关怀可谓细致入微,在全国剧院普遍推行电子票务的当下,这里依然保留着温暖的“人情味”——大门口的现金售票窗口前,每天都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排着队,他们不紧不慢地掏出零钱,用最传统的方式购买一张戏票。这份坚持,让科技时代的剧场保留着最质朴的温度。
这份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在观众心中激荡起温暖的涟漪。前不久上演的经典越剧《五女拜寿》,开票前半小时,售票处等候的队伍已排起队伍。600多个座位的剧场,硬是被这份炽热的期待填得满满当当。“百分百的上座率”,剧院负责人谈起这一幕时,眼中仍闪烁着感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场演出的成功,更是一份传统与温情的美好相遇。
新时代如何链接新戏迷
传统戏剧的魅力在于让观众走进剧院,让文化走出舞台。在新时代,剧院通过更多元的手段链接起与新戏迷的牵绊。
传统戏剧以线下舞台为根基吸引观众,现代剧院则借助数字社群延续戏迷热情,两者看似新旧对立,实则共同演绎着文化传承的双重变奏。
胜利剧院精心经营了两个微信群,戏迷朋友们的网上“俱乐部”,里边几百号成员,天天热闹非凡。剧院年轻的工作人员经常在群里露面。
“老人们特爱在群里分享养生知识、生活小窍门,”工作人员小刘说,“我们就当起了‘养生服务号’,他们发点健康常识,我们跟着发点演出预告、幕后小趣闻,投桃报李嘛。这么一来二去,两代人在群里聊得火热,还交上了朋友,忘年交那种。”
老剧院要交新朋友,不仅要将戏迷引进门,更要将戏剧文化送到社区和乡村。今年4月4日,浙江胜利剧院首次走出市外做戏曲沉浸式体验。为了让戏迷们拥有美好的记忆,胜利剧院共有7名专业人员专程到缙云提前做准备。他们不仅提供戏曲妆造服务,还为戏迷们讲解每个装扮背后的戏曲文化。胜利剧院的这次大胆“出走”提供的不仅是戏曲妆造体验,更多的是借由戏服体验这一可触摸、可穿戴的文化载体,将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解构给大众看,把戏服乃至戏妆变为可参与、可传播的美学符号。
漫步杭州街头,大华书场门楣上的剧目通告正无声诉说着这种质朴的联结。“周边游客络绎不绝,一纸通告便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书场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坚守。自八月下旬起,每日午后一时三十分,吴侬软语的评弹声便准时在厅内响起,而细心的访客会发现,即便正午骄阳似火,书场早已门户洞开——空调送爽,电扇轻旋,为银发观众辟出一方清凉。“长者畏暑,我们不过是将心比心。”这番体贴入微的安排,恰似评弹弦索间流淌的温情,在数字洪流中守护着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羁绊。
无论是微信群里的养生话题互动,还是书场里为银发观众预设的凉意,其内核都是对人性化沟通的回归。胜利剧院的“投桃报李”与大华书场的“将心比心”,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印证了文化传承中最为珍贵的并非传播载体本身,而是载体背后那份设身处地的体贴与尊重。
每满/商报记者 朱光函摄影 严嘉俊 项凯值班编辑:史卓旎一审:陈军 二审:施颖 三审:吴薇来源:喵妹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