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车像路霸,维权似悍匪,发帖如杠精”——这互联网三件套,不知何时起成了理想车主的集体人设标签。从高速上主驾无人狂飙120公里、方向盘卡矿泉水瓶的惊悚操作,到躺平座椅炫耀“自动驾驶”的迷惑行为,再到加塞抢道、充电桩前勾心斗角的日常场景,理想车主似乎总在舆论漩涡
“开车像路霸,维权似悍匪,发帖如杠精”——这互联网三件套,不知何时起成了理想车主的集体人设标签。从高速上主驾无人狂飙120公里、方向盘卡矿泉水瓶的惊悚操作,到躺平座椅炫耀“自动驾驶”的迷惑行为,再到加塞抢道、充电桩前勾心斗角的日常场景,理想车主似乎总在舆论漩涡中打转。
这些争议背后,是一群典型的中产面孔:30-40岁、一二线城市安家、年收入多在20-50万区间的高知家庭用户。他们选择理想汽车时,看中的是六座大空间能塞下全家老小,智能座舱能哄娃,增程式技术能兼顾通勤成本与长途续航——本质上买的不是车,而是“家庭幸福解决方案”。可当房贷、补习班、职场KPI全被压缩进这辆移动堡垒时,方向盘前的中年人早已成了“全家情绪总承包商”。
于是,那些被诟病的“素质滑坡”显露出荒诞的合理性:充电桩前的明争暗斗,是计算着谁家孩子网课要迟到的焦灼;对加塞车辆疯狂按喇叭,是车厢内孩子哭闹丈母娘唠叨的应激反应;甚至高速上冒险开启“无人驾驶”,何尝不是在窒息日常里偷一口自由空气?。中产的体面绷得越紧,方向盘上的失控就越容易撕开裂痕。
更讽刺的是,理想汽车本身的产品逻辑,无形中助长了这种撕裂。当车企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满足中产对“30万享受百万豪车”的幻想时,却让部分用户模糊了科技便利与安全底线的边界。销售朋友圈晒“后排写作业”的危险示范,车机系统能被一瓶水骗过监控——技术漏洞撞上中产急于回本的焦虑,事故便成了必然。
社交媒体则完成了最后一击:100个安静充电的理想车主,抵不过1个高速狂飙的视频上热门。标签化传播将个体行为放大为群体画像,开理想车如同中年男人穿紧身Polo衫,“连呼吸都是错的”。当“精英中产”的人设与“马路莽夫”的现实激烈对撞,口水战自然不可避免。
说到底,理想车主的方向盘上,折射的是整个中产阶层的生存镜像——我们嘲笑的或许不是他们,而是那个贷款没还完却强撑体面的自己。只是别忘了,当一瓶矿泉水就能骗过安全系统狂飙上路时,崩溃中产的危险游戏,赌注却是所有道路参与者的生命。
来源:车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