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中学”为目标,通过“中学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芙蓉区融媒体中心、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专题策划,深入区内九所中学,以“五育并举”为主线,全面展现芙蓉教育在
编者按: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中学”为目标,通过“中学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芙蓉区融媒体中心、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专题策划,深入区内九所中学,以“五育并举”为主线,全面展现芙蓉教育在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强基、美育润心、劳动赋能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鲜活案例和人物故事,呈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韧性的“芙蓉样本”,与您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正在发生。
在传统的认知里,劳动教育往往与扫地、除草、做手工画等号。然而,在长沙市芙蓉区的中学校园里,劳动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在这里,劳动教育是跨学科、多场域、融合式的成长课——它连接科技与人文、贯穿校园与社会、融通实践与育人。从“体力劳动”到“智慧创造”,从“劳动实践”到“人格塑造”,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思维、能力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在芙蓉区,劳动教育“潮”起来,“立”起来,从单一技能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育人平台。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它让每一个孩子在手握“工具”、参与创造的同时,也握住自己的未来。
身上有汗 眼中有光 劳动教育“新”起来
身上流淌着汗水,眼中闪烁着光芒——长沙市第六中学的劳动教育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在这里,英语美食制作比赛上,学生一边烹饪一边用英文讲述,劳动飘出了“国际味”;铜官窑非遗体验课中,他们用指尖触摸千年文化;各年级承包的“开心农场”里,四季轮种、责任到人,劳动长出了自然的温度……
长沙市第六中学劳动创意课堂。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长沙市第六中学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边界,构建起以“一核心、两融合、三协同、四评价”为框架的劳动教育体系。在教师、家委会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撑下,学校探索出一条以“美好劳动”为内核的教育新路径,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实现全面、有温度的生长。2025年2月,长沙市第六中学被认定为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重点建设单位。
在校园里的劳动责任区分工协作,共同成长。
学校立足初高中学生发展特点,自主研发《长沙市第六中学劳动教育指南》,分段建议、循序引导,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塑造品格、锻炼能力。校园里68块劳动责任区,不仅是锻炼习惯的实践场,更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微舞台。除了日常清洁整理,学校更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创建“劳动示范区”,鼓励与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们用智慧去劳动的品质。
选修课程进一步释放劳动教育的广度与弹性。学校打破班级与年级限制,推出主题式劳动选修课。学生可自由走班,在“制作蛋挞”“酿造葡萄酒”等跨学科项目中感悟饮食文化,在“手工大师”课上习得传统技艺,从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劳动教育不止于校园。学校将家庭作为劳动起点,校园作为枢纽,社会作为延伸舞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持续拓宽劳动实践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开发社会型劳动课程、整合省市区实践基地资源,学生得以“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锤炼真实力、涵养大情怀。
东雅中学湘绣社的校本课堂。
非遗传承 田野课堂 劳动教育“潮”起来
“老师,您看,我绣出一朵花了!”“老师,我还会绣稻穗呢!”教室里不时传出激动的声音,同学们很兴奋。这样的对话每周都会发生在芙蓉区东雅中学湘绣社的校本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穿针引线,看着比发丝还细的彩线轻盈地游走于丝绸之间,同学们一个个入了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给同学们讲解湘绣历史,带领大家近距离观赏湘绣作品,湘绣社的杨老师还贴心地为同学们准备了刺绣材料包。拿到材料包后的同学们化身一个个“绣女”,在老师耐心指导下体验刺绣的魅力。
2023年5月,东雅中学被授予“湘绣特色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作为本土文化引进为学生社团的特色课程,并聘请了湘绣博物馆专业老师为湘绣课程的指导专家和艺术顾问,劳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指尖之美。
在隆平水稻博物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播下种子。
在隆平水稻博物馆,通过展品陈列与现代科技、自然野趣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东雅中学的同学们开启了满载知识与趣味旅程。学校也与隆平水稻博物馆共建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翱翔。
“大家把实验室培育的秧苗带到广阔田野中,寓学于游。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大家能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作为隆平片区的学子,我们应该传承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将科学的种子、劳动的种子根植心中,做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育融合 全域实践 劳动教育“立”起来
校园无余地,劳动怎“生根”?芙蓉区在学校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就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挖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五育融合,全域实践,让劳动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湖南师大附中芙蓉中学将劳动教育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有机结合,构建了“基础必修+实践拓展”两级劳动课程体系。基础必修课确保每周1课时,开设“创意木工”“智慧种植”“生活美学”等十余类特色劳动,实践拓展课依托校园劳动岗、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平台,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在校内开辟“月牙农圃”校园劳动种植基地,划分至各班级承包管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劳动方法和技巧。这里也是学生亲近自然、创新思维、培养责任感的“活课堂”。“假期家庭劳动清单”“校园服务岗”“社区志愿行”三位一体实践网络,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与荣誉感。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劳动美学活动,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劳动的艺术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长郡芙蓉中学“劳动+科创”实践中心学生们在进行科技制作。
长郡芙蓉中学把教学楼顶改造成“空中花园”,学生们在这里学习植物种植、修剪、浇水等技能,同时进行着相关课程的学习。学校整合资源建成面积达300平方米、集人工智能与智能造物于—体的“劳动+科创”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环境。在实践中心,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科技设备和工具,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虚拟现实设备等。他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制作,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2024年12月,学校被评为第三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学校安排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前觉得劳动课就是干活,有点枯燥。但现在完全不同了,我们像是在做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看到自己的创意变成了实体,自己种的菜发芽了,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学生们感叹。
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也别具特色,学校还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长铁一中的学子们假期里有人变成了“商店小小收银员”、有人走进田间地头拔起了萝卜、挖起了莲藕,干得有模有样。大家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锻炼创造力、动手力和执行力,更早和更深入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芙蓉区以最新研发的低镉杂交水稻为载体,组织师生开展主题科研项目。
劳动教育无处不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每一位长郡芙蓉教育人的初心。
“我们以课堂为基础,以劳动基地为抓手,以家庭和社会实践为目标,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创新有机融合,形成了芙蓉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多元模式,实现了以劳育人,润物无声。”据芙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芙蓉区获评湖南省第三批劳动教育实验区,现已建成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3所、市级劳动与实践试点校5所,授牌成立了“殷蓉劳模创新工作室”,授牌隆平水稻博物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湘潭盘龙大观园等三个单位为芙蓉区第一批中小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还逐步为每个学校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并打造一批区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校,鼓励学校与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沟通合作。
芙蓉区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鲜活实践,让劳动教育“新”起来、“潮”起来、“立”起来,劳动教育正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一个个精彩的“芙蓉样本”,正在赋能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创造者,从容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