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导领跑者“归巢”记:透视“中国视谷”的AI聚才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5:32 1

摘要:在杭州“中国视谷”的创新蓝图上,人工智能的奋进号角正嘹亮吹响。作为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域,萧山近期接连打出组合拳:出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首批AI场景需求清单,加快打造“三大社区”“四大高地”,第十届“创客中国”视觉智能专题赛科技“对决”进

在杭州“中国视谷”的创新蓝图上,人工智能的奋进号角正嘹亮吹响。作为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域,萧山近期接连打出组合拳:出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首批AI场景需求清单,加快打造“三大社区”“四大高地”,第十届“创客中国”视觉智能专题赛科技“对决”进入白热化……为产业爆发按下“加速键”。

在这波创新浪潮中,视谷企业杭州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速度尤为瞩目。它以赛事为桥、以政策为翼落地“中国视谷”,两年来不仅凭借硬核技术代表杭州数次亮相央视新闻系列报道,更以行业领先的光波导技术,重塑了“理想型”超轻AR眼镜的产业形态。

光波导:重构AR眼镜轻薄形态

从Google Glass到微软的HoloLens,再到近年雷鸟创新、Rokid等品牌纷纷推出量产产品,AR眼镜正加速“上镜”,从“极客玩具”向下一代计算终端蜕变。

但长期以来,笨重的机身、高昂的成本和眩晕体验,如同三座大山阻碍着行业普及。科技从业者们不断遭遇“创新者窘境”,将这场“视觉潮流”困在极客圈内。即便在2022年元宇宙热潮下,市面主流AR/VR眼镜仍重达数百克,佩戴易眩晕,如同给鼻梁套上“科技枷锁”。

“AR光学模组是AR眼镜中非常核心的一块,占BOM成本的50%,同时决定了AR眼镜如何走向轻薄化。”灵犀微光创始人兼CEO郑昱解释道,光波导技术正是破解行业“笨重”痼疾、实现AR眼镜“日常化”的关键。

灵犀微光作为光波导技术领跑者,凭借为B端提供消费级AR核心显示技术与光学解决方案,正在破解这个行业难题,推动行业向更轻量、高清、沉浸的体验迈进,助力超轻AR眼镜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项突破性技术的工作原理堪称精妙,如同一个“微光剧场”:图像从镜片边缘的纳米级入口投射,在镜片两面间持续反射,最终进入人眼成像,提供宽广视野与高亮画面。这种让光线在镜片内“跳舞”的技术,既保持了眼镜的轻薄形态,又实现了虚拟影像与现实场景的无缝叠加,有助于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灵犀微光技术突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创新中,更得到了行业与社会的认可。凭借AR光学领域的颠覆性突破与产业化贡献,郑昱荣获了“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称号,成为了“发展家乡的答卷人”。这也印证了灵犀微光在光学引擎量产、行业解决方案落地等方面的标杆作用,正成为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注脚。

十年破壁:行业破题者的坚守

翻开灵犀微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AR光学技术的突破史。

2014年灵犀微光成立时,光波导还是鲜有人涉足的“无人区”。2021年,团队攻克二维扩瞳技术难关,于国内首发二维扩瞳阵列光波导模组,其波导片实现兼容最大80°视场角。

如今,作为国内光波导与纳米光栅技术研发与量产的“拓荒者”,灵犀微光以282项专利构筑起技术护城河,凭借90%以上的一维光波导产品良率与规模化产能,跻身国际前列的AR光电科技企业。

灵犀微光系列产品展示

“灵犀微光”之名,源自《山海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哲思,蕴含着科技创业者的浪漫与执着。“灵犀”,寓意AR眼镜应该成为人类感知思维、延伸认知的智能媒介。“微光”则象征着创业者们愿做照亮技术迷雾的星火,于执着探索中点燃行业启发之光。这种文化基因,支撑团队度过了无数个“至暗时刻”。

“你会有100次不想干公司了,但你永远相信这个行业终将爆发。”郑昱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硬科技创业者的共同心境。正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让灵犀微光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

灵犀微光AR眼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精准巡检应用

如今,灵犀微光的光波导镜片已成为连接B端产业生态与C端消费需求的坚实桥梁。其产品深入教育、医疗、安防、工业维检、消防等数十个场景,推出2D-40、AW81、AW70Pro等系列解决方案。

例如消防领域产品“紫鸢”,将轻薄镜片集成至消防面罩,在浓烟高温的火场中实时显示救援人员位置,为消防员开启“第三只眼”。

灵犀微光AR眼镜应用于消防领域

比如最新发布的极渊S30系列镜片,重量仅3~5克,相当于1张A4纸的重量,薄至1毫米左右。这种“轻薄如纸”的设计精准直击消费痛点。

郑昱描绘的未来图景更具想象力:“未来的AR眼镜可能是‘会思考的镜片’——它能预判你的出行需求,让博物馆文物‘开口说话’,甚至成为延展人类认知的智能之眼。” “从‘心有灵犀’的古老想象,到‘镜片藏光’的现代科技,我们要用轻薄AR眼镜让技术真正普惠大众。”他展望道。

游子归巢:遇见“视谷引力”

从未名湖到湘湖,从燕园微光到萧然炬火,郑昱的创业轨迹里,交织着技术创新的理想与游子归乡的羁绊。

两年前,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量子电子研究所、拥有耶鲁MBA学位的萧山籍创业者,携灵犀微光斩获了“中国视谷杯”大赛成长组金奖,开启了一场科技企业与创新城市的双向奔赴。

“中国视谷杯”创新创业挑战大赛决赛颁奖现场

当下,第十届“创客中国”视觉智能专题赛在“中国视谷”激战正酣!41强创新项目从340支团队中晋级复赛,21强入围决赛“前夜”,越来越多的“郑昱们”正在用硬科技奏响“中国视谷”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新序曲。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是真的被‘视谷’吸引回家的。”他说。

杭州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高举高打建设“中国视谷”,加速前沿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策源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推进“杭州AI+”场景开放示范工程,建立人工智能+场景的开放、对接、合作、推广机制,在制造、医疗、消费、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培育一批示范场景和应用。

萧山亦全速前行,全力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建设生态创新空间。从三大产业社区的布局到四大高地的打造,从算力资源的供给到应用场景的拓展,再叠加浙大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北大信研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优势,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萧山以扎实的产业根基、开放的创新生态和务实的政策举措,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稳步前行,为“中国视谷”的产业集聚持续凝聚创新力量。

对于大赛落地视谷项目,萧山的“人才磁吸力”更藏在企业服务的细节里。灵犀微光落地前后,政府主动协调场地、落实人才政策、助力研发团队壮大、提供厂房支持产能升级,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深耕技术的创新企业得以舒展筋骨、向上拔节。

在郑昱眼中,“中国视谷”提供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灵犀微光的两年蜕变之路,与中国视谷“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密切相连——为其提供了产业高效协同的最佳土壤。“做好AI眼镜非一己之力可为,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我们致力于构建开放生态,实现更紧密、更快速的联动。在视谷只要有想法,15天内就能出Demo。”郑昱表示。

如今,灵犀微光已将生产与研发重心迁至杭州,产能扩充至5万片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波导生产线。这个选择,既是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回馈,更是科技企业对“中国视谷”产业势能的战略投票。

从《山海经》的文化想象,到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再到“中国视谷”的产业化进阶,灵犀微光正在书写一个关于技术报国与产业回乡的当代寓言。在这片AI热土上,以郑昱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创业者们,正用他们的硬核创新让微光成炬,推动“中国视谷”从杭州走向世界。

来源:《浙商》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