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甩出一套“请中国一起来谈核裁军”的剧本,等了两天,中方扔回去八个字:“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就在舆论场还在琢磨这八个字背后意味的时候,五角大楼顺势丢下一纸禁令:不许在防务相关项目里聘用中国人。
特朗普甩出一套“请中国一起来谈核裁军”的剧本,等了两天,中方扔回去八个字:“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就在舆论场还在琢磨这八个字背后意味的时候,五角大楼顺势丢下一纸禁令:不许在防务相关项目里聘用中国人。
好嘛,本来是一场大国之间的核对话,结果拐个弯,砸到了中国工程师的饭碗上。事情的走向,比肥皂剧还精彩。
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核大户,几十年来都玩过这套“谈裁军”的戏。表面上是为了世界和平,实际上更像是为了维持自己在核武体系里的“安全边际”。
根据2025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美国现役和储备核弹头加起来超过3700枚,俄罗斯则超过4300枚。两家核弹头堆在一起,足够把地球点燃好多次。相比之下,中国的核库存,哪怕加上最新部署的,也还在数百枚规模。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这时候美国说:咱仨来坐一起,聊聊核裁军。听起来挺公平,但实际像是饭桌上两个人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劝第三个人把嘴里的半块饼也掰开,理由是“大家要共同节约”。
再看特朗普的时间点。他刚在白宫谈完美俄“核条约续约”的可能,转身就喊中国“必须加入”。这就不难看出,美国并不是单纯要跟俄修复关系,而是借谈判顺手牵羊,把中国绑进去,好让自己在亚太的战略焦虑少点噪音。
中方外交部的回应,干净利落,就八个字——“既不合理,也不现实”。这话其实点破了本质。
首先是不合理。核武数量天差地别,核政策也南辕北辙。美俄几十年核扩军的历史摆在那里,中国一向坚持“防御性战略”,而且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个是动不动就在实验场搞威慑性试射,一个是几十年不搞核试验,能放到一个桌子上谈吗?
其次是不现实。美俄到现在都还在谈怎么延续《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展本就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再把中国拉进去,谈判桌上话题只会更乱。你连两个巨头都协调不好,还妄想着加一个中型玩家来“稀释责任”,这不是现实主义,这是幻想。
有人说,中方干脆拒绝是不是有点“太硬”?我倒觉得,硬气背后还得有清醒的算账:这场游戏不是咱的舞台,贸然上场就是掉坑里。说到这,问题来了——既然已经亮出“拒绝”,那接下来美方怎么接招?
答案就在几小时后,五角大楼的“禁令”里。
五角大楼要求对微软“数码护卫”项目进行第三方审计,明确提出不得让中国工程师参与其中。乍一听,像是技术审查,其实就是变相封杀。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早就对中国企业卡脖子了吗?怎么现在连个人都要审?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人”的恐惧。硬件设备你可以设防,软件代码你能封锁,但人才一旦进入核心系统,知识和经验就不可逆。换句话说,美国防务部门担心的不是“眼前的风险”,而是“未来的不可控”。
这背后还藏着一层心理战。美国通过制度排除,把中国工程师贴上“潜在威胁”的标签,一方面安抚本土舆论,说“我们很安全”;另一方面对中国释放信号:你要是不同意核裁军,我们就会在其他地方继续“掐你”。从核武谈判到科技就业,一环扣一环。
可问题来了,这样的封杀真能换来“安全感”吗?美国把中国工程师排除出局,并不能阻止中国本土科技的成长。相反,这反而会加速人才“回流”,推动国内更多企业把握关键环节。就像中兴、华为当年被卡后被迫自己啃硬骨头,几年后反而杀出新天地。
也就是说,五角大楼以为自己扔的是杀手锏,结果很可能变成了“催化剂”。
其实,美国这一套组合拳,看似围绕核裁军,实则矛头对准科技脱钩。你看近两年的趋势就明白了:
去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防御科技安全法案》,要求审查所有涉防务外包的外国工程师背景,其中中国籍最先被排查。
2025年初,美国商务部又更新了“出口管制清单”,涵盖高性能芯片、AI算法和航天材料,几乎对标中国新兴产业链。
现在五角大楼顺手一推,把中国工程师彻底挡在门外,这不就是“把产业竞争变成国家安全”的延续么?
换句话说,核裁军谈判只是舞台布景,真正的大戏是科技封锁和制度脱钩。核武议题搅动舆论,科技手段落实到位,两者配合,才是美国战略的全套逻辑。
问题是,这逻辑真的牢靠吗?美国想靠排斥中国人来维持领先,但当下全球科技研发的合作网络早就交织在一起。就算你把中国人排除在防务项目之外,中国国内科研和亚洲其他伙伴的合作,依然能绕过这道墙。墙可以建得很高,但科技的路径不会止步于一国的封锁。
既然已经拒绝了裁军邀约,中方接下来该怎么走?光是说“不”还不够,还得说“为什么不”,以及“我们接下来要干啥”。
一方面,得持续强调核政策的透明度。比如继续公开“核弹头数量保持在合理防御水平”,并强化“先不先用”的承诺。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不是在搞扩张,而是在守底线。
另一方面,要把矛头转回到美俄身上。谁库存最多,谁就该先承担责任。国际社会需要的,不是拉一个核弹数量还不多的国家上桌子,而是敦促真正的大户兑现承诺。
同时,面对五角大楼的科技封杀,中方也要把人才政策、科研扶持政策加码。留不下的人才可以创造回流,留得下的人才要给舞台。把“禁令”转化为动力,才是对美国封锁的最好回应。
这事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国一边喊着“为了世界和平”,一边伸手掐别人脖子;中国一边坚持“防御性立场”,一边快速补足短板。两边都不傻,都在算账。
但有个问题始终绕不开:一个拥有几千核弹的国家,有没有资格指责另一个只有几百核弹的国家“不够克制”?一个自诩开放自由的体系,有没有道理把一群工程师拒之门外?
答案不用我说,大家心里都有数。真正决定未来局面的,不是那八个字的拒绝,而是这场博弈背后逐渐清晰的趋势:核裁军谈不拢,科技战越打越烈。下回合,美国还会出什么招?中国又会怎么接?
来源:汉卿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