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就去世!医生:换季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这6个症状,立即去医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6:28 1

摘要: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嘛,饿几顿、吃点药就好了。可真到了要命那一步,往往是猝不及防。最要命的是,症状来了还以为是感冒、胃不舒服,拖着拖着,就没机会治疗了。

每年换季,总有人没熬过去。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稍不注意,可能三天内就从“没事”到“人没了”。

不是吓唬人,是医院急诊室里,一桩桩真实发生的事。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嘛,饿几顿、吃点药就好了。可真到了要命那一步,往往是猝不及防。最要命的是,症状来了还以为是感冒、胃不舒服,拖着拖着,就没机会治疗了。

说到底,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那一连串并发症。尤其在换季这种气温忽上忽下的时候,身体本就脆弱,再被外界一刺激,抵抗力跟不上,危险就悄悄来了。医生们常常说,糖尿病人到了换季,身体就像走在钢丝上,差一步就是深渊。

气温变化说白了就是身体的“考验期”。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多穿件衣服、注意保暖;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身体的代谢、免疫系统、血糖调节能力,本来就不稳定。一旦环境刺激来了,身体反应可能就会“脱轨”。

有研究指出,换季期间,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入院率显著上升。特别是秋冬交替和春夏交替这两个节点,湿度、气压、温差的快速波动,都是诱发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感染等危重情况的导火索。更糟的是,这些变化来的快、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

从临床角度看,换季期间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升高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2023年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每逢换季,糖尿病相关危重症比例都有明显提高。这可不是巧合,而是血糖、免疫、感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本身并不会“突然”致死,真正出问题的是它引发的一系列急性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在早期,常常通过一些“看起来没大事”的症状表现出来。如果忽视了这些信号,病情可能在48到72小时内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首先是恶心呕吐。很多人以为是吃坏肚子,其实很可能是酮症酸中毒的前兆。这个时候体内已经开始“燃烧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刺激胃肠,才会恶心、呕吐。

其次是明显乏力或嗜睡。有些患者会觉得“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实际上可能是高血糖或高渗状态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种状态一旦发展下去,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不稀奇。

第三个症状是呼吸变快、甚至有点喘。这不是感冒,很多时候是身体在试图排出体内的酸性物质,属于“代偿性呼吸”。如果呼吸又深又快,甚至带点烂苹果味,多半已经到了酮症酸中毒的中期。

再来是频繁小便但口渴难忍。这其实是高血糖的典型表现。血糖太高,身体自动通过尿液排出多余葡萄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结果就是越尿越渴、越渴越想喝水,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是皮肤或伤口感染久治不愈。换季时气候潮湿或干燥,很容易引发皮肤破损。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低下,小伤口也可能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发展成败血症。

最后一个非常隐蔽但危险的信号是情绪异常或行为怪异。有些患者突然变得焦躁、烦躁,甚至有些神志不清,其实是血糖波动过大或脑部代谢紊乱引发的表现。

医生多次强调,以上这些症状如果在换季期间出现,不要等、不要拖,直接去医院。别指望吃点药、躺两天就能好,那可能是在给并发症争取时间。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症状多严重,而在于它的进展速度极快。尤其是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早上还能走动,晚上就可能进ICU。很多患者因为“以为自己能扛过去”,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医生们最怕听到家属说的那句话就是:“他昨天还好好的。”可真相往往是,前一天已经出现了征兆,但没人重视。糖尿病人的身体是脆弱的,一旦出问题,留给干预的时间非常短

举个例子,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二型糖尿病十年病史,平时控制得还行。10月初天气转冷,出现轻微恶心、乏力,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点感冒药就没理会。结果三天后突然意识模糊,送到医院时已经是严重酸中毒,抢救了两晚才稳定下来。

医生感叹:“要是第一天就来,输点液、调整血糖,根本不会进ICU。”可惜,太多人都是“等一等”,等来的不是好转,而是病情加速恶化。

除了外界气温影响,人的情绪、饮食、运动节律在换季时也容易打乱。比如秋天晚上凉了,人容易贪睡,不运动;吃饭口味也更偏重油腻和高热量;情绪上也容易低落、烦躁。而这些变化,都会造成血糖大幅波动。

血糖不稳,本身就是并发症的“温床”。糖尿病本来就像一个玻璃杯,稳定时看上去还完整,一旦晃动得太厉害,裂缝就一点点出现。等到症状表现出来,往往已经是杯子碎了的那一刻。

一些患者在换季时会自行调整药量,比如觉得天凉了胃口差,就擅自减少胰岛素剂量;或者因为天气好转,突然加强锻炼,结果低血糖频发。这种不规范用药、生活节奏的混乱,都会进一步恶化病情。

防范的关键不是等症状来了才救,而是提前做好准备。糖尿病人一到换季,首先要做的是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都要看一遍。其次是饮食、运动、用药全部要“重新调试”,就像换季要换衣服一样,生活方式也得“换季”。

医生建议,血糖不稳的人,换季时监测频率至少要翻倍。不是每天早晚测两次就够了,而是根据身体状态灵活调整。有条件的最好用动态血糖监测仪,能看到趋势变化,提前发现异常。

家属也要参与进来。很多糖尿病老人不会表达身体不适,或者觉得“麻烦子女”,结果症状被耽误。所以家人要观察他们有没有突然情绪变化、饮食变差、精神状态不好等细节。

无论任何时候,一旦出现上面提到的“六个症状”,请别犹豫,立刻去医院。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拖,糖尿病的并发症,从来不给第二次机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王建新,李春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分析与防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12-416.

赵楠,孙海涛.换季气候变化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879-883.

陈文静,刘志刚.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识别[J].实用临床医学,2021,22(9):99-102.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