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蝉声织网,暑浪翻滚。一支佩戴红袖章的“邻长”队伍却像一阵清风,穿梭在娄星区大埠桥街道永兴社区的楼宇与阡陌之间。摩托车驮着小喇叭,秸秆禁烧的提醒一遍遍回响;登记表在指尖翻飞,叩开的是迎春安置小区一扇扇贴着“福”字的防盗门。这一幕,正是永兴社区以党建为笔、多
“红袖章”点亮“幸福里”
永兴社区党建领航多元共治速写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东 通讯员 彭彬
八月,蝉声织网,暑浪翻滚。一支佩戴红袖章的“邻长”队伍却像一阵清风,穿梭在娄星区大埠桥街道永兴社区的楼宇与阡陌之间。摩托车驮着小喇叭,秸秆禁烧的提醒一遍遍回响;登记表在指尖翻飞,叩开的是迎春安置小区一扇扇贴着“福”字的防盗门。这一幕,正是永兴社区以党建为笔、多元共治为墨,在基层治理长卷上勾勒出的鲜活画面。
支部挺起脊梁:从“人心不齐”到“主心骨”
永兴社区是典型的城乡融合“过渡带”:305户居民、7个小区(组),既有商品房里的“新市民”,也有安置点的“老村民”。土地被征、身份转换,生活习惯与心理归属的断层,一度让这里成为“治理洼地”。
“过去开会,台下打瞌睡的多,拍桌子的更多。”党支部书记陈映红回忆。破局之钥,在于让党支部先硬起来。永兴社区从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要求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针对党员理论学习不理想的情况,社区还出了不少“妙招”:线下集中学习、线上推送资料,对于两位因中风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工作人员定期“送学上门”。“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同志,既要传达党的声音,也要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位。”社区工作人员陈战林说。
永兴社区引导广大党员把学习和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安全巡查、矛盾调解、文体活动等,并通过党员带头参与公共事务,逐步把居民凝聚起来,让党支部真真正正成为大伙信得过的“主心骨”,也让“有事找支部”从口号变成习惯。
“三长”织密网络:从“最后一米”到“零距离”
支部再强,也不能唱“独角戏”。永兴社区把辖区切成5片“责任田”,再细化为38个“微网格”,创新推出“两委-专干-三长”治理体系。其中,片长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统管全局;组长从居民小组长中优选,承上启下;邻长是12名群众口碑最好的“热心肠”,经居民“海推”产生,成为治理“神经末梢”。
“选邻长,不看别的,就看群众认不认、靠不靠得住。”陈映红说。62岁的周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拎着土味小喇叭,用方言把秸秆禁烧政策编成顺口溜,3分钟就能让整栋楼听得明明白白。谁家婆媳拌嘴、哪户电路老化,邻长第一时间把信息上传到“微网格群”,社区即刻派单、党员认领。
如今,“三长”们每天穿梭在楼栋之间,哪家有需求、哪有矛盾,他们第一时间就上门,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服务“零距离”。
多元握指成拳: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支部掌舵,“三长”划桨,社会力量也竞相登船。永兴社区把“党建+”做成乘法。
——“党建+商户自治”:迎春安置小区6家餐饮店油烟扰民,社区不搞“一刀切”,而是召集商户、居民、城管、环保四方圆桌协商,最终敲定“政府补一点、商户出一点、社区筹一点”的改造方案,6套全新烟道半月内上岗。
——“党建+法律援助”:成竹阳老人8年未拿到儿子工亡赔偿金,社区党支部联系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党员律师全程跟进,赔偿金终于有了着落。老人动情地说:“要不是社区这些年像亲人一样帮助我,我早被8年的心结压垮了,他们是恩人啊!”
——“党建+志愿力量”:社区注册志愿者从原来的37人增加到现在的138人,其中包括外卖小哥、物业保安、放暑假的大学生。每周四“清楼行动”,红袖章、蓝马甲、黄头盔交相辉映,成为夏日最靓的色彩。
永兴社区始终坚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专注销号民生清单。无论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还是加装电动车充电桩……点滴改变,都精准办到了居民心坎里。
夜幕降临,社区广场的灯光亮起,孩子们追逐着新安装的健身器材,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家常……曾经“人心不齐”的城乡接合部,如今有了一个新名字———“幸福里”。
【记者手记】
永兴社区的探索,回答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3大命题:
谁来治?———党组织挺在最前沿,党员干部立在最前端。
怎么治?———“三长制”把治理触角伸进“最后一米”,让服务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
为谁治?———所有改革、所有投入、所有汗水,最终都写进了一张张舒展开的笑脸。
红袖章在夜色中依旧醒目,像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万家灯火的熊熊火炬。永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党建引领的旗帜高扬,多元共治的根系深扎,社区就能成为每个人可触可感的温暖港湾。
来源:娄底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