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邑三宝香:红梨脆・扣碗香・木雕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9 17:00 1

摘要:从汉代宫廷的雕梁画栋到现代餐桌的甘甜滋味,河北衡水武邑县这座千年古县藏着太多惊喜。地处冀东南平原的武邑,虽不似名城大邑那般张扬,却用红梨的甜、扣碗的香、木雕的巧,在燕赵大地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

从汉代宫廷的雕梁画栋到现代餐桌的甘甜滋味,河北衡水武邑县这座千年古县藏着太多惊喜。地处冀东南平原的武邑,虽不似名城大邑那般张扬,却用红梨的甜、扣碗的香、木雕的巧,在燕赵大地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

红梨:60 元一颗的红宝石传奇

金秋时节的武罗现代农业园区,红彤彤的梨果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红宝石在阳光下闪耀。“我们的特级红梨论个卖,一个能卖到 60 元!” 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进达提起自家红梨,满脸自豪。这个外形紫红、果肉脆甜的稀罕品种,如今成了武邑最亮眼的 “金名片”。

谁能想到,这个高端水果市场的 “王牌”,源自武邑两千多年的种梨历史。曾经的武邑梨农守着皇冠、秋月等传统品种,高产却低价。2016 年,武进达从山东农展会上引进这个白梨系统中唯一的全红型稀有品种,从此改写了武邑梨产业的命运。2018 年,“武邑红梨” 拿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 4800 亩的种植规模让武邑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梨生产基地。

科技让这颗红梨充满 “智慧”。从整地到采摘的 63 道工序全部标准化,果园生草涵养水分、壁蜂授粉降低成本、防鸟防雹网抵御灾害,甚至还有 “果树扰流防霜风机” 专门解决春霜冻难题。中国农科院的技术加持,让红梨含糖量高达 14% 以上,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每年春秋,梨花如雪或红梨满枝时,园区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农文旅融合让 “致富果” 结出了更多甜蜜。

扣碗:康熙御赐的千年家宴密码

“宁可不吃席,不能没扣碗”,在武邑流传的这句俗语,道出了当地人对扣碗的深情。每逢婚丧嫁娶、亲友欢聚,一桌热气腾腾的扣碗是最高礼遇。这道起源于宋代的民间美食,在明清时已声名远播,康熙三十九年南巡路过武邑时尝后赞不绝口,御赐 “武邑十大碗” 之名,还钦定为宫廷膳食。

传统扣碗由东坡肉、米粉肉、丸子等 8 个 “净碗” 组成,如今已发展到二十多种花样。武邑人做扣碗讲究 “一煮二熏三蒸”,每道工序都藏着功夫:五花肉先煮至八成熟,抹糖色熏出焦香,改刀码碗后再浇上秘制酱料蒸足时辰。上桌时猛地一扣,肉香混着酱香瞬间迸发,肥而不腻,酥烂入味。

在武邑县城的老饭店里,仍能见到老师傅用祖传手艺制作扣碗。提前两天就开始备料,大铁锅上架着蒸笼,十几碗同时蒸煮,蒸汽缭绕中飘出的香气能传遍半条街。如今,这道农家宴席走上了更大舞台,不仅是游子牵挂的乡愁,更成了游客必尝的河北美食名片。

木雕:宫廷技艺的当代新生

走进武邑硬木雕刻工坊,老艺人李文义正专注地雕琢着一件龙纹摆件,刻刀翻飞间,龙鳞栩栩如生。“光雕刻就有旋、锼、凿、铲等十多道工序,最后还要烫蜡上色。”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手中的硬木雕刻技艺,从西汉年间就随着窦太后的推崇风靡汉室宫廷。

武邑素有 “雕刻之乡” 美誉,是京作家具的发源地之一。清雍正年间,宫廷造办处 80% 的工匠都来自武邑及其周边,可见其技艺之精湛。2018 年,武邑硬木雕刻工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全县有千余家雕刻企业,3 万多从业人员,2023 年产值突破 10 亿元,老手艺成了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在清凉店镇的雕刻文创小镇,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火花。既有遵循古法的明清家具复刻,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雕刻艺术博物馆里,一件件镂空雕的花架、浮雕的屏风,诉说着匠人们 “以刀为笔,以木为纸” 的巧思。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了游客体验传统技艺的文化景区。

青山下的文脉回响

武邑的故事,总与一座青山相连。窦氏青山墓静静矗立在青冢村南,这是汉文帝皇后窦漪房父亲窦青的长眠之地,高 22.9 米的封土堆历经两千年风雨依然雄伟。每年三月三,这里的民俗庙会热闹非凡,延续着 1500 多年的传统,人们在祈福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这片土地自古人才辈出:西汉宰相窦婴平定七国之乱,唐朝名相杜景俭刚正不阿,晚唐状元孙偓文采风流。他们的故事与窦氏青山、雕刻技艺、传统美食一起,构成了武邑深厚的文化基因。

从一颗红梨的科技种植,到一碗扣碗的代代相传,再到一刀木雕的匠心坚守,武邑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传承与创新。当你咬下脆甜的红梨,尝到喷香的扣碗,触摸到温润的木雕,就能读懂这座千年古县的味道与情怀。武邑最出名的,不仅是这些珍宝,更是藏在其中的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

来源:炟烨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