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国敲定行程,特朗普也蠢蠢欲动,访华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8:13 1

摘要:这几天的新闻简直像赶场,一条比一条热闹——中方经贸代表团马上要飞华盛顿,外界直接点出这趟就是奔着大豆、能源这些能落地的成果去的;欧亚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更干脆,来华日程都敲定了,有的是冲著上合峰会,有的专门等着“九三”来观礼。

这几天的新闻简直像赶场,一条比一条热闹——中方经贸代表团马上要飞华盛顿,外界直接点出这趟就是奔着大豆、能源这些能落地的成果去的;欧亚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更干脆,来华日程都敲定了,有的是冲著上合峰会,有的专门等着“九三”来观礼。

可这边忙着定行程,日本却在外交场合泼冷水,劝别国别来,还念叨“别太盯着历史”,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人听。最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最近在公开场合翻来覆去说想尽快访华,甚至当着韩国总统李在明的面,直接抛出“一起坐飞机去中国”的想法。

把这些事儿串起来一看,答案就明了:对特朗普来说,访华早不是单纯争面子的事,而是要稳住票仓、保住经济盘子、撑住对外宣传的“三件刚需”,少一件都不行。

有消息说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要去美国,和美方负责贸易、财政的高级官员对接议题;媒体也提到,这次重点之一是采购农产品,尤其是大豆——这事儿跟美国农业州选民的态度绑得特别紧。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已经确定要来中国,既有上合组织框架内早就定好的会晤,也有来参加历史纪念活动的,像普京这样的重要人物,大概率会抽时间来观礼。至于日本的劝阻,根本没形成气候,各国基本都把它当耳边风。特朗普那边的信号更直接:想尽快访华,但不会选在“九三”当天。这既符合礼宾安排的实际情况,也跟经贸成果“得先落地、再搭台宣传”的节奏对得上。

外界总爱把特朗普的话当成一时兴起,不过这次我觉得他挺认真的。过去两三年,美国大豆产业日子不好过,贸易环境、关税政策、还有其他国家的竞争挤得他们喘不过气,美国农户的抱怨是真真切切的。要知道,农业州的选票很关键,而所有中间选民都在盯着通胀。想稳住物价预期,最容易出效果的办法,就是在能算得清的大宗商品上做文章。不管是大豆、玉米、猪肉、牛肉,还是液化天然气(LNG)、原油的阶段性增加供应,这些都能立刻拿来“写进演讲稿”,当成政绩说。这才是他这么着急的根本原因。

另外,也别忽略了政治宣传这头。在华盛顿,不管是谁想搞“对华缓和”,都绕不开国会里那些强硬派的声音。这就意味着特朗普对外说话,肯定会“软硬两套都来”:在经贸、航班、签证、工作层面的沟通上释放善意,给谈判留余地;但在高科技、关键供应链和安全问题上,还会保持强硬,免得被国内舆论骂“软了”。看起来矛盾,其实这在美国政治环境里很常见。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一边说想访华,一边又在安全和技术问题上搞动作——对内要证明“我没松口”,对外要显示“我能谈成事”。

那“九三”当天到底适不适合特朗普访华?“九三”是特别敏感的纪念日,礼宾上的座位安排、安保级别、仪式设计,都得提前很久准备。这种场合更像是展示国家记忆、释放对外信号的舞台,不是谈复杂交易的谈判室。要是临时加进来一个美国元首级的双边访问,礼宾流程得重新排,安保力量要大幅增加,消息管控也会更难。更关键的是,纪念日当天出不了“能列成清单、能马上执行”的经贸成果,对特朗普在国内的宣传没什么帮助。从实际操作来看,他要的不是“九三”当天的镜头,而是“九三”之后能“落地的成果清单”和“靠谱的合作机制”。

有人问,特朗普拉着李在明一起坐飞机访华,是真打算这么干,还是纯属作秀?我觉得这更像是“试探加借势”。李在明搞“实用外交”,愿意修复和中国的沟通渠道,这一点美国看得很清楚。特朗普抛出“同机”的想法,一方面是借韩国的渠道给中国递话,另一方面也是想向国内展示“我能带动盟友”。但真要一起坐飞机,可能性其实不大——礼宾、行程路线、安保都不现实;不过,如果他们差不多时间来、在同一个城市、能同框出现,媒体大概率会把这炒成“政治画面”。画面和事实未必一样,但传播效果往往更强。现在的政治宣传,玩的就是这一套。

再回到经贸上,这一轮中美能不能谈成、落地成果,关键要看三件事:清单、护栏、节奏。

先说“清单”,就是那些能马上算清楚、马上能执行的项目。比如阶段性多买些农产品、把能源订单的运输时间定下来、增加航班班次、简化签证手续——这些都是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好处。

再看“护栏”,指的是经贸和金融领域的沟通热线,还有专门处理出口管制、企业个案的工作组。有了这些,企业和市场心里才有底,知道“接下来大概会怎么样”。

最后是“节奏”,意思是先把高技术和安全问题放一放,别用这些来绑架经贸合作,该分开谈就分开谈,别让所有问题都搅在一起激化矛盾。中方对“把关税当工具用”早就不信任了,这次要的不是一次性的大订单,而是“确定性”本身。对双方来说,明确的规则和可预期的合作,比新闻发布会上报的数字管用多了。

有人把日本的劝阻当成“风向”,我倒不这么看。二战的历史记忆不是哪一个国家能随便“重新解读”的私产,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是现代国际秩序的基础。日本这次话说得太随意,引发反弹是意料之中的事。等各国领导人、代表团陆续来北京,这种“劝别来”的操作,基本上会被现实打脸。历史这东西,不怕被记起来,就怕被忘记。对地区安全来说,正视历史不是被困在过去,恰恰是为了避免再走老路。

我注意到外界总在提一个细节:如果普京来观礼,会不会出现“中美俄三国领导人同框”的政治画面?这里得泼点冷水。政治画面只是一瞬间的事,真正能影响格局的,是议题怎么绑定、机制怎么建立。要是特朗普真打算把访华做成“稳定中美关系的第一步”,那他得在三个方面给出明确信号:阶段性怎么管理对等关税、怎么沟通关键企业的执法个案、出口管制清单得有个透明的“底线”。不过这些现在都没有公开细节,只能说“暂时没相关信息”。我不想替任何一方空口承诺,具体还得看双方在谈判桌上拿出的实际方案。

有人会问:你怎么光说经贸,不提军事呢?我偏要讲个实在话:经贸上的确定性,直接影响军事上的风险高低。要是沟通渠道通畅、敏感问题有“护栏”顶着,军事上擦枪走火的概率就会下降;反过来,要是舆论一个劲煽动对立、合作机制全停了,军机军舰在敏感区域互动的风险就会上升——这些年大家也见得多了。对美国来说,稳住农业、能源、供应链,能给自己国内争取点喘息时间;对中国来说,减少外部的不确定冲击,能让产业链自主升级少受没必要的干扰。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而是把风险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再说说韩国。李在明搞“实用主义”,既不想当某个大国的附庸,也不想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被夹得难受,这条路线其实挺理性的。对他来说,和中国保持沟通、确保供应链和产业政策安全,是政治上的“生命线”。要是真出现“韩国和美国差不多时间来华,各自走自己的行程”的情况,我一点都不惊讶。媒体可能更喜欢“同机访华”这种吸引眼球的标题,但实际操作里,分开推进、同时释放信号,更符合东亚的礼宾规矩和现实情况。

有人问:那特朗普访华到底有没有时间表?对特朗普来说,APEC会议之后“顺道访华”可能是最顺手的模式——路线顺、曝光多、议题也能衔接上。但这得有个前提:前期谈判得拿出几个硬成果。比如某类农产品阶段性增加采购的明细、航班和签证具体增加多少、企业合规的明确流程,哪怕是一个“出口管制工作组”的正式公告,这些都能当成他回国后向国内“讲故事”的素材。没有这些,日期定得再早,也只是媒体炒热度。先把清单敲定,访华日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里我得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风险点。第一,美国国内两党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底色其实没怎么变,所以任何“看起来像让步”的条款,都得配上一套“话术包装”。到时候肯定会听到“既争取到了中国的采购,又守住了技术安全”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说法——这主要是说给国会和选民听的。第二,地区热点问题和企业执法个案的影响,随时可能打乱节奏,这种“突发情况”不是第一次改写外交议程了。所以得先把合作机制建好,万一出点事,能把冲击压下去;要是没机制,舆论一闹,谈判很可能就黄了。

再回到日本的问题上。这些年日本的路线很明确:高举安全大旗,想在地区舞台上扩大影响力,还想借着盟友体系“松绑”宪法限制。但问题出在路线设计本身就有矛盾:一方面在历史认知上走偏,另一方面又想当地区“稳定器”,这两条路根本走不到一块儿。现在中美正尝试在经贸上搭建“护栏”,日本那套“全方位对抗”的说法,能起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来源:晓莹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