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家长去了某机构,一周9600元,家长被告知不能进教室看,只能看没有声音的监控。
1.
第一关:
目标被模糊
刚确诊时,家长焦虑,第一步就是求助机构。
但有的机构别说给你指路了,有路也给你堵死。
一位家长去了某机构,一周9600元,家长被告知不能进教室看,只能看没有声音的监控。
第一次课出来之后,老师就说她的孩子很差很差,没救了,需要密集干预,家庭干预也没有用。
“总而言之只有给他交钱才有救。但是干预方法一点都不会讲的。”
有的家长接到机构电话,上来就是一顿说教:“家长应该有意识,以后孩子差距越来越大,最后退化。”
导致家长已经麻木,习惯性地问:“说吧,这次要推什么课?”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变本加厉,10w的课包也好意思说出口。
机构一缺钱就PUA家长,可以让你焦虑的理由五花八门,只要抓住一个越被放大,越能转化成钱“变现”。
简直就是把家长当提款机。
干预实操之路,就这样被堵在了第一关。
孩子的干预目标到底是什么?
既然核心障碍是社交,那就以终为始——让他自然萌发社交意愿。
因为如果没有社交意愿,语言、认知都不会有充分的发展动力。
目标确定了,路径在哪儿?
2.
第二关:
干预流派五花八门
模糊了孩子的成长路径?
理智的父母决定走科学干预的道路。
NDBI很火,越来越多关注孩子本身而不是教学,PRT、ESDM、JASPER、Project ImPACT、EMT、IT……
新干预模式层出不穷。
更别说其他五花八门的流派。
不过一位家长说:看了很多流派,觉得这个说一点,那个说一点,不知到底谁说得合适。
总结来说,都不够“实用”——
有的做不到因材施教,对认知和游戏水平不同的孩子,用的是一套方法。
有的重视动机,但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很少考虑高阶的社会性需求。
有的还不够重视孩子与人互动参与的状态。
有的忽略了孩子的感知觉问题。
暖星TRAIN体系的五个字母,就是针对这些缺陷而生。
Tailored education
依据关键指标分阶教学
(把有假想能力和没假想能力的孩子分开)
Responsive
强化参与状态——从他人身上学习
(两个人互动总是比一个人学的更快更多)
Attentive
保持舒适,维持注意
(感知觉不舒服的时候只管防御了,谁还有注意力主动学?)
Initiative
充分挖掘主动性,促进需求升级
(孩子内部有动机想要去学)
Nurturing environment
创设机会丰富的学习环境
(拓展)
去掉了干扰因素,为孩子打造适宜生长的的社交学习环境,接下来的问题是——
如何让孩子沿着路径去往目的地?
“社交”的本来路径是什么?
就像谈恋爱一样,两个人有社交状态,至少其中一个人一定是“想”接触;形成一来一往的互动,之后越来越“多”接触,在大量的互动中,互相交换思想。
在这样的路径上,孩子的沟通技能、语言,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路径确认了,能带我们上道的交通工具在哪里?
TRAIN火车头模型遵循以上路径而生,由主动-参与-沟通-社交“四节车厢”组成。
主动阶段,跟随识别回应孩子。有意识地培养社交主动性,做大孩子需求,让孩子“想接触”。
参与阶段,用乐趣、常规、拓展等操作技术......有意识地维持互动,让孩子养成和人互动的习惯,让孩子“多接触”。
沟通阶段,再有意识地营造沟通技能,理解复杂规则,让孩子“能沟通”。
社交阶段,让孩子有意识地理解他人并提升塑造良好关系能力。让孩子“能交心”,交到朋友。
让社交的火车沿着路径开起来吧!
3.
实操路,不知怎么走
需要引路人!
我们从去年8月开始就为被孩子社交问题困扰着的你准备了《家庭干预4天起步营》3000+人学过。每天1.5小时(含直播)。
第一天,就教你如何解决孩子不主动找你玩的问题。
第二天《四个步骤,提升社交游戏力》,教你怎么能够提升跟小朋友互动的质量,和时长。
不过,想通了,还有“行得通”。
“道理我懂了,可回家具体怎么做?”
“看到专家操作很神奇,自己上手就慌了神怎么办?”
这是很多家长和初学老师的困扰。
在第三天的一小时直播中,老秦会对家长提交的互动视频进行分析。
比如一位妈妈的困扰自己即使明白了理论,和孩子也玩不起来。
上传视频后,被老秦指导后,家长“醍醐灌顶”,原来她以为和孩子玩起来了,但主导权让渡得还不够。
还有的家长衷心感叹:
“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心为我们家长考虑的。第一次遇到一个老师是按秒来帮家长答疑解惑的。”
想改善、突破孩子最核心社交障碍的家长,我们在4天起步营等你。
数千家长的好评,30%的家长/老师反复参加学习。
9.9元的公益价,一顿饭都不到的钱,或许就是一次思路上的豁然开朗。
最新一期,9.1-9.4日开课,别错过!
文 | 心怡
来源:奇博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