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系列丛书的诞生,源于新华社记者对深圳这片改革热土的共同观察与记录,更承载着新华社记者作为记录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深度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系列丛书的诞生,源于新华社记者对深圳这片改革热土的共同观察与记录,更承载着新华社记者作为记录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深度思考。
新华社记者 白瑜
真实的记录就是最有力的见证。8月26日,当这套凝聚着新华社智慧的丛书正式与读者见面,我们既为能够参与这场记录而自豪,更为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的活力与创新而深深感动。
在这套丛书中,还有更多的“参与者”,那就是新闻的主人公。这其中,有“开荒南野际”的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有人生逆袭的第一代打工妹,有与时间赛跑的急诊医生,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一线科研人员,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深圳发展历程的光影。
本套丛书有七本,从高质量发展、法治示范、改革开放、创新之城,到民生幸福、绿色发展、城市文明等多个角度,画卷式呈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里面涉及各个发展阶段、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的故事。很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们选择其中的三个群体,试着为他们做一个画像:
第一位是深圳的奋斗者。几年过去了,一位采访对象仍然让我印象深刻,他头发花白稀少,但是他接受我的采访时,却只有35岁。他是一名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专门从事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集成电路这个领域,需要长期高强度的投入,而且具有不确定性。他很多同班同学、同事都改行了,但他一直不为所动,在这个赛道长期持续钻研。他说:“16年前开始接触芯片设计,我就坚信,我们终将迎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我们凝视那些将“青丝熬成白发”的建设者,会发现抽象的“特区精神”,在16年光阴里被拆解为5000多个日夜的钻研。这些个体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深圳的实干特质,最终凝聚成这座城市“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
第二个受访者是一个群体,那就是深圳的学生。他们身穿标志性的深圳校服。这款曾经被博物馆收藏、亮相热播综艺的深圳校服,已逐渐成为深圳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深圳“小孩哥”“小孩姐”们,经常随便找块看起来干净的地儿躺下“45度仰望天空”。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深圳小学生独特的松弛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登上热搜。深圳“每周半天计划”让孩子们走进世界去探索未来;儿童友好城市让“一米看世界”更宜居更精彩,遍布深圳的科技馆、主题公园和科研机构向孩子们开放,营造好奇探究氛围,共同呵护这些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闪闪发光的圳少年,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积蓄的蓬勃动能。
有块公益广告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深圳是我们的家,也是它们的家”。画面中是黑脸琵鹭、反嘴鹬、弹涂鱼等野生动物,第三位主人公就是因为着迷于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选择留在深圳。来自意大利的孔韦尔蒂诺教授的专业是研究水文生态系统,深圳有湿地、河流、湖泊和海洋,他把生态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制成了动态的地图。
孔韦尔蒂诺评价深圳是一座迷人的生物多样性之城。这里有许多独特的物种和湿地生态系统。这里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和机遇,这是吸引他留在这里的原因。
位于深圳湾东北岸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品格,既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中,也闪耀在每个国际创新者眼中的归属感里。
四十五载风雨兼程,深圳的故事从未缺少记录者。从速度深圳到温度深圳,从经济标杆到民生样本,四十五载风雨兼程,深圳早已超越“经济特区”的单一标签,成为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和民生发展的立体标本。它是一把标尺,丈量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承诺如何掷地有声;它更是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不光是数字增长,而是有温度、有质感、可感知的发展。
愿每位读者都能透过这些文字,触摸到一座城市与一个国家共同成长的脉搏,在新时代的“春天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坐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丛书(共7册),新华出版社
来源: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