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观察|信阳集体林改“变奏曲”:唤醒青山生金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9:24 2

摘要:“大学毕业入职仅半年,我月工资已5000多元啦。”仍显腼腆的聂鑫笑着说,他不仅不再向父母要钱,时常还给读书的弟弟买礼物,刚又换了最新款的手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

秋染信阳,群山斑斓,光彩迷人。

8月29日,信阳文新茶村内游人如织。茶乡小伙儿聂鑫,像头欢快的小鹿穿梭其中,为游客端茶送水、答疑释惑。

“大学毕业入职仅半年,我月工资已5000多元啦。”仍显腼腆的聂鑫笑着说,他不仅不再向父母要钱,时常还给读书的弟弟买礼物,刚又换了最新款的手机。

“文新茶村已让200多个像聂鑫一样的年轻人,有了稳定工作、点燃了生活梦想。”被茶山吸引的茶村副经理万桢说。

林改催生新“网红”(刘宏冰 摄)

“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唤醒了茶山,催生了文新茶村,并使其成为信阳最红景区之一。”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感慨道。

信阳是林业大市,全市687万亩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91%。为唤醒沉睡的绿色资产,让山林活起来、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结合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信阳承担4项国家和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确定13项市级试点,为河南乃至全国集体林改破局探路。

金融赋能,变沉睡资源为流通资本

集体林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让沉睡的绿色资源变成流通资本,是集体林改必须破解的难题。

承担林权投融资机制试点的浉河区,通过成立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创新林权评估与抵押贷款模式,把林权变成带动发展的“活资产”。

率先受益的信阳文新茶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融资1000万元,升级打造4A级旅游景区,实现从单纯种茶到茶旅融合的跨越,成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的示范窗口。

茶山变成旅游区(刘宏冰 摄)

享受到改革红利的,还有光山县新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事业有成的陈功斌,2016年返乡创业,在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融资政策支持下,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流转荒山种油茶1.2万余亩。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油茶林中套种茶叶、中药材,间种小林果和苗木花卉,养殖肉牛、大白鹅,化解了油茶种植投入大、见效慢的风险。

光山县通过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林权网上竞价、线上交易。组建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权信用担保抵押贷款,争取国开行3.4亿元融资授信。

“随着油茶挂果逐年增多,企业利润也逐年增长,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光山县林业局副局长王树生表示。

今年3月,汲取各地林改试点经验后,《河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了“财政引导+金融创新+政企协同”的模式,推动健全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开发林业金融产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场村联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沿着曲折陡峭的盘山公路,登上商城县磨盘山村,去年11月开业迎宾的百美村庄·磨盘山村精品民宿,如今一房难求。

“这里山高林幽、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游客来了都不想走。”民宿主理人叶柳,端来香气四溢的商城高山茶,乐呵呵地说。

林幽村古磨盘山(刘宏冰 摄)

商城是河南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有集体林地186万亩,森林覆盖率60.6%。盘活山林资源,发展高效生态林业经济是必然选择。

“黄柏山林场为村里争取国家电投集团定向捐赠1500万元,让已凋敝的村庄焕发了新生。”磨盘山村党支部书记李俊说,在此基础上,县财政又配套1700余万元,提升道路、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让百美村庄·磨盘山村惊艳面世。

“游客多了,山里的茶叶、蜂蜜、葛根粉,还有菜园里的蔬菜都不愁卖啦。”叶柳笑言,不少像自己一样搬下山的村民又回来了,几家久不住人的老房子,也修葺一新开起了新民宿。

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黄柏山林场走开“国有林场+”发展模式,通过场村联营、合作经营、流转经营等方式,吸纳周边行政村的4.2万亩集体林地,培育森林资源,争取林业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民宿、林宿等旅游经济持续爆火。

天池小院“森呼吸”(刘宏冰 摄)

“场村联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让生态宝库更丰富、森林氧吧更醉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生共赢。”黄柏山林场场长丁大军透露,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已出台,上级审批实施后,将更好惠及联营村组和林农。

承担国家“场村联营”试点的新县林场,则联合周边林农发展林下养蜜,成功打造“连康金兰”土蜂蜜品牌广受追捧。

4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介绍《方案》时表示,将在商城、栾川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基础上,逐步适度扩大集体林试点范围。鼓励国有林场发挥技术、管理优势,通过承包、托管、合作等组织形式,牵头周边集体林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任务。

如今作为全市试点,商城县正积极推进辖区4个集体林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带动更多零散集体林地入局受益。

产业激活,变单一生产为融合发展

驾车从沿大别山高速殷棚站出来,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光山县神山岭。这里青山连绵、田园洒金,山坡上桃林葱郁,低洼处绿水盈盈。一幢白色积木式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竟然车水马龙,游客盈门。

“春花漫山香,夏宿享清凉,秋果枝头挂,冬寒沐温汤。光山神山岭,四季好康养。”迎来的光山县神山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静笑着说。

青山绿水神山岭(受访者供图)

带我们边走边看,刘静话语里透着对故土的热爱。2016年夏,从殷棚乡易凉亭村走出去的杨斌厚、杨锋父子,怀揣在外打拼所得和回报桑梓的深情,回乡领办坤瑞生态园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山6000多亩,植树播绿、种茶种药,打造田园综合体。

“去年在国土资源部门帮助下,我们在这里打出了富含氟、硼、偏硅酸等矿物质的温泉,正在兴建森林温泉康养酒店,年底就能营业啦。”指着松林掩映处在建的温泉泡池,刘静兴奋地说。

在建的森林温泉酒店(规划图)

从植树造林到发展林下经济,从打造田园综合体到建设森林温泉酒店,从发展森林康养到森林生态旅游,刘静一家找到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富民新路。

信阳市林业局局长吴国庆表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森林康养最宜人(刘宏冰 摄)

与信阳文新茶村咫尺之隔的郝家冲村森林康养基地,通过流转集体林地经营权,将分散的林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出集旅游观光、森林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023年7月成功入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名单,成为独具信阳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7月29日至30日,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在信阳召开。与会代表走进郝家冲村森林康养基地、文新茶村等集体林改创新示范点,看到了信阳深化集体林改的显著成效。

林权融资从艰难走向顺畅,林业经营从分散走向规模,林业产业从单一走向融合,信阳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让687万亩林地焕发新活力,正朝着“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的目标阔步迈进。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