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韶山重逢:毛主席怒怼干部,执意会见被划富农的堂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22:15 2

摘要:坐进招待所的会客厅,他环顾四周,和儿时玩伴、老邻居一一打招呼,眼里满是笑意。可聊了一会儿,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问:“我堂弟碧珠怎么没来?”

1959年6月,韶山冲的早稻刚抽穗,田埂上的野草带着露水。阔别32年的毛泽东,终于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车队缓缓驶进松山招待所,门口早已挤满了等候的乡亲。毛泽东走下车,笑着和老人们握手,问长问短,乡音依旧亲切。

坐进招待所的会客厅,他环顾四周,和儿时玩伴、老邻居一一打招呼,眼里满是笑意。可聊了一会儿,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问:“我堂弟碧珠怎么没来?”

这话一出,陪同的当地干部们瞬间变了脸色,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开口。毛泽东见他们支支吾吾,又追问了一句:“毛碧珠呢?他不在韶山吗?”

终于有个干部硬着头皮小声说:“主席,碧珠他……他被划为富农了,按规矩,没敢让他来。”

毛泽东一听,眉头立刻皱了起来,语气也严肃了:“是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堂弟,还能害我不成?你们马上把他找来!”

干部们不敢再迟疑,赶紧派人去毛碧珠家。此时的毛碧珠,正在自家的菜园里浇菜,66岁的人,背有点驼,手上布满了老茧。

听说主席要见他,毛碧珠愣了好一会儿,手里的水瓢都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手,跟着来人往招待所走,脚步有些慌乱。

一进会客厅,毛碧珠就看到了坐在中间的毛泽东。32年没见,当年意气风发的堂兄,如今也已是满头华发。他张了张嘴,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毛泽东站起身,快步走过去拉住他的手,仔细打量着:“碧珠,真是你啊!这么多年没见,老喽。”

毛碧珠眼眶一热,声音有些哽咽:“主席,我……我也想您啊。”

两人挨着坐下,毛泽东拉着他的手没松开,问起他这些年的日子:“家里怎么样?孩子们都还好吗?”

提到家里,毛碧珠的头低了下去,语气也沉重起来:“唉,儿子远翱早几年就没了,家里就剩我和老伴,还有个小孙子。”

毛泽东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又问:“现在过得还宽裕不?划了富农,没受什么委屈吧?”

毛碧珠赶紧摆手,小心翼翼地说:“还好还好,村里没把我当真正的富农看,平时出工、分粮,都没太为难我们。”

毛泽东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窗外的稻田上,缓缓说:“这个富农成分,我看是可划可不划。当年家里那点田,也就是够糊口,算不上真富农。”

在场的干部们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毛泽东又转过头问毛碧珠:“种了多少地?有没有牛?农具够不够用?”

毛碧珠一一回答:“种了三亩多水稻,还有半亩菜地。村里有集体牛,农具也能借,就是年纪大了,干重活有点吃力。”

毛泽东听了,对旁边的干部说:“碧珠年纪大了,家里又没壮劳力,你们平时多照看照看,别让他干太重的活。”

干部们连忙答应:“您放心,我们一定安排好。”

两人又聊了些儿时的往事,说起小时候一起在池塘摸鱼、在山上砍柴的日子,毛泽东不时笑出声来,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毛碧珠也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多了起来,讲起韶山这些年的变化,讲起乡亲们的生活,语气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盼。

不知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毛碧珠怕耽误主席休息,起身要走。毛泽东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递了过去:“这个给你,留个纪念。以后有什么困难,就跟村里说,别不好意思。”

毛碧珠双手接过钢笔,紧紧攥在手里,眼泪终于掉了下来:“谢谢主席,谢谢您还惦记着我。”

送毛碧珠出门时,毛泽东又叮嘱干部:“对待群众的成分划分,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别让老实人受了冤枉。”

当天下午,毛泽东在村里走访时,又特意问起了成分划分的情况,反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搞绝对化。

后来,村里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审核了毛碧珠的成分,虽然没正式更改,但在实际待遇上,和普通社员没了区别。毛碧珠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毛泽东回到北京后,还特意让秘书给韶山公社写信,询问毛碧珠的生活情况,叮嘱他们多关心困难群众,把政策落实到位。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没有忘记普通群众的冷暖。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成分划分这样的具体问题上,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干部们最初的做法,反映出当时部分基层工作中存在机械执行政策的倾向,而毛泽东的态度,及时纠正了这种偏差,体现了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这种实事求是、心系群众的精神,不仅在当时温暖了毛碧珠的心,也成为后来我们党开展工作的重要准则,提醒着各级干部始终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文献来源:《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韶山志·人物篇》(韶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毛泽东回韶山》(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毛泽东韶山之行档案资料》(湖南省档案馆)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