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
沙绿企兴文永续
暖城青年赋新能
北化实践队赴乌审旗开展实践
SOCIAL PRECTICE
践嘱托赴乌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团委联合各院(系)开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社会实践,立足首都,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京津冀,推出四项行动,团结带领北化学子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要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嘱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七匹狼”实践队主动对接鄂尔多斯市团委、乌审旗团委、伊金霍洛旗伊程文旅集团等单位,在乌审旗团委刘勇书记、文旅集团工作人员王飞的指导下,于7月21日至26日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开展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带着“探寻绿色转型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行走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穿梭于现代化工厂与古老村落之间,不仅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当地文化,更通过实地调研形成针对性建议,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黄沙染绿:书写生态治理的“愚公传奇”
为切身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指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队员们前往牧区大寨博物馆及毛乌素沙地生命共同体科研中心,领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
在牧区大寨博物馆,队员们以不同生态建设阶段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比对治沙前后的照片、解读历史档案资料,梳理出乌审旗生态治理“三个阶段”的演进逻辑和“三种模式”的实践经验。在讲解员的讲解下,队员们系统还原了宝日勒岱书记带领群众推沙造林的场景,深刻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并录制《生态治理精神传承》宣传视频,用镜头展现治沙历程,以此呼吁将治沙故事融入青年思政教育。
转战毛乌素沙地生命共同体科研中心,队员们针对“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深度调研。通过与讲解员交流,队员们详细学习“改良土壤和选育耐旱品种”的技术模式,实地观察沙蜥、沙冬青等特有物种标本,亲身印证生态系统的悄然复苏。基于调研内容,实践团录制《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技术》宣传视频,发扬沙地愚公精神,展现毛乌素沙地在构建生命共同体过程中走出的特色之路。
黑金蜕变:激活企业转型的“创新引擎”
为亲身体会“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的转型路径,队员们前往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了解传统能源产业如何实现新的转变。
01
宝丰新材:智能减碳树标杆
带着“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的可行性”调研问题,队员们走进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重点考察智能化车间的运行机制。队员们通过展厅内的各种数据和产品,发现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备烯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数十万吨,看到“科技+环保”的澎湃动能。在中央控制室,队员们与北化校友深入探讨反应原理、远程操控等工艺流程,进一步了解利用“风光互补”可再生能源发绿电制取绿氢,直供化工装置进行协同生产的创新工艺路线,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以氢换煤、减碳增效。
02
中天合创:链动创新育人才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等重要指示精神,实践团来到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队员们聚焦“煤炭—化工—电力”循环产业链,了解美国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等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作为材院学子,队员们重点关注企业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聚乙烯、聚丙烯塑料产品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场景,探寻化工材料融合之路。与党委组织部王雪莲交流后,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文脉常青:浇灌民族文化的传承之根
为响应“青年要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的号召,队员们前往巴音希利嘎查村寨和嘎鲁图沙沙滩村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并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村寨展民族之美,青年焕文脉新生
来到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巴音希利嘎查村寨,实践团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亲身体会当地游牧民族特色文化。作为鄂尔多斯细毛羊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村寨却面临着细毛羊养殖文化、传统游牧文化的传播困境。针对这一难题,队员们提出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宣传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让村寨能够走出去传开来。此外,实践团还拍摄《嘎查村传统文化》宣传视频,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让少数民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既守得住本真,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农耕馆藏百年史,沙沙滩村传文化根
嘎鲁图镇沙沙滩村农耕文化展览馆里,300余件农具勾勒出百年农耕变迁。该展览馆由沙沙滩村“农家庄庄主”马跃斌先生打造而成,希望通过展示乌审旗农耕文化的变迁历程,来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展览馆系统性的展示了传统农具、工匠工具、生活用具、文化娱乐用具、陕北民俗泥塑、书法、现代农具七个部分,从而让大家了解鄂尔多斯农耕文化发展过程的“缩影”,进而更好的解读鄂尔多斯农耕文化。
服务暖心:编织基层治理的“幸福纽带”
为践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根本立场,乌审旗在社区文化建设上也下了“大功夫”。队员们前往社区与实践中心,感受社区治理的丰硕成果。
乌审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别从旗情概况、书香乌审、走进乌审、历史文化等版块进行功能设置和展示。这里活动鲜活:民歌汇上草原调引孩童跟唱,羽毛球在空中划出弧线,乒乓球台旁老少对决,喝彩声此起彼伏。全旗“四级”实践网2024年开展千余场志愿服务,把温暖送上门。这座2018年建成的“精神家园”,整合了基层服务资源,像本鲜活的“百科全书”,展示着旗情、历史文化与文明创建成果。
类似的温暖同样也在文苑社区、苏里格社区以及南丁社区中流动。社区内的设施齐全,健身房、自习室、会议厅、多功能教室等应有尽有,让居民们“足不出户”也能体验多样的生活。在社区中,队员们还开展了两场主题为“实验游乐园:化学变出大精彩”的科普宣讲活动,影响超五十名同学。这场“演示+动手”的科普实践,成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了化学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沃野新篇:注入农牧创新的“智慧基因”
为落实“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的科学指引,乌审旗也同时发展特色农牧业。队员们前往神水台村和肉牛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园,去深入感受让农民挑上“金扁担”的发展路径。
01
村绘新景:党建赋能,青年献策
在神水台村,队员们跟随驻村书记李文冠考察土鸡养殖基地、稻田及文旅产业区,详细记录“融入式党建”的具体做法,以及“五融五促”如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和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作为全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如今的神水台村却受限于交通不便、资金短缺,面临产业发展受阻的难题。因此实践队与李书记在参观结束后针对村庄发展现状召开座谈会,提出“商业化+生态化”融合发展建议,依托山水田园等资源,开发徒步、农耕体验等项目,配合原有的游乐场、商业街,在保留“野趣”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
02
肉牛产业园:科技赋能,助牧增收
在肉牛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园,“乌审黑牛”正啃食着精准配比的饲料。园区采用“户繁企育”模式,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回收牧民犊牛,带动500余户增收。同时“认养一头牛”项目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消费者可实时查看肉牛生长。在机械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产业园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在推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让草原牧歌与现代科技共鸣!
座谈共话:汇聚青春智慧献良策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结合研学见闻以及专业知识,与共青团乌审旗委员会副书记郭贵利及乌审旗返乡大学生们齐聚一堂,用青春视角共话乌审发展。大家畅聊用短视频推广非遗、以专业反哺基层、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创产品等话题,从自身视角提出独到建议,为绿色乌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座谈会后,旗委人才办高伟杰还为学子们详细解读乌审旗人才政策,进一步坚定了学子们服务绿色发展的信心。
青春笃行:描绘实践报国的宏伟蓝图
七匹狼实践队
六天的“暖城青年行”,如同一部写在乌审大地上的立体教科书。这部教科书昭示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需要代际接力解答的辩证命题;文化根脉的守护也绝非静态的保存,而要在创造性转化中赢得新生。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星辰大海中,每一个“乌审旗样本”都是破浪前行的微缩引擎,每一代青年的躬身实践都在为这艘巨轮添加新的铆钉。
经过本次实践,“光氢聚能,绿动暖城”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践队员们在乌审旗的广阔天地中交出的一份沾沙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青春答卷。同时,队员们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躬身实践的青春行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