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均亩产1201.1公斤!”8月29日,宣汉县峰城镇龙泉村玉米百亩攻关方测产现场,经过对3块田地共11.52亩玉米的收获测产,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凡磊计算得出这一数字。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文/图
“平均亩产1201.1公斤!”8月29日,宣汉县峰城镇龙泉村玉米百亩攻关方测产现场,经过对3块田地共11.52亩玉米的收获测产,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凡磊计算得出这一数字。
所谓“百亩攻关方”,即小面积进行产量突破攻关试验的地块,可叫“高产试验田”。1201.1公斤的亩产水平,比去年高出183.15公斤。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这在全省山地玉米高产试验田中位列第一。
这份亮眼成绩并不意外。峰城镇是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峰城经验”的发源地。2024年8月底,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推介会在这里召开。
手握全省山地玉米高产试验田亩产纪录,宣汉怎么做到的?
峰城镇玉米百亩攻关方。
手握高产纪录 专家31年耕耘
宣汉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峰城镇的这块玉米高产试验田,海拔1100米左右,是向阳坡地。
“这对种植玉米有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说,高海拔为玉米生长提供了“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病虫害轻”等优势自然条件,向阳坡地则有助于植株林通风透光。“两项条件叠加,玉米的光合效率和产量形成能力更强。”
测产现场。
地理特性优势,在其他地方也得到验证。
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凉山州和其他一些盆周山区,玉米高产试验田也有上千公斤的亩产水平,但“比峰城镇还差一点”。
比同类地方高出的一点,来自专家31年在这片区域的持续耕耘,是不断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和完善种植配套设施的成果。
测产现场,记者见到的突出现象是,玉米植株比一般地块密集不少。这是采取的合理密植技术。“测产的3块地,亩均株数6500株以上,山地群众一般每亩种3000—3500株。”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肖红介绍。
采用合理密植技术的玉米地。
密植之后,整齐生长才是关键。
多年的试验,专家得出了增温早育、地膜覆盖、合理增密、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栽培技术经验。再配合高产良种,专家们总结出“良、早、密、肥、防”的山地玉米高产技术。
龙泉村玉米种植大户苏中华,是这片高产试验田的业主。他说:“产量高,抛开劳务开支、土地流转费等成本,估算亩均利润500元以上。”当天,一辆货车停靠在地边,将按1元/斤的价格把玉米粒拉走。
在苏中华计算方式中,有一项重要成本没有被纳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5名专家常驻这里,从耕地到收获的全过程都有技术指导。他们住在高产试验田附近的专家公寓里。“专家比我们还辛苦,一天到晚泡在地里做科研,他们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办,撇脱又放心。”苏中华说。
今年,这个高产试验田选择了3个紧凑型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此外,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这里进行了10多个品种的同田对比试验。“继续征集高产高抗品种,把高产推向新高度。”肖红说。
玉米收获机正在作业。
由点到面推广 农机农技融合
高产,从点位走向大面积,才是攻关的目标所在。
从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栽培专家进入峰城镇开展高产攻关以来,31年的示范带动和推广,帮助宣汉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从1995年的238公斤增长到去年的540公斤,实现了从“专家产量”到“大田产量”的跨越。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宣汉县的亩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春芹看来,进一步大面积提高单产,首要的是转变群众思维。“群众喜欢大穗型品种,植株密度低,亩产提升不上来。其实,只要亩产量高,玉米棒的大小没有关系。”
2020年以来,宣汉在全县37个乡镇(街道)均打造了玉米高产示范田,开展“千名农技人员蹲点包片”行动,就近示范和指导群众,推进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像峰城镇龙泉村这样的玉米高产试验田,今年第一次从山地走向了平坝。刘春芹说,在海拔400多米的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打造的试验田,亩均植株4500株,而当地群众一般亩种2600—2800株。“8月上旬邀请省级专家测产验收,亩产909.5公斤,验证了平坝地区适当增密是可行的。”
采用合理密植技术的玉米地。
从良种到良技,推广机械化种植成为宣汉攻关高产的新抓手。
4月,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单粒精量玉米播种机在这里进行熟化试验。“往年采取的单程机械化(机耕、机管、机收),今年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苏中华直言,机播在粒距和播深两方面比人工有优势,同时劳务成本节省三分之二。
刘春芹说,宣汉将通过推行“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和农技深度融合,带动全县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