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河南郑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第二日,河南数字出版展区人气飙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打造的“我们的经典”沉浸式神话研学一体化活动空间,迎来了数位国外参展嘉宾。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内,“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吸引
8月29日,河南郑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第二日,河南数字出版展区人气飙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打造的“我们的经典”沉浸式神话研学一体化活动空间,迎来了数位国外参展嘉宾。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内,“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吸引着一拨拨小读者前来。
在中州古籍出版社打造的“我们的经典”沉浸式神话研学一体化活动空间,国外参展嘉宾观摩体验。
瑞坦舒·辛格
印度Xact出版集团的海外主管瑞坦舒·辛格先生,在“山海XR体感幻境”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在工作人员向他介绍完《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和《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两本XR融合出版物后,他当即留下名片,表示想要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我想让印度的小孩看到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他说。
里卡多·阿尔梅达
“我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逛完整个展会,我发现这里的文学环境和葡萄牙的完全不同。”和瑞坦舒·辛格一同来体验的里卡多·阿尔梅达,来自葡萄牙的一家出版公司。他告诉记者,他此前并不知道《西游记》这本书,也不知道“悟空”这个神话形象,这次体验是他在书展上仅有的一次“深度沉浸式体验”。
“我想我回去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新渠道,把不同种类的中国文学引入葡萄牙。”里卡多·阿尔梅达说,“我可以作为双方合作的‘桥梁’。”
据介绍,葡萄牙文学虽然相对小众,但其独特性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著名作品有葡萄牙国宝级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有碎片式随想体小说《惶然录》(或《不安之书》),也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复明症漫记》等。
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内,“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吸引着一拨拨小读者前来。
活动现场体验拼装明代宫灯
“妈妈,我的泥咕咕画完了,你看看怎么样!”8岁的郑子昱举着刚完成的泥咕咕,手上沾着未干的泥巴,语气里满是骄傲。他的妈妈王女士正钻研着自己眼前的泥咕咕,一笔一画地描补着翅膀上的花纹,此时已是下午4点多,周围体验泥咕咕的观众早已散去,母子俩仍在耐心打磨作品。
“逛展就得慢下来,才能品出味儿。” 王女士笑着说,家住二七区的他们一早开车赶来,原本以为数博会“和科技馆差不多”,却被这场“能动手的文化体验” 惊喜到,“孩子平时在一家阅读书屋上课,老师推荐了这个展,来了才发现不只是孩子喜欢,我跟着做手工、看古画互动,比孩子还投入”。
郑子昱手中的泥咕咕,并非普通玩具,而是源自河南浚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红胶泥为原料,捏制成小鸟、十二生肖等造型,焙烧后上色,吹响时能发出“咕咕”声。
“以前买过现成的泥咕咕,吹两下就放抽屉了,但这次自己动手,从揉泥、塑形到上色,每一步都有意思。”王女士回忆,孩子完成作品后认真地说:“妈妈说,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让她格外触动。
这场泥咕咕体验,源自文心出版社打造的非遗课程《泥咕咕奇遇记》。该课程共14节课,重点围绕泥咕咕制作流程中的“捏制”和“彩绘”技法展开教学。通过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系统体验斑鸠、燕子、公鸡等泥咕咕经典造型的捏制及彩绘过程,还可以学习简单的人物捏制,并运用传统的泥咕咕纹样,如菊花纹、水滴纹、孔雀尾纹等,完成书签、团扇、纸盘、宣纸、海报等创意绘画作品。
这样的文化体验,让王女士十分欣赏:“光干巴巴地讲,孩子可能记不住,之前也买过,但吹两下就放那儿了。亲手做一做,印象就会更深刻,变成他心里的文化印记。”
“我是神探!”12岁的方云喆在任务手册上郑重写下这句话,手册上已贴满6枚“密探勋章”。旁边,11岁的刘承志正认真听讲解、看视频,试图找出下一个线索。
《韩熙载夜宴图》密探行动沉浸式研学课程现场
这是河南美术出版社打造的《韩熙载夜宴图》密探行动沉浸式研学课程现场,孩子们化身“密探”,穿越到这幅传世名画中,寻找线索,解开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秘密。
“太烧脑了,但特别有意思!”方云喆说,他以前从不知道《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更没玩过“在古画里破案”的游戏,“我们分成谜案推理组和器物解谜组,推理组要根据画里的细节回答问题,还要找隐藏在画面里的符号。上课的时候根本不会跑神,全程都在思考,感觉自己真的在南唐当密探!”
据了解,这一研学课程源自河南美术出版社的“读懂中国画”丛书,核心是让孩子“走进古画、读懂古画”,用“深入韩熙载府邸的一次密探行动”作为剧情主线,带领孩子们一起穿越回那段五代十国的纷繁历史。推理任务则结合画中故事设计,通过“听乐辨主”“观舞辨帽”“休憩探衣”“管乐清吹”“宴散送别”五大幕让孩子深入认识这幅画作,并借此掌握礼仪、乐器、服饰、舞蹈等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体会这幅画独特的叙事魅力。
体验结束后,刘承志、方云喆纷纷感慨:“如果将来语文课、历史课都能这么上,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因体验反响热烈,郑子昱和妈妈在制作泥咕咕之前,就当场预约了次日的“夜宴密探”活动,打算第二天一早再来逛展,当“密探”。
“像玩橡皮泥,但更有成就感!”6岁的郭蔓趴在桌子上,右手拇指和食指紧紧捏着镊子,将红色纸浆一点点贴在白色底板上,要完成一幅 “苹果图”。桌子的对面,几个小朋友正在拼装明代宫灯。当内置灯泡亮起,暖光透过纸灯上的花纹洒出来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哇”的惊叹。
“妙纸生花”纸文化创新传播项目体验现场
这些有趣的体验,都来自河南物资集团研发的“妙纸生花”纸文化创新传播项目。自8月28日大会开幕以来,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前来体验的孩子是络绎不绝。
该项目以“纸文化”为魂、“纸艺实践”为体、“环保再生”为翼,串联起从商代到现代的纸文化历史:用瓦楞纸仿制竹简,让孩子拼接后排序古诗,感受“无纸时代”的文字载体;在学习传统造纸术后,亲手制作可书写诗句的风铃;拿起唐代宣纸扇作画,体验古人的 “扇面文化”;将宋代首张钞票“交子”改编成文创,在玩乐中了解古代金融知识。
“我们不仅讲‘过去’,也讲‘现在’和‘环保’。”活动现场,项目团队工作人员王雪介绍,课程中专门设置“利旧与再造”环节,引导孩子用废旧纸张创作,比如拼搭榫卯结构的小家具,制作立体铅笔盒,用废纸浆捏制手工艺品,“既拓展了孩子对纸张功能的认知,也传递了环保理念。”
据了解,前期“妙纸生花”课程已在平顶山叶县、舞钢及黑龙江省嫩江市等多所学校开展试课,覆盖超1000名学生,反馈格外积极。此外,项目还通过展会、海外合作(如悉尼、伦敦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出单品材料包,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元素融入其中,让纸文化走出课堂、走向更多场景,备受推崇,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销往悉尼、伦敦等地。
此次“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的火爆,正是出版豫军探索以课程活化图书内容的缩影。在数博会主论坛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课程作为活化内容的载体,为出版人提供了全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路径。它是有数智支撑、有场景构建的内容新形态,既可以满足受众知识服务的需求,也可以实现情绪价值,服务文旅研学,提供创意源泉。
从非遗泥咕咕到纸浆画,从“明代宫灯”到“南唐密探”,这里不再是传统的“看展”模式,而是化身充满趣味的“文化游学营地”。出版豫军以“图书+课程+文创+游戏”的融合形式,为读者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体验乐趣的文化盛宴。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