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露天草庐的在他口中一直是陪着大家的当牛做马的每天书写字画的日程,被外界的力量拔除,无形中也解放了沈巍,再也用不着像一个打卡考勤的勤勉的上班族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自由地到处散心游逛了。
白鹤的沈巍草庐的泯灭,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沈巍的斗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正是他的这种内心情结的外露。
露天草庐的在他口中一直是陪着大家的当牛做马的每天书写字画的日程,被外界的力量拔除,无形中也解放了沈巍,再也用不着像一个打卡考勤的勤勉的上班族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自由地到处散心游逛了。
如果露天草庐仍然安然无恙,那么,烈日下的高强度的劳作,依然是每天白鹤镇的一个震动互联网的奇怪焦点。
现在终于用不着了。
沈巍在8月29日开启了自由行模式,一大早,他在习惯地聚集起的主播的关注下,乘上车子,消失在白鹤的街道上。
这一天是乞巧节,也在传播中被广泛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但沈巍并不认同这个节日的情人节本质,不过,这个节日里,还是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情感的那么一种美好的向往。
沈巍也在这一天,有意无意地将他的行程,定位南京。在他的口中,南京的晓晓,是他的当仁不让的女神。
选择这样的日子,是特意还是巧合?
其实,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南京之行,更像是沈巍的一次精心的布局,让他的出行,也传播着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输出,就像他之前在露天草庐里输出他的书法与绘画,输出它的知识与文化一样。
沈巍一行,首先来到了无锡的梅里。
最近,很奇怪的是,单位里突然发给了我一本书,名叫《斯文江苏》。我奇怪的是,办公室里只发给我一本,我还问了发书的人,这书发了谁?匆忙中,她只是说,这是发给了客户经理。
但办公室里的同事,都是客户经理啊,怎么就我有了这一本呢?
因为沈巍去了无锡梅里,我赶快翻开了这本2025年2月首版、2025年8月三印的书,其中第八讲,是“解码无锡千年文脉”一章,第三节的标题“悠久吴文化”,就重点介绍了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梅里更是吴文化的起源地——勾吴国的诞生地。
沈巍带领着主播们前往的地方就是“泰伯庙”。
从上海到南京,必然经过无锡,但沈巍看似顺道而行的梅里一游,却似乎是对他最近沈巍露天草庐被捣毁的一次反思。
走近“泰伯庙”,沈巍告诉我们,泰伯从陕西来到东部地区,是出于一个“让”的动机,可以说,“泰伯庙”竖起的是一个儒学文化大加倡导的“让”字。
但正是这个“让”的遗失,导致了沈巍草庐触犯了底线,被连根拔除了。
沈巍有感而发道:“今天我们无时不说‘让’,但越说‘让’越‘争’”。
在“泰伯庙”,沈巍更像是在申说着,正是这种“让”文化的欠缺,才使之前一直按部就班的露天书写作业遭遇灭顶之灾。
此刻,行走在“让”文化的纪念地,沈巍提拎着的却是露天草庐里发生着的层出不穷的标本,展示着那种鸡毛蒜皮争吵中的滑稽与丑陋。
在历史的殿堂里,现实中的那些违悖中华认知的人性的劣根性,被沈巍披揭出来。
他像一个陪着大家玩的舞者,小心翼翼地喊着小心,但是,身边的狂欢者压根儿听不进他的警醒之语,听任内心的私欲泛滥,终于压翻了沈巍站着的平衡木,于是整个露天草庐陷入灭顶之灾,而他看着一地鸡毛的残迹,他想说的是:我可以完身而退,而你们还能玩啥?
没有沈巍的白鹤的露天草庐,陷入了空洞与迷茫。
当沈巍在“泰伯庙”露出身影的时候,一场“长三角追沈记”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开始激情上演。
被抛离下来的主播,开始了紧急的向“泰伯庙”靠拢,上海到无锡的高速上,上演了“速度与激情”,只是为了追上他们不能失去的“中心”。
沈巍对未来的隐藏行踪的外出之举,有着他的明确的定性,他说,就是一两个人,悄悄地走走看看,不要有任何人来打扰。
但是,他稍露一点行踪,他的身后,便掀起了一场对他的跨地域的追踪与围猎。
一场行走的游戏被一种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操纵着,自行上演。
这股追踪的潮流,一直汇聚到南京的傅抱石纪念馆,方才完成了全部的集结。
沈巍是不是感到一种无奈?
本来南京之行,是他的一次私密之行,是他对他的女神晓晓的一次“鹊桥会”,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蜂拥而至的主播,让他的私密之会,成了一场公路片大戏。
而这种对沈巍私人空间的侵入,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常态。比如,沈巍闭门参加邀约,就有主播破门而入,也想成为座上宾,那一次“上海小鲸娱”传媒的一次宴请,就闹得不可收场,陷入僵局,不可思议的是,“上海小鲸娱”显现出惊人的和稀泥的本领,立刻让“上海小鲸娱”的一位主持人当场献舞,转移餐宴上的争位的尴尬。
而沈巍与网红书法家晴书的一次聚会,也被各路主播破防闯入,引发了连带着沈巍都被“出更”带走的喜剧性场面。
我们看到,沈巍有时看起来很严厉,拍桌子、扔镇纸、甩手机,怒发冲冠,横眉立目,但他在做这一动作的时候,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看不出他的狠与绝决,所以也养成了身边主播视而不见、见怪不怪、置若罔闻的一种应对态度,尤其是事过之后,沈巍会以一种咀嚼的味道,回顾他的愤怒,更使他的怒气爆发沦为徒有其表。
因此,沈巍多次声称他讨厌有人跟着他,干扰他的行踪,但当真的主播们闻风而动包剿上来,他更像是一个收养流浪猫的小姑娘,对围绕着脚边的猫迷露出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的神情。
今天,那些追随着他的主播,追上他的踪影,甚至把耳麦别在他的袖领上时,他根本没有给予他们以一种呵斥,反而宽宏大量地带着他们,一直带到他与他的女神晓晓相约的咖啡馆。
沈巍在有女神出现在身边的场合,表现出了弥漫着笑意与温柔的特有姿态,这意味着,围绕着他的主播,可以对他上下其手,为所欲为。
所以,很多情况下,沈巍更像是上海人的一个异类,而这反面的意思是,他是一个最具亲和力的上海人,一般上海人的那种地域性的优越感,在沈巍身上看不到一丁点。
在沈巍会见女神的厅堂里,沈巍看到玻璃门外还有其他主播,他招手让他们进来,当看到一位有着俄罗斯血统的女主播进来的时候,他特意招呼了这位女孩,并向他的女神介绍了她。而晓晓脱口而出地说了一声:真漂亮,更像是对沈巍身边的珍宝的甄别。
正是这位少数民族女孩,今天也加入了追踪沈巍的战阵,而她被拉在了最后,独自打的,转了三次车,才追上了沈巍在无踢中转休息的一个午餐厅。见到沈巍,这位女主播几乎要喜极而泣。
而此刻,沈巍把这位女孩特意地隆重介绍出来,似乎忘却了他们对他的打扰,反而暗中有一种对他们的鼓动。
这就是沈巍的矛盾着的内心,一面有着他的严厉,但另一面有着他的温情。
严厉的时候,他以严厉的方式,推行那些在他身边失传的“让”文化,而他温情的时候,他又以爱护宠物般的一个不少地收拢着那些围绕着他的主播们,给他们以赞扬,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在他眼中的特别处,并且因为被他的点名而心花怒放,甚至在他吃饭的时候,他也没忘记外面那些偷拍他的主播,他不是赶走他们,而是让人把自己餐桌上的未曾吃完的烤鹅拿出去,给那些偷拍的小主播到隔壁美餐一顿。
沈巍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可以用不合情理来形容,而正是这种不合常理,也形成了他的特立独行的魅力,令他的粉丝趋之若鹜。
而在乞巧节这一天,他使对泰伯“让”文化的景仰与身边主播的温柔交织在一起,看似偶然,但更像是对乞巧内蕴与搬迁风波的一次巨大的立体的文化解读。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