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七夕节,提到七夕,你是不是满脑子都是玫瑰、巧克力和烛光晚餐?刷到朋友圈里各种秀恩爱的动态,是不是默认这就是个专门给情侣撒糖的日子?但你知道吗?这个被咱们过成“中国情人节”的节日,往前倒推两千年,跟爱情可没半毛钱关系!
又是一年七夕节,提到七夕,你是不是满脑子都是玫瑰、巧克力和烛光晚餐?刷到朋友圈里各种秀恩爱的动态,是不是默认这就是个专门给情侣撒糖的日子?但你知道吗?这个被咱们过成“中国情人节”的节日,往前倒推两千年,跟爱情可没半毛钱关系!
最初的七夕,其实是古人的“观星指南”,陕西靖边县渠树壕东汉墓里,挖出过一幅天文星象图,银河清清楚楚,牵牛星、织女星的位置明明白白。古人就是靠这“天上的日历”过日子,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全看星星的脸色。可以说,那时候的七夕,更像是个“农业丰收预警日”。
到了汉朝,七夕才算真正有了“节味儿”,而且主角是姑娘们。那时候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大升级:不仅有了“男耕女织”的人设,还加了“喜鹊搭桥,每年七月初七才能见一面”的情节。既然故事火了,习俗也跟着多了起来。最火的就是“乞巧”:姑娘们会在七夕晚上摆上水果、针线,对着织女星许愿,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手巧,缝衣服、做女红样样厉害。有的地方还比“穿针”,拿根线穿过七孔针,谁先穿过去谁就“得巧”,跟现在的“技能比赛”似的。
除了乞巧,汉朝人还会在七夕晒衣服、晒书。那时候没有烘干机,夏天潮气重,七月初七阳光足,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这一天曝晒衣服、棉被之类的,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到了今天,七夕成了大家公认的“中国情人节”,总有人说,七夕变味了,成了商家赚钱的工具,成了情侣秀恩爱的舞台。但仔细想想,古人过七夕,是对丰收的期盼,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情感的珍视。现在的我们,送玫瑰是表达爱意,陪家人吃饭是珍惜亲情,和朋友小聚是看重友情。这些本质上,不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吗?
来源:丹哥会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