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无数企业如繁星般闪耀,又有些如流星般消逝。它们的故事,是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曾经辉煌一时的长江挖掘机厂,探寻它从崛起到衰落的传奇历程,思考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工业往事,以及它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无数企业如繁星般闪耀,又有些如流星般消逝。它们的故事,是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曾经辉煌一时的长江挖掘机厂,探寻它从崛起到衰落的传奇历程,思考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工业往事,以及它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
时光回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出于国防安全和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考量,一场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在这场改变国家命运的建设浪潮中,泸州茜草坝这片土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为了承载时代使命的热土。
1964 年,来自抚顺挖掘机厂的 1357 名技术精英,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奔赴泸州茜草坝。他们怀揣着建设祖国大后方的坚定信念,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土地。彼时的茜草坝,还是一片荒芜,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只有简陋的居住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勇敢的建设者们,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迅速投入到长江挖掘机厂的建设中。
长江挖掘机厂的建设进程十分迅速,1965 年下半年正式开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到 1966 年 10 月初期工程便基本完工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泸州钢厂和二机厂的部分现有设施,巧妙地缩短了整体工期。尽管建设场地分散,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建设者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让这座现代化的工厂在茜草坝拔地而起。
1970 年 1 月,长江挖掘机厂全面投产,正式开启了它辉煌的征程。从这一刻起,它不仅肩负起了生产挖掘机的重任,还成为了祖国大西南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全面投产后,长江挖掘机厂一路披荆斩棘,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第一,逐渐成长为祖国大西南挖掘机制造领域的中流砥柱 。1978 年,长挖厂成功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全液压挖掘机,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标志着我国挖掘机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彰显了长江挖掘机厂强大的技术实力,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82 年,更是长江挖掘机厂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其生产的 WY160 型全液压挖掘机在兖州铁路的建设中大放异彩。在激烈的竞争中,WY160 型全液压挖掘机脱颖而出,成功承揽了 20 个标段,赢得了广泛赞誉 。它凭借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为兖州铁路的顺利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不仅是长江挖掘机厂产品质量的有力证明,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了兖州铁路建设,长江挖掘机厂的产品还广泛应用于众多国家重大工程,如矿山开采、港口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这些工程中,长江挖掘机厂的产品以其强大的挖掘能力、高效的作业效率和可靠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产品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长江挖掘机厂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对大西南挖掘机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著。它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汇聚泸州,还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它的引领下,大西南地区的挖掘机行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力量 。
在厂区建设方面,长江挖掘机厂也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工厂内陆续建起了食堂、澡堂、电影院、邮局、银行、医院、幼儿园、中小学、篮球场、职工俱乐部等一系列设施,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会 。职工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享受着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福利待遇也不断提升。
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长江挖掘机厂所在的茜草坝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泸州的小香港。夜幕降临,从工厂俱乐部和体育场传出的歌声与欢呼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激荡在每个居民的耳膜上。每隔几天,工厂还会组织放映露天电影,每当影片播放到精彩之处,观众们总会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声,热闹的气氛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独特的厂矿文化,不仅丰富了职工们的业余生活,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珍贵的回忆。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冷战的阴霾逐渐散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也汹涌澎湃,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三线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长江挖掘机厂也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踏上了变革与转型的征程。
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长江挖掘机厂开始探索民营化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2003 年 11 月,在原四川长江挖掘机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改制的基础上,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这一转变,标志着长江挖掘机厂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全新的姿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公司在巩固传统挖掘机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了抓钢机、抓料机、报废汽车拆解机等产品线,丰富了产品种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公司研发的 WZYL12 - 8 轮式抓钢机、抓料机,以其对场地损伤小、转场灵活、移动速度快、工作范围大、稳定性好等优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客户创富的好帮手 。
在市场拓展方面,邦立重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逐渐在大型矿山挖掘机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长江挖掘机厂的旧址也难以避免地被卷入了这股浪潮之中。曾经热闹非凡的厂区,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那些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厂房、设施,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尽管长江挖掘机厂的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它所孕育的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继续传承。许多 “厂二代”“厂三代” 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从小在厂区长大,耳濡目染着父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了他们人生的指引。
而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长江挖掘机厂的传承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开拓创新,继续在工程机械领域书写着辉煌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邦立重机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问题,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泸州市在茜草工业老厂区打造了 “1965 茜草工业记忆” 主题临展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着长江挖掘机厂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当年的生产设备、技术资料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长江挖掘机厂曾经的辉煌和三线建设者们的伟大精神 。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传承三线精神、弘扬工业文化的重要阵地。
长江挖掘机厂的故事,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变迁,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长江挖掘机厂,这个曾经闪耀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明星,虽已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成为历史,但它的光芒从未真正消逝。它的诞生是时代的召唤,它的辉煌是无数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的变革与转型则是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
从抚顺挖掘机厂技术骨干的千里奔赴,到在茜草坝荒地上崛起的现代化工厂;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全液压挖掘机诞生,到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屡立战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到改制后的邦立重机继续开拓创新,长江挖掘机厂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奋斗的激情与不屈的精神。
如今,虽然厂区旧址已被新的建筑取代,但 “1965 茜草工业记忆” 主题临展博物馆,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后人得以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三线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属于长江挖掘机厂,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铭记长江挖掘机厂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邦立重机等传承者们正肩负着使命,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进取,续写着工程机械行业的新篇章。相信在三线精神的鼓舞下,它们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精神力量,能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