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长在了树上?良品铺子道歉引热议,AI何时成了虚假宣传的低成本工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01:20 3

摘要:一款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上,花生果实居然悬挂枝头,违背了基本科学常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背后,暴露了快消品行业在宣传审核中的普遍问题。

近日,良品铺子因一张宣传海报,引发网友争议。

一款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上,花生果实居然悬挂枝头,违背了基本科学常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背后,暴露了快消品行业在宣传审核中的普遍问题。

花生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果实通常埋藏在土壤中发育成熟。而该海报却将花生果实描绘为悬挂枝头,与花生“落花生”的生物学特性相悖。

一、 花生上树AI闹剧,良品铺子道歉背后的品牌危机

1. ”花生上树“事件回顾

2025年8月,良品铺子在其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发布了一款“四粒红花生”的宣传海报。海报中的画面令人瞠目结舌:花生果实被描绘为挂在树枝上,类似果树上的果实;另一张图片则展示了类似玉米地的花生种植场景,并配有收割机作业的画面。这些画面显然违背了花生作为地下根系作物的基本生物学常识,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和嘲讽。

这一基础知识甚至在小学课本中就有介绍,却被一个全国性知名品牌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网友纷纷吐槽:“从设计审核到宣发全都没有常识”、“幸亏小时候种过花生,要不然就信了”。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2. 低级错误如何撼动高端品牌根基?

与2023年遭遇的"酸辣粉"公关危机不同,本次事件本质上是一次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而非产品质量问题。从表面看,这只是一次无关产品实质的"无害"宣传失误。

然而,这种反常识错误却可能对品牌造成更深层次的伤害。作为一个定位"高端零食"的品牌,良品铺子一直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专业、可靠、高品质"的形象。而"花生上树"这种低级错误,恰恰动摇了品牌专业性的根基,让消费者纷纷吐槽:"欺负人没见过花生?"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收集

3. 事件结果—良品铺子迅速道歉回应

尽管事件本身令人尴尬,但良品铺子的应对却值得肯定。事件发酵后,品牌在24小时内迅速做出回应,承认"工作中疏忽,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并向公众诚挚道歉。

更重要的是,品牌不仅下架了问题图片,更承诺启动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的全面科学性核查,升级内容审核机制。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品牌的负责任态度和危机处理能力,挽回了部分形象损失。

二、 AI“造假”与“无知”:食品营销背后的技术风险与信任危机

1. AI夸大博眼球早有端倪

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事件并非孤例。AI生成内容在营销领域的滥用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只是多数错误更为隐蔽而未引起广泛关注。

早在2025年上半年,央视就批判过类似事件,一些直播间销售“樟树港辣椒种子”时,使用AI生成的视频展示“产量高、果实大”的辣椒,视频中出现了农户站在深水中采摘辣椒等不符合常理的场景。后经农业专家证实,这些视频完全是虚假宣传——辣椒植株被展示得像树一样高大,果实排列得像玉米棒,完全不符合辣椒的实际生长特性。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收集

2. AI“造假”与“无知”亟需监管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食品营销领域的应用,正面临事实性错误与常识缺失的严峻挑战。这类AI工具仅依靠算法和数据模式生成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理解,导致产生违背基本常识的错误输出,例如在食品宣传中可能出现“树上花生”、“水中采摘辣椒”等反常识画面。

真实性模糊与故意误导成为AI技术被滥用的突出表现。AI能创造极为逼真但完全虚构的内容,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不少商家利用这一点,故意制作和传播虚假产品效果,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例如已有商家使用AI换脸伪造专家形象,虚假宣称食盐具有“降血压”“抗癌”等功效,这已构成确凿的虚假广告行为。

监管滞后与审核缺失问题在当前AI应用环境中尤为明显。针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和行业标准仍不完善,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进行标识,但执行效果仍有待观察

图片来源:网信中国

AI作为创意辅助工具,虽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并提升工作效率,但快消品行业必须警惕其对品牌信誉和消费者信任的潜在威胁

缺乏相应的人工审核流程与把关机制,可能会导致更多违背基本常识的错误,不仅损害品牌形象,还可能误导公众认知。

三、 从AI到“文字游戏”,消费者的权益要如何被保护?

随着AI技术在品牌宣传中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日益凸显。AI生成内容的滥用其实是品牌宣传真实性问题的技术延伸,其本质与长期存在的“文字游戏”和“免责声明”一脉相承。

传统营销中,“图片仅供参考”已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免责金牌。方便面包装上硕大的牛肉块与实物形成的鲜明对比,饮料广告中晶莹欲滴的水果与实际成分的明显差距——这些刻意营造的“理想化”视觉效果,与AI生成的“反常识”内容本质上都是对消费者的误导。更为隐蔽的是各种“文字游戏”。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健康食品”,强调“0添加蔗糖”却发现“0”是TM商标。这些策略利用信息不对称,游走在法规边缘,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虚假宣传。

这种通过商标设计和宣传用语暗示产品特性,但实际未达到宣称标准的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误导性陈述。同样,“图片仅供参考”的免责声明并不能免除商家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法定义务。若商品与实际宣传图片存在巨大差距,导致消费者误解并做出购买决策,商家的行为仍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欺诈。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

四、结语

那个挂在树上的花生消失了,但它留下的疑问仍在:下一个荒诞的虚假宣传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又有多少粗制滥造的广告正潜伏在我们日常浏览的页面上?

技术的进步应为消费体验赋能,而非成为侵蚀信任的工具!

良品铺子承诺升级审核机制,但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责任。当AI生成内容日益泛滥,当营销节奏越来越快,整个行业都需要重新审视,营销的边界在哪里?真实与创意的天平如何平衡?

来源:勤策消费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