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种植豌豆的时间及关键种植措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06:24 1

摘要:露地种植作为豌豆栽培的主流模式,受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影响显著,科学把握种植时间与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豌豆高产优质的核心。下就说有关这个问题:

露地种植作为豌豆栽培的主流模式,受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影响显著,科学把握种植时间与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豌豆高产优质的核心。下就说有关这个问题:

一、露地种植豌豆的时间

露地种植豌豆的时间需严格遵循“气候适配、品种匹配”原则,不同地区的温度条件、无霜期长短及品种熟性,直接决定了种植周期的划分。我国地域辽阔,根据气候差异可分为北方春播区与南方秋冬播区,具体种植时间需结合当地实际调整。

(一)北方春播区:无霜期内的“春播夏收”模式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较短,豌豆以春播为主,避免低温冻害影响发芽与生长。

- 适宜播种时间:当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5-8℃时即可播种,通常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此时气温回升,土壤解冻,既能满足种子萌发的温度需求,又可避开晚霜对幼苗的危害。若播种过早,地温过低易导致种子烂种、出苗不齐;播种过晚则会缩短营养生长期,导致结荚期遭遇高温,影响荚果发育与产量。

- 品种选择:优先选择耐寒性强、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如“中豌4号”“中豌6号”“草原276”等。此类品种生育期短(60-80天),可在夏季高温来临前完成成熟,减少高温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二)南方秋冬播区:利用冬暖气候的“秋播春收”模式

南方地区冬季温和,无霜期长(250-360天),豌豆可在秋季播种,冬季生长,春季收获,充分利用冬闲田资源。

- 适宜播种时间:长江流域通常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华南地区可延迟至11月中下旬。此时气温降至15-20℃,符合豌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15-20℃),且幼苗在冬季可耐受短期0℃左右低温,春季气温回升后快速进入开花结荚期。若播种过早,高温高湿易引发根腐病;播种过晚则幼苗越冬时苗情弱,抗寒能力差,易受冻害。

- 品种选择:以中晚熟、耐寒性较强的品种为主,如“食荚大菜豌1号”“浙豌1号”“川豌8号”等。此类品种生育期较长,可在冬季缓慢生长,春季集中结荚,保障鲜荚或籽粒产量。

(三)特殊气候区的时间调整

- 高海拔山区:如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凉爽,可采用“夏播秋收”模式,播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避开冬季严寒与春季霜冻,选择中早熟品种。

- 沿海多雨区:需避开雨季播种,防止土壤积水导致烂种,可适当提前或延迟播种时间,搭配耐涝品种,并强化田间排水措施。

二、露地种植豌豆的核心栽培措施

豌豆根系为直根系,主根发达但侧根较少,且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栽培过程中需通过科学的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为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一)地块选择与精细整地

1. 地块选择:优先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pH值以6.0-7.5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避免连作(需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防止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减少及土传病害(如根腐病、枯萎病)积累;同时避免选择低洼易涝地块,以防根系缺氧腐烂。

2. 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25-30cm,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深耕后晾晒1-2周,杀灭部分土壤病原菌与害虫卵。播种前1周进行耙耱,使土壤细碎平整,无明暗坷垃,同时结合整地施入基肥: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25-30kg、硫酸钾10-15kg,若土壤肥力较低,可额外施入尿素5-8kg(避免过量导致徒长)。基肥需均匀撒施后与土壤混合,防止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引发烧种。

3. 起垄作畦:根据地区降水情况确定种植方式:北方干旱地区可平畦种植,便于灌溉;南方多雨地区需起垄种植,增强排水能力,降低田间湿度。

(二)种子处理与科学播种

1. 种子精选:播种前筛选籽粒饱满、无破损、无病虫害的种子,剔除瘪粒、霉粒及杂质。可通过风选、水选(10%盐水浸泡,捞出上浮瘪粒)或人工挑选,确保种子纯度≥95%、发芽率≥85%。

2. 种子处理:

- 根瘤菌接种:豌豆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未种植过豌豆的地块,播种前需进行根瘤菌接种:将根瘤菌剂(每亩用量50-100g)与少量清水或米汤混合,均匀拌种,阴干后播种,可提高固氮效率,减少氮肥用量。

- 浸种消毒:为防止种子带菌引发病害,可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15-20分钟(不断搅拌,避免烫伤),或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预防根腐病、炭疽病。

3. 播种方式与密度:

-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时在畦面或垄面开沟(沟深3-4cm),行距25-30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穴播时穴距15-20cm,每穴播2-3粒种子,播后覆盖细土2-3cm,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水萌发。

-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调整,矮生品种每亩播种量10-12kg,蔓生品种每亩播种量8-10kg,避免密度过高导致田间通风透光差,引发病害;密度过低则土地利用率低,影响产量。

4. 播种后管理:播种后若土壤墒情不足,需及时浇一次“蒙头水”,水量以湿透土壤表层5-10cm为宜,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北方春播区若遇低温,可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幼苗出土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灼伤幼苗。

(三)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断垄处进行补种,确保全苗。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条播田按株距8-10cm留苗,穴播田每穴留1-2株健壮幼苗,去除弱苗、病苗,减少养分消耗。苗期需控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逆性;若土壤过湿,易导致幼苗徒长,根系发育不良。

2. 追肥管理:豌豆虽有根瘤菌固氮,但生育期仍需补充养分,尤其是开花结荚期需肥量大。

- 苗期追肥:幼苗4-5片真叶时,每亩追施尿素5-6kg,结合浇水施入,促进幼苗生长,为分枝奠定基础。

- 花荚期追肥:开花初期每亩追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20kg,或硫酸铵10-12kg+硫酸钾8-10kg,结合浇水施入,满足开花结荚对养分的需求,减少落花落荚。若鲜食豌豆需延长采收期,可在第一次采收后每亩追施尿素3-5kg,补充养分。

3. 水分管理:豌豆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需按需灌溉:

- 苗期:需水量较少,土壤墒情良好时无需浇水,若遇干旱可轻浇一次水。

- 分枝期至开花期:需水量逐渐增加,保持土壤湿润(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避免干旱导致分枝减少、开花延迟。

- 结荚期:需水量最大,需及时浇水,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但需避免田间积水,以防根系腐烂、荚果腐烂;南方多雨季节需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4. 植株调整:

- 蔓生品种搭架:蔓生豌豆(株高1-2m)在株高30-40cm时需搭架,防止茎蔓匍匐地面,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采用竹竿搭架(每2-3株插一根竹竿,高度1.5-2m),或拉尼龙绳(在畦面两端固定木桩,拉绳高度1.2-1.5m,引导茎蔓攀爬),搭架后及时人工引蔓,使茎蔓均匀分布在架上。

- 打顶摘心:若需促进分枝、增加结荚数,可在植株长至50-60cm时进行打顶,摘除顶端生长点,促进侧枝萌发;鲜食豌豆在采收后期,可摘除下部老叶、黄叶,减少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

露地种植豌豆常见病虫害包括病害(根腐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与虫害(蚜虫、豌豆象、潜叶蝇、菜青虫),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减少农药残留。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