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全关!老板疑跑路,又一网红店扛不住:曾火爆排队3小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07:08 1

摘要:在上海繁华的C.P静安商圈一楼的“PinkShake品可鲜奶”门前,曾经排着长队买“健康奶饮”的年轻人,如今只余下空荡荡的塑料凳。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在上海繁华的C.P静安商圈一楼的“PinkShake品可鲜奶”门前,曾经排着长队买“健康奶饮”的年轻人,如今只余下空荡荡的塑料凳。

8月18日,这个曾打着“股神孙女同款”的网红奶饮品牌,在未发一纸公告的情况下,突然关闭了全城5家门店。

有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企业老板恶意拖欠薪资,评论区里,也有不少供应商和推广博主留言声讨。

“博主辛辛苦苦打工宣传,拖欠三个月费用不给付,员工工资不付、供应商的钱不付,一句没钱就万事大吉了吗!让所有人都看清你们的真面目吧!”

2024年6月开出第一家门店,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家高峰期曾排队3小时的品牌就火速跌落神坛。

“网红”易,长红难。从高调亮相到悄然退场,这似乎是绝大多数网红品牌的宿命。

这场来得猝不及防的告别,揭开了新茶饮赛道最残酷的真相。

图片来源:官方小程序截图 图源:官方小程序截图

当资本热钱退潮、消费者审美疲劳、供应链短板暴露,那些曾被流量堆砌的“速生品牌”,正在用最惨烈的方式验证——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市场里,光靠营销噱头和网红滤镜,根本撑不起一个品牌的生命周期。

曾排队3小时

开业不到一年半闭店

去年6月,品可鲜奶带着“现制牛乳”的概念杀进上海市场。

一直以来,牛奶在新茶饮界都是作为配角存在,而品可鲜奶不走寻常路,在新茶饮这个红海市场打出差异化,定位现制茶饮界的“牛乳专门店”。

图源:品可鲜奶

不同于新中式茶饮以不同种类“茶”为主体的产品延伸,品可鲜奶的产品种类均围绕“牛乳”做系列衍生,分别有牛乳冰淇淋、醇牛乳、牛乳冰及牛乳茶等多个品类。

这种全新的“喝奶”体验,毫无疑问吸引了一大批想要尝鲜的年轻人,在开业初期,不少人慕名而来,排队的人流“浩浩荡荡”,掀起了一波打卡热潮。

高峰期甚至有网友吐槽“下单3个小时才拿到。”其中位于CP静安的门店首日营业额就突破8万元。

而另外一家环球港店从6月开业到10月,月均收入达60多万元,妥妥的行业黑马。

这家奶饮品牌还有个特点,就是主打女性“她”消费,品牌用中国瑶瑶这一IP作为品牌主理人,甚至还以“股神孙女同款”开启了一波营销。

然而,这场“她经济+顶流IP”的组合拳,最终以失败收场,甚至还落得个不体面的结局。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昙花一现,生动诠释了开场有多风光,闭店就有多落寞。

在新茶饮这个高度内卷赛道,即便深谙“女性消费心理”和“情绪价值”的玩法,若产品力撑不起复购率,再精致的营销也不过是给品牌“打了一剂兴奋剂”——短期能带来流量,长期却会加速死亡。

新茶饮行业的情绪价值,本质是“社交货币”的生产与兑换。

消费者购买的不是500ml的液体,而是可以发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的“生活切片”——杯身的限定贴纸、杯套的手写标语、分层渐变的颜值、甚至店员递饮料时的仪式感话术,所有细节都在为“我喝的不是奶茶,是一种生活方式”背书。

但情绪价值的致命缺陷在于:它是消耗品,而非耐用资产。

当某款“爆款奶茶”的打卡笔记在小红书上超过10万篇,当朋友圈里每隔3天就有人晒同款,它的“稀缺性”就变成了“烂大街”,情绪价值随之归零。

这时候,品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消费者第二次走进门店时,关注的不再是“能不能发朋友圈”,而是“这杯奶茶到底好不好喝”“价格值不值”。

很显然,品可鲜奶没有能把流量留住的产品力,它的情绪价值带来的流量只是“过路财神”。

社交平台上,关于品可鲜奶的差评不在少数。

图源:大众点评

“口味一般”“也算尝过鲜了”“奶味不浓郁,淡淡的”“一股很浓的科技味,不好喝,奶也稀就像大碴子粥加了牛奶“.....

品牌没有复购力,就沉淀不出忠实客户群体,产品不过硬,仅仅依靠营销只能吸引一次性消费。

把筹码押在“流量”和“情绪价值”上,品牌最终只会困在“爆款-刷屏-闭店”的死循环里。

复购才是品牌的生死线

显而易见,这些网红店的“保鲜期”正在行业的洗牌下,急剧缩短。

新茶饮行业的终局竞争,藏在“复购率”和“性价比”两个关键词里。

蜜雪冰城能把“柠檬水”做成国民级产品,不是因为它的杯子能当拍照道具,而是因为4元一杯,酸甜适中,全年稳定。

古茗的“杨枝甘露”能成为经典款,不是因为它的包装能上热搜,而是因为西柚粒新鲜,芒果泥浓稠,小料分量足。

这些品牌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蜜雪冰城自建工厂,70余条智能生产线,核心原料实现100%自产。

古茗投入巨资打造了业内最大规模的冷链仓配体系,覆盖了从原料采购到门店配送的全链条,确保无论开在哪个城市,消费者喝到的都是新鲜好喝、高质平价的高质量产品。

反观那些过度依赖情绪价值的网红品牌,往往在“实用价值”上栽跟头。

去年3月,茉酸奶宣布启用420g容量的“友好杯型”,并强调“同样的品质,更友好的价格”。

以前价格在30元左右的酸奶奶昔系列,现在是20元左右。但实际上,有网友表示,茉酸奶并非降价,反而是变相“涨价”。

当一杯酸奶卖到售价30元起步,消费者却发现“没有酸奶味,主打健康概念结果用的还是植脂末”,无疑是自砸招牌,最终只能关店止损。

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对茶饮这类日常消费品,消费者可以为一时的情绪买单,但绝不会为“不好喝”“不值得”的体验长期买单。

而茶饮产品的“复购门槛”,藏在三个细节里。

首先是味觉记忆的稳定性。

味觉记忆的稳定性,本质是“供应链的稳定性”。茶饮的原料链涉及水果、茶叶、奶制品、小料等数十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导致最终产品的味觉偏差。

这种偏差对消费者记忆的破坏,远超过“偶尔的好喝”带来的增益。

其次是价格的合理性。当一杯成本8元的奶茶定价28元,消费者会为“拍照价值”买单,但当第3次购买时,他们会开始计算“28元能买3杯便利店奶茶”。

最后是场景的适配性。有人为拍照买奶茶,有人为解渴买奶茶,有人为提神买奶茶——如果品牌只满足前一种需求,注定无法覆盖更广泛的用户场景。

网红店的“稀缺性悖论”

网红店的本质是“情绪稀缺品”,而稀缺性的核心是“不可复制性”。

当某款奶茶只在特定城市、特定商圈、特定时间段限量发售时,它的“稀缺感”会被无限放大,这种“饥饿营销”让情绪价值达到顶峰。

但当品牌为了扩张,把门店开到全国,把“限时款”变成“常规款”,当曾经的“稀有物种”变成“街边货”,稀缺性就变成了“烂大街”,情绪价值自然烟消云散。

但完全拒绝扩张,品牌又无法做大。这似乎成了网红店的“生死悖论”:不扩张,赚不到规模利润;扩张太快,失去稀缺性。

破解这个悖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稀缺性”——不是物理空间的稀缺,而是“独特体验”的稀缺。

蜜雪冰城的“雪王”IP之所以能持续火,不是因为它只开10家店,而是因为它把“低价+魔性”的体验做到了极致。

茶颜悦色坚持“不出长沙”的策略,本质是用“地域稀缺性”强化“文化符号”的独特性。

而喜茶的“LAB店”模式,国内目前只有深圳欢乐海岸和广州天环广场两家门店,喜茶会在此类型门店推出一些更具有创意的产品,让每一次到店都有新的体验亮点。

这些品牌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们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通过提升“体验密度”来维持稀缺性——你可以在全国买到喜茶,但只有在深圳的LAB店,才能体验到比拳头还大的糯糯可颂挞。

当奶茶出杯的30秒,是情绪价值的巅峰时刻;而消费者第二次推门进来的时刻,才是品牌真正的“成年礼”。

网红店或许能靠情绪价值火一时,但想活得久,必须完成从“情绪供应商”到“产品服务商”的转型。

毕竟,朋友圈的点赞会过期,舌尖的记忆却能留存——当消费者第10次喝到同一杯好喝的奶茶时,他们不会发朋友圈,但会在心里给这个品牌打上一个标签:“这是我喜欢的味道。”

或许这才是茶饮行业的终极真相:情绪价值是敲门砖,产品力才是压舱石;第一次消费是“一见钟情”,第二次消费才是“日久生情”。

所有能从网红走到长红的品牌,都懂得在情绪的浪尖上站稳,在产品的根基里深耕——毕竟,能让消费者反复回头的,从来不是精心设计的拍照角度,而是刻在味蕾里的那口甜。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