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游记》创造了一个庞大而丰盈的中国魔幻宇宙,该书把这一古代奇幻世界从知识经验和西游“通关”的角度拆解开。这是一部小说知识学的百宝书:《西游记》经历了五百年的岁月沧桑,从身份之谜到版本流变,从宗教民俗到新知佚闻,作者带你体悟文本的多重世界,探寻经典重读的多种可
《破顽空:西游知识学》,赵毓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8月版。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庞大而丰盈的中国魔幻宇宙,该书把这一古代奇幻世界从知识经验和西游“通关”的角度拆解开。这是一部小说知识学的百宝书:《西游记》经历了五百年的岁月沧桑,从身份之谜到版本流变,从宗教民俗到新知佚闻,作者带你体悟文本的多重世界,探寻经典重读的多种可能;这更是一部《西游记》的通关宝典:让我们跟着猴王一起成长,追随他“关关难过关关过”,陪伴他经历神魔世界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猴王最终抵达灵山,实现了终极愿望,我们最终将会走向何处,却未可知,只有在破与悟的共生之旅中寻找答案。
目 录
序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001 这一切,要从一块石头说起?
002 花果山究竟在哪里?
003 东胜神洲,到底应该怎么读?
004 猴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005 孙悟空是反抗型英雄吗?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006 孙悟空读的是职业技术学校?
007 混世魔王是猪腰子脸?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008 没了金箍棒,悟空还玩得转吗?
009 金箍棒有什么寓意?
010 悟空为什么要到龙宫借兵器?
011 龙王到底长什么样?
012 地狱里的“老大”,是不是阎罗王?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013 大闹天宫是因为猴王良心丧失?
014 神魔世界的人情,是冷还是热?
015 “弼马温”本来是个“肥缺”?
016 是“五人组”,还是“七兄弟”?
017 “齐天”难为兄,“通天”难为弟?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018 王母娘娘是什么“咖位”?
019 为什么吃蟠桃能成仙?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020 是战斗,还是游戏?
021 到底有几位二郎神?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022 火眼金睛是烧出来的,还是熏出来的?
023 为什么是雷神围攻悟空?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024 取经为何从盂兰盆会说起?
025 释迦牟尼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吗?
026 观音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吗?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027 第九回从哪里来的?
028 爸爸去哪儿了?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029 渔樵为啥扯闲篇?
030 泾河龙王无辜吗?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031 门神里有哪些大咖?
032 唐太宗去地府做什么?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033 刘全去地府做什么?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034 唐三藏就是玄奘吗?
035 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吗?
036 唐僧到底是谁的御弟?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037 野怪如何起名号?
038 太白金星为什么忙?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039 观音菩萨有啥小算盘?
040 龙王也读史书?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041 为什么先收白龙马?
042 龙马原来就是白皮的吗?
043 还有一套安保团队?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044 金池长老应该得到同情吗?
045 唐僧有哪些法宝?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046 黑熊精有多可爱?
047 孙悟空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048 天蓬元帅是什么咖位?
049 猪八戒的本土 DNA 来自哪里?
050 猪八戒的进口 DNA 来自哪里?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051 猪八戒为什么又叫木母?
052 我们为什么喜欢猪八戒?
053 我们为什么同情猪八戒?
054 背《心经》有用吗?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055 神魔小说就不写日常生活吗?
056 虎先锋“虎”在何处?
……
后记
序
《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得须菩提祖师赐名,从此唤作“孙悟空”。有了大号,就算正式为人了,悟空当然喜不自胜,连叫了三声“好!”书中随即接入两句诗:“鸿濛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连环画《悟空拜师》封面
特别强调一番:这个法名,不是随便起的,而是与故事主旨密切相关的。
悟空的成长,以“打破顽空”为第一道关。
整部小说,是以猴王为第一主人公的——贯穿“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两大段落的主线人物,正是悟空。而故事的线索,也是悟空由“抗争”走向“归顺”的过程。
悟空又称作“心猿”,无论从宗教哲学的逻辑,还是从世俗哲学的逻辑来理解,悟空都是“心”的象征。如此一来,悟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成一个人修“心”的过程。
既然要“修心”,就需要修行主体有“悟性”。悟空是天产的灵明石猴,他汲天地精华而生,“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当然有悟性,但即便是具有超出常人的悟性,也总要迈过第一道关——顽空。
这里的“顽空”,本是佛教术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道教将其吸收进自己的炼养观念,用来指称一种缺乏生机的修炼状态。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赵毓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今天,我们是把《西游记》当作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看的,书中的佛道观念、逻辑、术语,不会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好奇。
阅读过程中,我们甚至反感这些内容——它们不仅缺乏趣味性,又妨害了故事的流畅性,更诱导现代读者走回传统“证道派”的老路——遇到相关表述,便直接略过了。对于“顽空”的深刻意涵,也就不去寻根究底。
不过,就算是从世俗立场、文学立场来理解故事,“顽空”也是重要的。
拜到须菩提祖师门下以前,悟空固然有灵性,但说到底,还是一只懵懵懂懂的小野猴子。与其他猴子——那些每日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对于周围世界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与探索力,对自身命运也缺乏思考意愿的“小畜生”——相比,悟空固然表现出了一种“成长的自觉”,毕竟还是“矬子里拔大个儿”,他仍旧是一只原始蒙昧的猴子。
他渴望长生,希望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这并不是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原始蒙昧的状态,渴求实现精神飞跃,而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无限期地延长目前的状态——令人满意的状态——原来修成不死之体,也只是为了长长久久地傻吃、傻喝、傻玩、傻乐!
这就是悟空当时的认知——从石卵风化成形,到水帘洞中称王称霸,再到出海寻仙访道,直至找到斜月三星洞的山门,悟空始终处于这种认知状态。
书中特地描写悟空在山门外等候的情形:“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这固然是其天性使然,但也生动地表现出:悟空此时还是一只小野猴子。
胡胜、赵毓龙校注《西游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有了“悟空”之名后,猴王才进入精神飞跃的实质进程。可以说,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并不仅仅学到了长生不死之术,以及配套的地煞数变化(另外白饶了一个筋斗云),他实际上完成了精神上的“受洗”仪式——须菩提祖师赐名的情节,我们可以看成是对悟空的洗礼。
当然,并不是说自此以后,悟空就彻底摆脱“顽空”状态了。既然是天然的原始蒙昧状态,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发生质变。
我们的思维,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二极管陷阱”:认识问题,往往习惯性地聚焦于“原点”与“终点”,忽略其间的“过程”。
读到“打破顽空须悟空”,大部分人会首先捕捉到“顽空”与“悟空”这两个关键词,进而构建二者的矛盾关系——这是我们自幼学习辩证法的一种“条件反射”。但它还不是彻底的辩证法。进一步的辩证认识,不止应当看到两头端点之间的矛盾,还应当发现线段与端点之间存在更为深刻的矛盾。
也就是说,“打破”与“顽空/悟空”之间存在矛盾。
《西游宝卷集》,胡胜、赵毓龙、赵鹏程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5月版。
现代汉语里,“打破”是一个完整的双音节词,但如果进一步分析,“打”是动作,“破”则可以看成“打”的结果。做出了“打”的动作,未必得到“破”的结果。悟空成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破”。所以,这部书的主标题隐去了“打”字,直接用“破顽空”三字——听起来,也铿锵有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本书读者导向“唯结果论”,笔者的一贯主张,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我们其实也要从过程的维度去理解“破”。
既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顽空”也不是发挥一次能动性,就可以被彻底突破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破”,才能进入不同的精神境界。
相应地,不止一次地“破”,就需要持续地“悟”。这也符合《西游记》中悟空的成长历程。
从小野猴子到悟空,是一次“破”;从闹天宫的“大圣”到奔西天的“行者”,又是一次“破”;从魔性未褪的猴王,到自觉翦除魔性的猴王,又是一次“破”;直到过了凌云渡,灵山正果,才真正完成了“破”的历程。
如果在第一回就彻底完成了“破”的工作,故事岂不是可以就此结束了?后来的九十九回,难道都是结尾的“彩蛋”吗?!
不断地“悟”与“破”,也符合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曾经历原始蒙昧的状态,但谁敢说走出“童稚时代”,自己就不再是一个“顽空”之人了?敢于说这样话的人,大概也是无知无畏的,这倒是真应了“顽空”本来的意涵。
我们不是文学作品里的灵明石猴,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既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预设的成长路径;悟空的成长是有脚本的,我们的成长则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相同之处,是持续地“悟”与不断地“破”。
《〈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胡胜著,中华书局2023年8月版。
当然,悟空的“悟”,是基于宗教哲学的;我们的“悟”,则是基于世俗哲学的。更多时候,它其实也上升不到哲学范畴,只不过是日常思维——对于自己的理解,对于周遭的理解,缺乏具有哲学品位的思辨性,但也足以指导生活。
如此看来,我们的“悟”,说到底是认识的提升。随着认识提升,我们的生活会进入不同境界,“破”的结果也继之而来。
认识提高的基础,是知识的累积。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止包括系统性、专门性的学问,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后者其实更为重要——毕竟,它对于生活的指导性更强。
基于此,本书借用了刘勇强教授提出的“小说知识学”这一概念。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这个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专业立场提出的,聚焦于小说作者所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性体现。小说作者总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讲故事的,选择什么题材,服务于何种意图,采取哪一种叙事策略,都是知识的体现。
同时,小说里不仅有“成块”的知识,在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场面呈现等方面,也无不体现出知识。可以说,“小说知识学”是近年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个新维度。
跳出专业语境,回归大众阅读的立场来看,这个概念也是有意义的。
读者也总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去接受、理解、传播故事的。对什么题材感兴趣,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隐含意图,如何评价书中的人物与事件,通过什么途径与方式将小说里的故事传播给其他人?这也都受到读者知识的制约。
比如《破顽空》的读者,十之八九,应该是相对熟悉《西游记》的,或是对这部神魔小说具有格外的兴趣,否则也不会成为本书的受众。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
所以,本书以“知识学”为副标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发现与《西游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知识,建立读者知识与文本知识、作者知识之间的链接。
知识的链接点,当然是笔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但在这《破顽空》里,笔者绝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尝试“分享”知识。
笔者不是在扮演“权威”的角色,或是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居高临下地传播(甚至灌输)知识,而是与大众读者一样,从阅读经验的立场出发,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以“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否接受这些叙述,选择权在于读者;如何理解并“二次传播”这些叙述,也是读者的自由。
为了尽可能保证读者的选择权与自由度,本书不得不弱化、消解自己的“结构”——不设置主旨议题,也不交代核心逻辑,更不讲究布局——转而回归百回本《西游记》的结构,逐回讲读,聚焦重点。知识的串联线索,不是笔者的学术研究思路,而是故事本身的发展进程。
李天飞校注本《西游记》
换句话说,笔者与本书的读者一道,跟着猴王一起成长,追随他“关关难过关关过”,陪伴他经历神魔世界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猴王最终抵达灵山,实现了终极愿望;我们最终走向何处,却未可知。
沿着《破顽空》的知识路径,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走进别样洞天。即便处于同一洞天里,知识结构有异,看到的景观也千差万别——我眼中的日升,可能是你眼中的月落;他看到花上露,你却听到林间风;起初,你品到杏儿酸,停一停,再咂摸一番,又尝出枣子甜。
不管是杏儿酸,还是枣子甜,尝出滋味,或许就已经到了灵山。
后 记
这部书,是在喜马拉雅付费节目《趣谈西游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口头表述与案头表述,总是存在差别的。这不仅仅是语气、词汇的差别,也有表述逻辑的根本区别。口头表述是诉诸听觉的,叙述的逻辑要尽量简单,线性特征也更突出;案头表述则是诉诸视觉的,纸面上的文字,可以形成更为复杂与灵活的组织关系,“读者”也可以比“听众”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在接受与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更多自由。
《明清小说伦理叙事研究》
同时,平台的“算法”对于叙述的形式与体量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限制了叙述的结构与策略。
尽管在整理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读者依旧能够发现:书中保留了大量口头表述的痕迹。对此比较介意的读者,本人在这里先表示歉意。
原来的节目以“趣”为关键词,如今改以“知识”为关键词,并不是换“马甲”以博眼球,而是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联。
在大众阅读中传播的知识,首先应当是有趣的。
一提到“知识”,许多人会感到无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十有八九,这是因为他们回想起自己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体验——缺乏愉悦感的体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大部分知识,是“凝固”在课本上的,其内容是“格式化”的,知识的传播方式也不是“分享”型的,而是“教导”型的,甚至“灌输”型的,与其说它们是知识,不如说是教条。教条当然也是有益的,尤其具有指导性,但很少有人会觉得它们有趣。
当我们脱离基础教育阶段,会逐渐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教条,它们有丰富的形态,有各种各样的成色。知识未必是“绝对正确”的,但它们总可以是有趣的。
尤其是参与了文学阅读活动的知识,伴随着由文字幻化而成的艺术世界,勾连着我们对于生活、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形成一个庞大而丰盈,又不断向外延伸的知识网络,既帮助我们加深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又帮助加深对于我们内心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它们是具有指导性的,又是有趣的。
当然,与不同作品相伴随的知识,其知识性也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
比如《红楼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之伴随的知识网络,都带有一股浓重的“精英”气息,过去流行一句话:“开谈不说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这当然反映出《红楼梦》的经典性,但明显不是大众的趣味,“读遍诗书”已经预设了小说的期待读者,设置了阅读量与理解力的门槛。
相比之下,《西游记》本来就是一部真正属于大众的文学作品。在“世代累积”的成书过程里,推动故事演化,使其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的动力,主要是大众的兴趣。
在这部小说的后世传播阶段,道教徒评点者固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将《西游记》视作“神仙之书”,借金丹大道发挥原著主旨,虽然偏离了文学的轨道,却变相地促进了作品的经典化——但大众的推动力量才是根本性的。
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大众因何喜爱《西游记》?说到底是这部小说满足了我们对于文学叙事的趣味性的期待。主人公为什么是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又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要护送一位“脓包”和尚去西天,一路上会有哪些奇幻经历?
这还仅仅是关于主人公的好奇,书中的其他人物与事件,也引起我们极大的好奇。我们正是带着一连串的好奇,开始了由知识网络伴随的阅读活动,尝试在作品内外寻找答案。无论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有趣的。
也正因为这一点,本书的每一节都抛出一个问题。有些问题是与作品直接相关的,有些则“扯”得远了一些;有些问题是属于文学范畴的,有些则靠向了叙事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有些问题引入了学术的思考范式,有些则滑入日常生活的庸俗逻辑。这样,既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兴趣,也保证与《破顽空》相伴随的知识网络是具有弹性的。
至于本书的解读,是否提供了读者想要的答案,也是有弹性的。
本书的责编老师希望将其塑造成一部阅读《西游记》的“通关宝典”,笔者则更愿意将其比作一盆“乱炖”。一方面是自感不具备撰写“宝典”的资格,另一方面也觉得“乱炖”一词,显得更具有弹性。
乱炖的魅力,在于食材与食客,而非烹饪者——想来,再高明的厨子,在乱炖这道菜上,也玩不出“大花活儿”(听上去,笔者是在做免责声明),归根到底还是食材与食客间是否匹配。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萝卜白菜确实能够满足食客的“最大公约数”。
读过此书,如果一部分读者觉得少了些滋味,可能是锅里缺了食材,比如海鲜——总要照顾对海鲜过敏的朋友;另一部分读者或许给出“不高级”的评价,笔者只能再一次致歉——毕竟,恐怕再“高级”的厨子,也不会在“乱炖”锅里加松茸,这既是对松茸的不尊重,也是对“乱炖”的不尊重。
《古典小说》
当把这盆“乱炖”端上桌的时候,除了感谢面前的食客们,还要感谢师友们的鼓励与帮助。
感谢恩师胡胜教授。正因为有老师作为专业后盾,我才敢于尝试在学术研究之外,做一些大众文化普及的工作。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也给出了许多专业性指导。感谢师弟赵鹏程副教授,以及冯伟博士。他们分担了相当一部分教学工作,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杂事”。
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者马佩林老师。从《趣谈西游记》到《破顽空》,都是由马老师一力策划、促成的。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苗怀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本人原来也擅长“乱炖”,这不是马老师最早发现的。但正是感动于马老师的热情与真诚,同时折服于其沟通、协调、组织的专业能力,我才最终选择走出书斋,来到灶台边,系上了围裙。否则,可能直到现在,我还抱着“君子远庖厨”的老观念,在逼仄的书斋里“独乐乐”,而不愿(或者说不敢)走出来“众乐乐”。那样的话,也就没有《破顽空》这部书,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产品了。
最后,要再次感谢本书的读者朋友,不止在于各位捧场,更感谢诸君对《西游记》的喜爱。
乙巳年正月于在田小舍
作者简介
赵毓龙,80后青年学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备受高校学生喜爱的“讲合男神”。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与戏曲。致力于“西游” 故事的跨媒介、跨文本、跨地域、多民族濱化、传播研究。著有《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明清小说伦理叙事研究》等。
来源:古代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