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八月,程海湖碧波荡漾,三川荷花次第绽放。8月6日至13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策永源”暑期实践支队的12名同学,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正位的指导下,奔赴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围绕“金融活水润泽乡土,清年行动献策永胜”主题开展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
盛夏八月,程海湖碧波荡漾,三川荷花次第绽放。8月6日至13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策永源”暑期实践支队的12名同学,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正位的指导下,奔赴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围绕“金融活水润泽乡土,清年行动献策永胜”主题开展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信仰力量
同升一面旗,是青年奔赴基层的庄严序章。在永胜县公安局广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策永源”实践支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育沃土·产治共融”实践团并肩而立,共同完成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也为两校青年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发展拉开了帷幕。
图为支队与北大公卫实践团开展”同升一面旗”活动
齐诵一首诗,是信仰誓言的激情回响。在边屯博物馆副馆长王建生的带领下,队员们齐声诵读毛主席诗篇《到韶山》,豪迈诗句让人心潮澎湃;随即在毛主席纪念碑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诗与誓交相辉映,提醒大家:初心必须在行动中兑现。
追寻一脉史,是青年赓续奋斗的深切致敬。走进毛主席纪念园、海腰事件纪念馆与边屯文化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记忆,让学子们更加理解:今日岁月静好,正是先辈以血火拼搏换来。“把未竟的事业化作我们的接力。”队员吴一晨在笔记中写道。
图为支队与北大公卫实践团开展联学共建
深入田间地头,献策产业振兴
行二十二程,察百业兴;提一良策,解发展难。
程海湖畔的果园里,一位果农指着刚采下的芒果感慨:“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十二块一公斤,差的时候三块都没人收。”价格波动、渠道单一、品牌缺失……这些问题,成为支队成员深入思考的起点。结合金融与产业发展案例,他们提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升级”的思路:通过统一分级与包装标准提升市场认可度;探索区域公用品牌“程海果”,结合生态故事增强溢价;借鉴“保险+期货”的金融模式,分散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为农户收益筑牢底盘。
类似的思考,也在玫瑰花田、云鸡枞基地、东山乡小村旅居示范点等地不断展开。八天时间,队员们开展22场深度调研,既看特色产业蝶变,也察基层治理探索。支队成员郭静和全嘉前表示:“纸面知识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会变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农户的辛劳与期待。”杨钧天和肖剑飞也说:“在三川镇和东山乡调研时,我们更深切体会到,文旅发展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一方文化如何被看见。”
图为支队调研特色农业
从果园到车间,从田埂到展馆,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开展探讨,支队成员逐渐提炼出多维度建言:在产业发展上,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与金融创新并举;在文旅发展上,主张“整合资源、差异化突围”,以三川荷花节等节点性活动联动核心城市,形成客源共享与线路捆绑;在基层治理上,以玉腰冲小组为样本,关注乡村自治与村集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在青年助力上,研究如何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打造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地合作机制。这些成果正逐渐沉淀为5篇调研与案例报告,旨在为永胜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系统思路。
图为支队调研文旅产业与基层治理
奔赴服务一线,清年润泽乡土
两场直播,观看人次超6600。在永胜融媒体中心,支队成员轮番上场,在镜头前真诚推介沿途收集的芒果、云鸡枞、玫瑰花茶等农产品,也分享调研历程中的所见所思。没有销售链接,只有讲述与记录,两场助农直播累计吸引6600余人次观看,让更多人看见永胜的山水馈赠与勤劳人民。“直播不仅是推介产品,更是把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转化为公共表达,让更多人看见永胜的发展潜力。”队员赵心怡和关苏庭这样总结。
图为支队开展助农直播
一出小品,守护童心童行。“陌生来电要三问,转账汇款多确认;低价充值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崀峨小学的操场上,支队成员用小品演绎防诈情境。孩子和家长们在笑声与掌声中记住了防骗口诀,原本枯燥的金融知识变得鲜活易懂。
图为支队用小品演绎防诈情境
一次营会,民族心连心,山水共清音。在崀峨小学,队员们策划“民族团结同心营”,带来三堂别样课堂:《走进清华》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百年学府的故事,点亮学业梦想;《从玉盘到永胜》以诗词吟诵和民族故事激发共鸣,把“在这里,也一定有你们的光”的信念播进心田;《籽籽同心一家亲》则在趣味问答中讲述民族团结,赢得阵阵掌声。走出课堂,孩子们拉着队员的手跳起彝族“打跳”,羽毛球、足球、趣味游戏让校园回荡笑声;最后一曲《如愿》合唱,更把希望与团结唱进每个人心里。队员朱丽蓉、宋子奇动情感慨:“我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教育和陪伴能点亮孩子们的眼睛。”
图为支队在崀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同心营”活动
一场宣讲,青年视角解码政策。在县委大楼,支队以《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看中国金融改革》为题,面向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代表开展专题分享,将课堂所学与田野见闻相结合,解码从“金融五篇大文章”到县域发展的实践路径。队员刘雨珊、张雨凝说:“宣讲的过程,也是我们把顶层设计与基层现实相对照的过程,是把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相融汇的过程。”
图为支队宣讲后同与会各单位合影
几份文创,化作永胜印记。程海湖的碧波、三川的荷花、丰收的果物,被凝结成明信片、海报与钥匙扣。这些作品既记录了清华学子的脚步,也为永胜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一场场实践,既是知识的运用,也是青年的回应。他们用学科所长服务基层,用真情行动温润乡土。
在永胜的八天时间里,清华学子们追寻红色印记,调研产业发展,服务基层群众。在民族团结与绿色发展的热土上,他们以金融视角献策乡村振兴,用青春行动书写使命担当。正如队长王鹏杰所说:“以课堂所学回应乡土所需,把青春脚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我们身为清华青年最坚定的选择。”
供稿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赴云南永胜实践支队
供稿审核丨刘婧 贾玲
编辑丨白静
责编丨徐进
来源:清华五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