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院士”都得在高铁站“席地画图”的行业,还有什么前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0 10:47 1

摘要:昨天,我刷到了一张何镜堂院士的照片,大师头发几乎都白了,还趴在行李箱做成的临时工作台上画着什么,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酸楚。

01

楔子

昨天,我刷到了一张何镜堂院士的照片,大师头发几乎都白了,还趴在行李箱做成的临时工作台上画着什么,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酸楚。

据说这张照片不是最近的,而是发生在2019 年何院士和团队出差途中。当时他们刚结束前一天的会议,面对需要快速推进的项目方案,喧闹的车站就成了工作室。

有人可能会说,这张照片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大师的敬业。这种说法固然没错,但是逼得大师赶路过程中还得画图的甲方,是不是有些可恶呢?

而我们的建筑行业,一个连院士都得在高铁站席地画图,还有什么前途呢?

02

履历

1938年,何镜堂出生在广东东莞。他从小热爱绘画,上中学时又喜欢上了数学、物理,想当工程师。正当他在艺术家和工程师之间摇摆时,一位老师告诉他,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

1956年,18岁的何镜堂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深造,师从岭南现代建筑开拓者夏昌世教授。

196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的建筑学硕士毕业后,何镜堂留在华南工学院任教 。

1967年,进入湖北省建筑设计院任技术员。1973年,进入轻工部设计院任工程师。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

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7年,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出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 。200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03

重要作品

俗话说,建筑师都是用作品说话的,那么何大师有哪些令人称道的作品呢?

虽然何院士是从45岁才开始建筑事业的,但他是个高产的建筑师。主持设计的建筑作品总数超过2000项,其中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超过200项。

我从其作品集中挑选了以下几个,我觉得比较特别的建筑。

首先是深圳科学馆,何院士1987的作品。

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常设科普展厅及活动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深圳市20世纪“一次创业时期”由市政府重点投资建设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建成的科普场馆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当我在小红书上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简直是惊为天人。

评论区有人说,有种把古根海姆掰直的感觉。而我个人觉得,曲线有曲线的柔美,直线有直线的“刚毅”。

但评论区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一种最高的评价了。要知道纽约的古根海姆可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其次是上海世博会国家馆,何院士2007年的作品。

当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启动时,何院士已年近七旬。彼时,中国的重要建筑多由外国设计师主导,他深感“中国建筑师必须证明自己”。所以他带领团队提交了三个方案,其中“东方之冠”以斗拱为灵感,象征“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然而在344个方案的初选中,这一设计落选了。而转机来自于评审程泰宁大师的慧眼。

在20进8的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满意。而程泰宁重新翻查淘汰作品时发现了“东方之冠”的独特价值,再荐给齐康等院士,使其最终入选。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国家馆。

15年光阴流转,“东方之冠”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中国文化自觉的象征。

然后是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是何院士2024年的作品。

设计取 “鹅潭写意,云山艺境” 之意,用 “时光拱廊” 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广东文学馆三个场馆连为一体。

整个建筑总长近 360 米的建筑,外立面大量采用洁白的彩釉玻璃和冰裂纹陶瓷面板,既呼应广州 “白天鹅” 意象,又融入岭南瓷器文化元素。

建筑面向珠江形成了三级天际线,同时让市民可以在建筑的不同标高欣赏珠江的美景。

最后一个是我比较期待的深圳前海博物馆,是何院士最近的作品。

设计以 “前海之石,历史之脉” 为核心,建筑造型像三块叠放的 “文化基石”,象征前海从滩涂崛起为新城的坚实基础。

但是网络上关于洗脚桶的类比,多少有些无厘头。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除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之外,何院士还提出了 “两观三性” 的建筑理论。

强调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他的设计实践中。

2004年起,何大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优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铜质奖等一系列奖项。

2013年,设计的项目《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2016年,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2019年,由其设计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2023年6月17日,领衔设计的广州海心桥获“世界人行桥奖”金奖 。

04

行业之殇

而就是这样一位80多岁的老人,获得了无数的荣誉,本应该在颐养天年的时候,还奋战在一线。

不仅如此,还在赶高铁的间隙席地赶图!而我们的中青年建筑师们在干什么呢?

要相信光的甲级院设计师,在摆摊!

高级工程师在转黑丝主播,发擦边视频!

干了20年的建筑师,在开滴滴!

一边是耄耋的院士在加班赶图,一边是年富力强的建筑师在转行,夹在中间的则在“反内卷”!

这就是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我倒是希望何院士能少加点班,把机会多留点给年轻人。

而何院士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05

结束语

何镜堂院士在高铁站席地赶图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宣传这种“加班文化”,对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没有一点好处。

有多少中青年建筑师被挤出了行业,有多少年富力强的设计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建筑设计行业难道还不够“卷”吗?

虽然文章可能对何院士有点不敬的意味,但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不就是有容乃大嘛!

来源:土木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