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死碑》,小人物抗战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0 10:42 1

摘要:“民国二十七年腊月初四,阳历是二十八年元月二十三,那天刚吃过中午饭,驻扎我村的1059团3营接到命令,一股日军突然从中条山风疙瘩下来。风疙瘩就是二十里岭头,距山北解州城二十里,离山南陌南街二十里。”

这段尘封的往事距离1939年那场战斗已过去86年。早已变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一座无声的纪念碑——《后死碑》——仍立于山西平陆西郑村。

西郑村91岁的刘恕老人讲述那天他看到的壮烈情景

“民国二十七年腊月初四,阳历是二十八年元月二十三,那天刚吃过中午饭,驻扎我村的1059团3营接到命令,一股日军突然从中条山风疙瘩下来。风疙瘩就是二十里岭头,距山北解州城二十里,离山南陌南街二十里。”

“头天营长张玉亭挂彩了,被日军飞机的炮弹打伤下巴,正在养伤,副营长范生贵领衔出征。我村生娃有两下子,也要求加入其中打仗。我那时十五、六岁,胆子大,跟着跑到村外庙门前看热闹。”

“不多会儿,先是日本的飞机飞来撂炸弹,接着就是枪炮打来。生娃个子低,炮弹从他头顶飞过去。范副营长个子高,这颗炮弹就把他的头‘咔嚓’一下子削掉了。接着又是一发炮弹过来,把副营长的左腿打断了。那天我村还有一家嫁女,日本人炮弹一撂,人都吓跑了。新郎新娘慌慌张张在路边关帝庙拜完天地,也跑了。”

为啥叫“后死碑”?

老人解释:“西郑人口口相传几十年了,说碑名是营长张玉亭当时起的。先死者已去,后死者当继其志慷慨赴死。”

“(烈士安葬后)陕西人原准备(将来)往回(迁葬)搬的,谁知道兵荒马乱的,一直没见人来。解放后,大集体生产队修水渠,把这些坟给埋住了,把石碑就翻出来了。”

立碑时,张玉亭在豆腐坊宴请全村,表达对烈士的哀悼。他说:"把28名战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全村人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碑额四面镌刻"为国捐躯"四字。

一寸山河一寸血

后死碑源于1939年初的一场激战。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第三营驻守中条山南麓。1939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初四),日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从风疙瘩(二十里岭头)分三路进犯。营长张玉亭负伤,副营长范生贵率全营抵抗。战斗持续终日,毙伤日军数百人,迫敌撤退,但28位官兵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28位烈士被仓促掩埋于村外关帝庙旁。张玉亭营长在随身小本上记录姓名和掩埋顺序,确保日后能辨认。

一个月后,他率部返回西郑村,组织村民订做28口棺材,将烈士遗体重殓后迁葬于村后沟边。每口棺内放青砖,刻有姓名、籍贯等信息。同时,张玉亭委托石匠刻制石碑,碑文由马副官执笔,但因石匠技艺所限,字迹刻得较浅。

碑文记载:"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窜。是役,我英勇将士二十八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

这场战斗仅是序幕,四个月后的"六六战役"中,该营大部官兵在黄河沙口滩殉国。碑名"后死"源于营长张玉亭的初衷:意为"先死者已去,后死者当继其志慷慨赴死",象征生者将继续战斗直至牺牲。

碑上刻着28位烈士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官阶、籍贯。四棱柱额顶每面一个大字,连缀起来就是“为国捐躯”

石碑竖立于西郑村村头一片平整的空地上,背靠一处黄土梁,东临一条深沟。沟对面村庄的高音喇叭时常播放着高亢悠扬的蒲剧,唱腔在广袤的黄土塬上飘荡,显得孤寂肃穆。

碑身为四方形石柱,通高1.8米。顶端碑额四面各镌刻一个大字,经仔细辨认,连缀起来为“为国捐躯”。七十多年的风雨侵蚀使得碑文早已模糊难辨,需用水淋湿方能勉强看清:

正面刻有:“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十六军第一百七十七师第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五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营长张玉亭暨全营官兵敬立。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元月吉日。”背面碑文为:“民国二十八年春,本营奉命扼守中条山南之磨凹、坛道、朱家窑等地。元月二十三日,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我英勇将士二十八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以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同仁因于备棺安葬之外,列叙英名,勒石志念,以示家属云尔。”陕军的中条山

西郑村的“后死碑”上记载的三营,在《原17路军序列沿革》中有载。这个营的番号是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第三营,营长张玉亭。

该部源自杨虎城将军领导的第十七路军。杨虎城被解除兵权后,由孙蔚如将军率领。

日军集结主力企图攻占山西芮城风陵渡,进而渡过黄河进犯关中。1938 年 7 月,孙部奉蒋介石命令率部东渡黄河,开赴中条山抗击日军。

1938年至1941年,26万国军将士在此驻守,包括陕军、川军、滇军等,阻挡日军西进。

孙部进入山西后,防守芮城至平陆的中条山一线,顽强阻击日军。3万陕军将士怀抱必死决心,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陕西,保护了大西北和大西南,使关中大地免遭战火涂炭,为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东北西南走向,横广 170 公里,纵深 50 公里。是掩护河南与陕西的天然屏障。

史料记载,十七路军(其后相继改编为第31军团、第四集团军)历经血战永济、六六战役、四一七战役等多场恶战,打退了日军11次大规模进攻。与此同时,陕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约有2.1万名将士血洒疆场。

最为惨烈的是1939年“六六”战役中,防守茅津渡的赵寿山第 38 军和李兴中第 96 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96 军部分将士在战斗中全军覆没,其中 1057 团和工兵营战士坚守芮城县大沟南村数日,弹尽粮绝后,多人牺牲,部分士兵跳崖殉国,还有 96 军军部机关的几十个女兵走投无路,手拉手走进黄河。此役中仅 96 军伤亡就达五千多人。陕军被日军分割包围在黄河岸边,始终无法突围,最后有“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悲壮故事。

碑亭

2015年,志愿者寻访到部分后人。

郝兴泗烈士(一等兵,25岁,陕西洛南):新婚半年后被拉壮丁。侄子郝兆启(2015年74岁)含泪回忆,二妈守寡十多年才改嫁。2009年,家人赴西郑村祭扫。郝兆启说:"二大,路这么远,我也坐不了车,以后可能再不来了。" 2013年,郝兴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任兴福(一等兵,27岁,陕西商南):替兄从军。三儿媳桂爱荣无奈讲述,婆婆吴秀珍守寡至1972年,生前不知丈夫下落。桂爱荣说:"婆婆成天嗢嗢念,死时也不晓得公公死在哪里。" 家人每年清明赴山西祭扫。•汪家强(一等兵,19岁,陕西柞水):拉壮丁离家。侄子汪祥礼叙述奶奶的悲苦:父亲9岁起乞讨,奶奶临终仍念叨儿子。汪祥礼说:"那晚上,大伯在庄稼地里睡着,被带走的。" 家族曾受骗,以为他尚在人间。营长张玉亭的后人(2015年时83岁的张志孝和53岁的张乾高)回忆:张玉亭在惨烈的“六六战役”中幸存,后于1949年起义。文革期间曾遭受迫害。1980年代,他曾重返中条山,亲手扶正已倒伏的“后死碑”。直至1991年去世前,他仍时常念叨着当年那些牺牲的弟兄。

张玉亭墓碑,直到老人去世前,还一直念叨着这帮牺牲在中条山上的弟兄们。

中条山战役(通常指1941年5月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国军损失惨重)是抗战相持阶段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而“后死碑”所记载的1939年1月的战斗,则是中条山系列保卫战中的一环,是这场宏大历史叙事的一个悲壮缩影。文中所言极是:“28位烈士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名字刻在这石碑上;而立碑的后死者也是幸运的,因这碑也是为他们而立!”

石碑的命运亦如历史本身,曾历经波折。70年代修大寨田时墓地曾被覆盖,象征英灵的柏树自发长出。在2025年的今天,这份传承更显珍贵——正如碑文所期:"其浩气诚足以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

86年后的今天(2025年),这份名录已从尘封历史变为民族记忆。

截至2019年,通过陕军后代、平陆县政协和志愿者努力:

18位烈士后人被找到,如郝兴泗侄子郝兆启、任兴福三儿媳桂爱荣。他们定期赴山西祭扫,体现了血脉传承。2013年,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扬、吴宗树、汪家强5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称“同志”,赋予新时代意义。“后死碑”原址已建有保护性碑亭,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历史的发现与传承仍在继续。2023 年,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拨款对碑体进行加固,并增设二维码导览系统,扫描即可查看烈士生平及战斗经过。

碑亭

当年陕南的子弟兵就是沿着洛河朔源而上,最终翻越秦岭,经关中过黄河奔赴晋南抗日前线的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源于对运城市博物馆的造访。

这恰好印证了那句老话:“历史源于发现”。

展览运城市博物馆,中条山战役展馆
地方政府文件201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文(陕政函〔2013〕74号)追认徐治帮等5人为革命烈士地方政协组织山西省平陆县政协调查辨认结果对碑文姓名、籍贯等进行专业辨认与核实文物遗址与碑刻“后死碑”实物(平陆县西郑村)核心原始史料,碑文记载了立碑背景、战斗经过及28位烈士信息媒体报道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专题《后死碑记》2013年播出,采访了寻碑者张恒及烈士后人媒体报道《西安晚报》报道《寻访“后死碑”》2005年刊发,早期引发关注学术研究文章《“后死碑”:见证抗日男儿血洒中条山》郭松林撰,详细记述战斗背景、部队沿革及碑文内容媒体报道《“后死碑”抗日烈士后人怎能忘记他们》《山西晚报》,2009-12网络媒体报道《中条山上,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豫记》张冲波2015年撰,含实地寻访及村民口述网络自媒体文章《后死碑》2022年发布,综述事件,补充张玉亭营长晚年经历

必须指出,碑石历经风雨,许多字迹已残损难辨(下文以“□”代替完全无法辨认的字,“*”表示部分模糊或推断),但这是目前所能获取的最为完整的记录。这份名单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正如文中所言:“28位烈士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名字刻在了这石碑上。

1中士范生贵30岁陕西岐山东南乡二堡二甲副营长,战斗中被炮弹击中牺牲2下士袁冠武22岁陕西□城郑家营籍贯首字残损3上等兵韩根元22岁陕西□□南街籍贯前两字残损4一等兵徐治帮21岁陕西商县治安乡徐家村201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5一等兵潭清海25岁陕西城固大盆坝原家坪—6一等兵赵天彦22岁陕西蒲城东乡姚堡—7一等兵王生才22岁陕西礼泉安镇桥村—8一等兵李祥中26岁陕西耀县北雷家岩—9一等兵魏瑞生21岁陕西商南南二乡四保—10一等兵张金根30岁陕西安康安海乡四保二甲—11一等兵周盛泰19岁陕西商南东广乡一保年龄最小者12一等兵汪家强19岁陕西柞水凤翔河村二保201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3一等兵王善文25岁陕西商南白家**麻沟籍贯后部字迹严重残损14一等兵郝兴泗25岁陕西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201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后人已寻访15一等兵冯振祥25岁陕西商县南家乡*增村籍贯中一字缺失16一等兵陈光有24岁陕西长安三兴乡七保—17一等兵李树云27岁陕西商县西二乡张三村—18一等兵李兴明25岁陕西岚皋南乡五保一甲—19一等兵傅青山24岁陕西安康红口镇—20一等兵□高智26岁陕西商南大*乡一保姓名首字及籍贯中一字残损21一等兵候谙银20岁陕西商县上沙十村—22一等兵孙志成24岁陕西安康一*中保籍贯中“*”表示缺失23一等兵任兴福27岁陕西商南王家庄后人已寻访(2015年)24一等兵吴宗树21岁陕西柞水东乡九间房201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5一等兵杨金禄22岁河北无极礼上村非陕西籍烈士之一26下士王明义27岁山东河吉简家集非陕西籍烈士之一27一等兵王振峻26岁甘肃天水北乡一保四甲非陕西籍烈士之一28二等兵王俊民27岁山西晋城县非陕西籍烈士之一,唯一山西籍

来源:fanysz

相关推荐